崇禎執政末年,內憂外患,禍不單行,一場鼠疫將大明朝推入了深淵

最近在家待得實在無聊,刷了一部名為《大明劫》的片子,講的是明朝末期因鼠疫蔓延,百姓民不聊生,大明朝陷入了外有強敵,內有災禍的困境。此時湧現出許多忠勇仁義之士,拋頭顱灑熱血,力圖拯救百姓國家於水火之中,可惜最終也無法挽救敗局已定的大明江山。

崇禎執政末年,內憂外患,禍不單行,一場鼠疫將大明朝推入了深淵

在影片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片段就是關於鼠疫的描述,鼠疫初發時,醫者只會當是尋常傷寒醫治,就算是發現是傳染性極強、死亡率極高的瘟疫,受到古代醫療水平的侷限,也沒有藥物能夠快速治癒病情、阻止瘟疫傳播。

最可悲的是,古人缺少阻斷傳染的醫療知識,不懂隔離、沒有防護用具,還要為患病家人端湯喂藥、抬棺送終,傳染率基本是百分之百,於是鼠疫的範圍就越來越大,一發不可收拾,最終在明朝末期崇禎皇帝治下的這一場鼠疫的到來,成為了大明王朝終結的導火索。

崇禎執政末年,內憂外患,禍不單行,一場鼠疫將大明朝推入了深淵

明朝末年這場大面積的鼠疫是如何爆發的呢?這就要說古代的天災對人類的殺傷力是巨大的,在明朝崇禎十四年發生了一場嚴重的大旱,旱災持續了整整四年之久,田地荒蕪,顆粒無收,百姓只能餓著肚子四處逃難。

正如老話所說:“大災之後必有大疫”在逃難過程中餓殍遍地,老鼠沒有食物吃,就偷吃人屍,人們沒有糧食吃,就吃老鼠肉,掘老鼠洞中藏的糧食吃,惡性循環之下,許多人都感染上了鼠疫,人們四處逃難,又將疫情傳播的更廣,導致這場瘟疫愈演愈烈,最後一發而不可收拾。

崇禎執政末年,內憂外患,禍不單行,一場鼠疫將大明朝推入了深淵

此次鼠疫的患病症狀也是相當恐怖的,發病快,死亡速度也很快,起初患者身上會有一塊肉疙瘩隆起,只需幾刻之後就會發病而死;另一種症狀就是嘔血,患疫者嘔血不止,最終吐血而死。

那場鼠疫傳染性高,傳播速度之快令人咋舌,往往一人患病,接觸過的人無一倖免,故而基本都是一人患病,全家死絕,也無人敢去收葬,長此以往導致大明城內十室九空。

沒有應對良策,朝廷只能眼睜睜看著病情蔓延,到了崇禎十六年的時候,瘟疫愈演愈烈,甚至擴散到了京都之內,京城內每日死亡人數超過萬人,來往送棺材出城的人竟將城門都給堵住了,城中百姓活下的也就十之四五。

崇禎執政末年,內憂外患,禍不單行,一場鼠疫將大明朝推入了深淵

劇中有一個姓吳的官員準備去工作時,自己的一個僕人因鼠疫而死,他差遣另一個僕人前去買棺材,但僕人卻遲遲未歸,那僕人竟因為傳染了鼠疫死在了棺材鋪內。

更令人冒冷汗的是,二人騎馬而行,前一刻還在交談,後一刻人就死去了,看得我心驚肉跳,這一場鼠疫到了令人聞風喪膽的地步了。

京城內死的不僅僅是一些小商小販平民百姓,更多的是保衛京城的士兵。據資料顯示,崇禎十六年時京城內共有十萬士兵駐守內外,因鼠疫死亡的就有五萬餘人,剩下的士兵也都如驚弓之鳥,惶惶不可終日。戰馬原有三萬匹,最終也只剩下一千餘匹。京城內剩下的士兵根本就沒有多少戰鬥力,又談何保衛都城呢?

崇禎執政末年,內憂外患,禍不單行,一場鼠疫將大明朝推入了深淵

因而有不少人認為,結束了明朝的並不是闖王李自成,而是這場恐怖如斯的鼠疫。這場瘟疫使得京城內守備力量大大削弱,毫無還手之力。讓李自成僅僅在兩日內就拿下了京都,結束大明王朝的統治。

而攻下京城的闖王的老家米脂也是因為旱災連年,鼠疫猖獗才逼得他兵變起義,所以就出現了“老鼠亡明”的說法。

後世也有人認為,後來李自成的大軍兵敗的原因也有可能是因為感染了鼠疫。

不僅僅是在中國,自鼠疫出現有關記載之後,在全球範圍內因為鼠疫而喪命的人將近有三億之多。鼠疫危害之大、影響之深遠,實在是令人不敢置信!

崇禎執政末年,內憂外患,禍不單行,一場鼠疫將大明朝推入了深淵

在瘟疫面前,人類的力量總是顯得那麼渺小,即使是在擁有先進醫療水平的當代,生活在現代的我們,更應該懂得敬畏自然、愛護家園的道理,與地球上一切生命和諧共生。

很不幸,在20年代伊始的時候,又一次疫情降臨在中華大地,考驗著中華兒女,儘管情況並不樂觀,但我們都堅信中國人眾志成城的精神一定會攻克難關。

或許我們都是普通人,不能奮戰在抗擊疫情的第一線,我們能做的就是響應國家號召,宅在家自行隔離,不隨意出門,遏制病毒傳播,為他人,也為自己,為抗擊疫情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