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清平樂》重現北宋盛世


一部《清平樂》重現北宋盛世

最近,以北宋仁宗年間為主要時代背景的電視劇《清平樂》正在熱播。這部由網絡小說《孤城閉》改編的電視劇,原本是言情宮鬥“底子”,但遇上一向嚴肅認真的正午陽光團隊,愣是給改成了歷史正劇。皇帝稱“官家”,正宮叫“大娘娘”,宰相是“相公”……在風起雲湧的朝堂與剪不斷理還亂的兒女情長之間,還原了一個複雜而又真實的帝王。

熟悉宋史的人知道,北宋並不像很多人印象中那般軟弱,北宋的皇帝們也並都像宋徽宗那麼作。國學大師陳寅恪曾說“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歷史學家鄧廣銘也曾評價“兩宋時期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所達到的高度,在整個封建社會歷史時期之內,可以說是空前絕後的。”

說北宋繞不開它的第四位皇帝、宋仁宗趙禎,一是仁宗在位時間最長——42年;二是仁宗時期文臣武將雲集,呂夷簡、晏殊、范仲淹、韓琦、歐陽修、富弼、狄青、司馬光……電視劇《清平樂》,就重現了宋仁宗時期的北宋風華——

狸貓換太子

電視劇第一個鏡頭,小仁宗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原來叫了十幾年“大娘娘”的太后劉娥不是自己親媽,自己剛出生就被抱到她身邊,成了她兒子。他氣得要把正在守皇陵的親媽李蘭惠接回來“兩宮並立”。而他剛出生時的這段歷史,後來被《三俠五義》演繹成了“狸貓換太子”。

劉娥,川妹子,長在四川,美,小時候家裡窮,逼不得己賣藝為生,14歲跟著表哥龔美進京搞起街頭“直播”,劉娥擅長撥浪鼓——當年的才藝現在果真難以理解,在東京頗有名氣。仁宗他爸,後來的真宗當時的王爺聽說四川出美女,命部下蒐羅,龔美獻上表妹,劉娥從此進入皇家。

劉娥的皇后之路並不順暢,因為出身不好,又有賣藝的黑歷史,仁宗的爺爺宋太宗趙光義不喜歡。真宗趙恆悄悄把劉娥藏起來暗中私會,感情愈發深厚,真應了那句“妻不如妾、妾不如偷”。宋太宗先是給趙恆娶了潘美之女潘皇后,潘美(後來被演繹成潘仁美)在不少戲文裡揹負了殘害楊家將的黑鍋。潘皇后死了,真宗再娶郭皇后,郭皇后又不幸薨了,此時真宗想立劉娥為後,找不到合適的理由,於是上演了一出“狸貓換太子”。“有”了皇子的劉娥,兩年後順利晉升皇后。

真實的“狸貓換太子”並不像戲曲裡唱的那樣,劉娥並不惡毒。劉娥已經30多歲的時候,真宗依然對她疼愛有加,但苦於不能生育,真宗想出的解決辦法是寵幸劉娥侍女李蘭惠,等李氏生下了仁宗趙禎,就宣稱是劉娥所生。

當上皇后的劉娥,人生就像開了掛,一路超越歷史上一眾賢后,在治國理政上卓有建樹。等到當了太后垂簾聽政,政治手腕愈發純青,全國上下安寧祥和,和《清平樂》裡演的一樣。

俗話說“出來混,總是要還的”,仁宗不是劉娥親生的,這事兒指定捂不住,只不過發現的時間點不是電視劇的開頭,而是在劉娥死後。歷史上,劉娥崩逝,仁宗傷心地送走了老媽,這時八大王(戲文裡的八賢王)——仁宗裝病多年的叔叔才跳出來說出實情,大意是:“你這個媽不是你親媽,你親媽已死,可能遭到後媽毒殺。”仁宗瞬間崩潰,開棺驗屍,發現李氏身著皇后服飾安葬,陪葬豐厚,這才瞬間覺悟——後媽劉娥不是歹毒之人,於是更加悲痛地哭喊到:“大娘娘此身從此分明瞭!”

中學課本里的他們

歷史中的宋仁宗在位期間人才輩出,范仲淹、歐陽修、蘇轍、蘇軾這些明秋萬代的傑出文人在宋仁宗領導期間,都發揮了士大夫的傑出才能。宋仁宗可以說是宋朝最被大臣喜歡的皇帝,他性格溫潤,控制慾不強,臣子在他的領導下有著足夠的發揮空間。

目前播出的劇情中,有三位我們熟悉的文學家出場,分別是范仲淹、晏殊、歐陽修。范仲淹《岳陽樓記》裡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深深烙印在每個初中生的腦海裡。劇中正式出場,則是去應天府書院教書。穿得像老農民的范仲淹被書院的門衛大爺譏諷,就連學生也笑話他不懂“禮”。

另一位文學家晏殊,出場自帶氣場。在宋仁宗不顧阻攔要見親媽李氏的時候,晏殊趕來規勸,言語間盡顯文人風骨。晏殊的《破陣子》《蝶戀花》《浣溪沙》,都是語文課本中要求背誦的詞。看過電視劇我們才恍然大悟,這些千古名句,都是他喝多了唱出來的啊!

跟范仲淹、晏殊相比,被稱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歐陽修,出場就沒那麼驚豔了。想當“狀元”的他最後“落榜”,只拿了個第十四名。其實,歐陽修的才華是被認可的,但用詞上過於大膽,還寫了不少淫詞豔曲,晏殊怕太后抓他的小辮子,所以才將他排除在十名開外。

除了以上三位文豪外,《清平樂》中還有一位即將出場的“熟人”——司馬光,就是小學課本里砸缸那小孩兒,司馬光比范仲淹、歐陽修歲數要小很多。

真實歷史中,就在宋仁宗死前兩年,朝廷舉行殿試,四川眉州一位青年直接在試卷中質疑仁宗的施政,主考官都主張追究,惟獨另一位主考官司馬光堅持認為應授予官職,宋仁宗本人也做出批示錄用,這位青年就是蘇軾的弟弟蘇轍。不知道這些情節電視劇中會不會描寫。

除了大文豪,宋仁宗時期名臣輩出。韓琦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是宋仁宗後期的宰相。劇中由楊立新的兒子楊玏飾演。韓琦和范仲淹一起在西北作戰過,是一個能文能武的人,在宋仁宗後期影響力很大。此外,寇準、夏竦、呂夷簡等北宋時期的名臣也都在劇中出現了。

同樣出現在中學課本里的,還有宋仁宗時期的發明。中國四大發明(指南針,火藥,造紙術和印刷術),其中的三大發明,全部誕生在宋仁宗時期。慶曆年間,一位叫畢昇的手工印刷匠發現普通的雕版印刷程序過於繁瑣,於是改進創造出活字印刷術。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改變了世界歷史,當流傳到德國以後,大量歐洲經典著作由此誕生,歐洲文藝復興走向歷史舞臺。還是慶曆年間,時任北宋翰林學士曾公亮在著作《武經總要》中第一次完整公佈火藥的配方。當火藥配方經阿拉伯傳到歐洲以後,中世紀各大戰爭都少不了火藥的身影。依舊是曾公亮的著作《武經總要》,詳細記錄了最早的指南針雛形——指南魚。

一個極度包容的時代

宋仁宗時代有多富裕?從人口總數就能看出來——史料記載,唐朝貞觀之治,全國人口為300萬戶;開元盛世,也才800萬戶。但宋仁宗死去那年,全國人口數量達到1246萬戶,遠超唐朝盛世。在稅收方面,即便是唐朝開元盛世,全國貨幣收入才200萬緡,但在宋仁宗時代,這一數字高達4400萬緡,當年的北宋堪稱是全世界最有錢的國家。正是由於貨幣收入頗豐,宋仁宗發明了世界最早的鈔票“交子”。

北宋還是一個極度包容的時代。宋仁宗時,四川成都一位老秀才年年參加科舉考試,就是考不上,於是他一時激動,寫下“把斷劍門燒棧閣,成都別是一乾坤”的詩句發牢騷,認為成都乾脆獨立建國算了。這還了得?當地官吏連忙按謀反罪處置,並上報給宋仁宗。宋仁宗知道以後,只說了一句:“人家不就是想當官兒嗎?那就給他官兒做就行了。”於是老秀才立即獲釋,並出任司戶參軍,級別相當於現在的縣處級幹部。

湖北黃陂一位18歲的少年給宋仁宗上書,指出當下的盛世都是虛幻的,要行王道才有救,更放話願輔佐陛下,同陛下一起治理天下。這份上書在其他朝臣眼中就是大逆不道,但宋仁宗只是一笑而過。這位少年日後成為大思想家程頤,成語“程門立雪”的主角之一。

宋仁宗時代,商稅稅率極低,商人也可以做官,哪怕是自己創業開倉買,或者沿街擺攤兒賣烤冷麵,生活都會很滋潤。史料記載,當時的行業有160種之多,年收入在10萬貫寶鈔以上的商戶比比皆是。

就算考不了科舉,當不了商人,宋仁宗時代的農民也很滋潤。那時候土地可以自由流動,農民有更多自主權,不一定非得依附某個地主,江南地區稻米產量每畝可達2石到3石,吃飽飯沒問題。

舌尖上的北宋

劇中仁宗第一次出宮,見生母不得,在坊間路見不平,拔腳相助,遇到挺身而出的韓琦,惜才之下,便邀請他去梁家蜜餞鋪喝茶論道。這場戲,不少觀眾看出了哈喇子——蜜餞李子雪花膏,桃酥……似乎從屏幕外都能聞到糕點的清香。回宮後的一段“報菜名”,文火溫的羊肉,新進的吐蕃豬肉,剛熱上的魚蓉粟米羹……這抑揚頓挫的報菜名讓人浮想聯翩——北宋可真好吃。

劇中的宋仁宗最愛羊肉湯和鹿肉脯。據傳有一天夜裡,仁宗加班批奏摺到後半夜,突然想喝羊肉湯,擱現在也就一頓美團外賣,但宋仁宗硬是咂咂嘴又咽了回去。第二天皇后知道這事兒就問,“官家為國家操勞,想喝羊肉湯何不吩咐御膳房做?”仁宗答,“如果昨晚喝了羊肉湯,御膳房把它當成慣例,以後夜夜宰羊備著,不只有多少羔羊無辜宰殺,因我一時嘴饞開此惡例,於心不忍。”另還有逛御花園怕侍吏受責罰強忍口渴、怕廚子被降罪牙咬小知子等等。宋仁宗廟號“仁”,這是駕崩後由宰職大臣投票評定的,《清平樂》開頭也一直圍繞“仁、孝”描述小仁宗的種種舉動。仁宗對身邊人仁慈,對大宋百姓體恤,方得仁君之名。

宋朝在歷史上是一個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明的朝代,宋朝立國300餘年,兩度傾覆,皆緣外患,是惟獨沒有亡於內亂的王朝。 本報記者 李子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