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小秦氏辦流水席明蘭屈居末座,流水席真有“流水”嗎?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電視劇中,投壺、馬球、捶丸、婚嫁……大量北宋民俗元素攜著古樸清新之風迎面撲來,給觀眾耳目一新的歷史感受。其中,男主人公顧廷燁的父親不幸離世,汴京的各戶名門均在府前設了“路祭”遙表悼念之情,顧侯府當家主母小秦氏為感謝眾人,特於府內做“流水席”,以款待回謝各府親眷。

《知否》:小秦氏辦流水席明蘭屈居末座,流水席真有“流水”嗎?

鏡頭拉近,我們驚喜地看到此前古裝劇中不曾有過的畫面:負責膳食的僕役將做好的吃食放入盤中,盤底是一方木質的托盤,“小木船”從“後廚”投入水中,細淺而蜿蜒的水渠沿著後廚一直流淌到前席的主桌上,如《蘭亭集序》裡描繪的“流觴曲水”一般,誰對哪盤食物有興趣,便等著它漂到自己面前時舉箸。“流水席”在中國的傳統文化裡的確源遠流長,時至今日,仍有紅白辦事之時大辦流水席宴請老鄉親友的習俗,不過,現在的流水席並沒有“流水”。

《知否》:小秦氏辦流水席明蘭屈居末座,流水席真有“流水”嗎?

“流水席”到底有沒有“流水”?

據史料記載,流水席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是隋唐時期寺院中的僧尼為了款待香客而精心製作的齋飯,而後被高門大戶作為一種“高大上”的體面講究搬上了府邸的餐桌。

當時,山東有個後世稱為“泰寧寺”的鼎盛寺院(原名靜覺寺,為紀念五代時期宰相馮道修建,清乾隆帝賜名泰寧寺),常在廟會這天把進香的客人留下,每人發一份帖子,贈一餐齋飯。最初,由於香客太多,同時在寺內吃飯難免辦得嘈雜髒亂。不久,僧人改變了做法,既然人多,便打破常規,在積翠屏下,順著自然的山形、憑著山泉的走向,築上了一條彎曲綿長的石砌水平渠來,一直綿延到寺院外的空場子中,那場上又壘起來許多石桌,後廚設置在離場子一華里開外的水平渠的上頭。待後廚拾掇好飯菜,就放在木製條盤上,讓其漂在渠水之上,眼見條盤隨著清水溪流慢慢漂流下去,到了水渠下頭的飯場,香客們便按順序,每人端上自己的一份食之。

《知否》:小秦氏辦流水席明蘭屈居末座,流水席真有“流水”嗎?

這個吃飯的法子太過出新,流水席的聲名很快轟動了方圓數百里,前來寺院燒香的客人也就越發多了起來。不過,香客們雖然欣喜,卻不知這樣新鮮的吃法算作什麼席面。寺院住持被問及,於是“佛系”答道:“借流水上席,就叫流水席吧!”

《知否》背景為北宋仁宗年間,流水席已經深入到京城的高門顯族,因此也就有了侯府設流水席款待京中要府女眷的場景。按著尊卑,小秦氏作為東道主單坐一邊,邕王妃與平寧郡主各坐兩側最尊貴的位置,而我們的女主人公五品文官家的庶女盛明蘭便只有落座末席的資格了。

《知否》:小秦氏辦流水席明蘭屈居末座,流水席真有“流水”嗎?

然而,流水席雖然最初確有流水,建造起來卻始終不大方便,漸漸地,民間只保留了“流水席”的名字,去了繁瑣的水渠工程,將隨到隨吃、輪番用餐的席面叫作“流水席”。

現在,北方還有很多地方保留著流水席的傳統,其特點是,每道菜都有湯水,並且吃完一道、上一道,如行雲流水般。有的流水席十分豐富,設有24樣菜品,分別為8樣冷菜、16樣熱菜,8樣冷菜還分為4樣素菜和4樣葷菜,算是先上桌供客人享用的“下酒小菜”。而16樣熱菜,分為4樣壓桌菜,和另外12樣菜(每3樣一組),分別使大小不一樣的海碗盛著,每組皆有一樣“領頭大菜”,稱為“帶子上朝”。葷素搭配,有湯有水。

漫長的時光掠過歲月,也許流水席再也沒有了“流水”,但是,那份飽含在席中的真摯情意卻汩汩流傳,歷久彌深。

參考文獻:《中國飲食史》,作者:徐海榮,出版社:杭州出版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