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休有座祆神樓,羅貫中依據它的一個傳說寫成了《三遂平妖傳》

在賢人輩出的三賢故里,有一處被當地人稱為“玄神樓”的古建築,這處古建築是迄今為止碩果僅存的一處祆教遺蹟---祆神樓,位於介休縣城關大街東端,始建於北宋年間。它集山門、戲樓、過街樓於一體,是一個三重簷歇山頂轉頂結構的古代建築物,屋頂琉璃精美,簷下木雕奇特,樓北還有三結義廟正殿、獻殿,1996年第四批國保單位。

介休有座祆神樓,羅貫中依據它的一個傳說寫成了《三遂平妖傳》

祆神樓給人的第一印象非常特別而深刻,它位於介休城的東北角,即順城關大街的東端。周圍都是大片低矮的民居,因此高達三層的古樓顯得特別壯觀;周圍都是灰濛濛的青磚瓦房,因此紅色的木構建築顯得異常醒目;周圍都是狹小而緊湊的院落,因此佔地面積不菲的古建築顯得異常龐大而有氣勢。順著木梯攀援上樓,夕陽的餘暉在穿越古老的木窗的過程中,被切割成了條條塊塊,像一根一根整齊發光的木棍,有條不紊地排列在裡面的地板上。光線暗淡下來以後,叱吒風雲的道家神仙似乎不再是一尊一尊的泥塑,他們的面部表情有了動感,他們的眼睛裡有了懾人魂魄的力量,他們的身後有了一種讓人捉摸不透的風聲……

介休有座祆神樓,羅貫中依據它的一個傳說寫成了《三遂平妖傳》

祆神樓正面呈"凸"字形,總深度20米,突出於廊外的過街樓面闊三間,進深也是三間,較寬的部分,即廟內的樂樓,面闊五間,進深四間。露出四周圍廊。襖神樓的下層是山門,上層是戲樓。它的廟內、廟外部分都是兩層,加上平座和上層的重簷共有四層高。這座高層古建築物,樓內深度、廣度的比例都很協調,因而顯出十分雄壯與穩定的外觀格局。這是一組龐大的建築群,重簷歇山頂,上下三層,從北到南共有三大部分:北面是樂樓;中間是神樓的主體;南面是過街樓。站在樓底仰望,三層龍形的斗拱盤旋飛舞,三座懸空的抱廈倚樓而立,粗壯的支柱與細巧的立架把古樓裝飾得極富變化。屋頂蒼青、鵝黃、翠綠三色的琉璃瓦組成了各種圖案。整個古建築的氣勢和威嚴體現在龐大的體積和粗壯的支柱上,而古建築的精巧和藝術體現在繁複的斗拱和細膩的裝飾上。在祆神樓的北面,還有一處五開間的三結義廟,裡面的主像原來供奉的是三國時期的劉備、關羽和張飛。三結義廟前是一處開闊的亭廊,所有的歷代碑碣幾乎都存放在亭廊裡。


介休有座祆神樓,羅貫中依據它的一個傳說寫成了《三遂平妖傳》

其中有一塊清朝康熙年間所立的《重修三結義廟碑記》。它記錄了祆神樓的詳細歷史:祆神樓最初的建造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彥博。在宋代歷史上,文彥博是與王安石、司馬光齊名的一代賢臣。介休是文彥博的家鄉。文氏故里,就在緊挨順城關大街的文家莊。據說,過去的文氏宗祠與三結義廟、祆神樓是渾然一體的建築。可惜,在後來的動盪中,文氏宗祠被毀壞了,只留下了我們今天看到的這群建築。北宋年間,河北貝州爆發了王則、胡永兒領導的農民起義,身為重臣的文彥博率兵去討伐,前期的戰鬥非常不順,官軍被農民軍團團包圍,眼看就要覆滅之際,突然一隻神奇的白猿從天而降,不僅幫助文彥博突出了重圍,而且最終打敗了農民軍。身為主帥的文彥博由此得到了朝廷的嘉獎和重用。後來,文彥博衣錦還鄉,在建造宗祠的同時,建造了這座祆神樓,以此來報答當初神猿的襄助。

介休的祆神樓與蒲州的鸛雀樓、萬榮的飛雲樓、秋風樓並稱為“三晉四大名樓”。神猿襄助文彥博的故事,後來由元末明初的小說家羅貫中寫成了《三遂平妖傳》,到了明中期,小說家馮夢龍又在羅貫中的基礎上,改成了《平妖傳》。從此,文彥博得神猿襄助的故事,天下皆知。到了嘉靖年間,崇道信儒的皇帝下詔,全國除了儒釋道三教之廟外,其它全系淫祠,必須拆毀。介休供奉白猿的祆神廟,自然也在拆毀之列。當時的介休知縣王宗正,為了保全這處先賢神廟,於是把主像由原來的白猿換成了劉、關、張兄弟,祆神廟自然也就成了三結義廟。清朝順治年間,三結義廟和祆神樓發生了一場大火,存世六百多年的建築被毀,介休官府和百姓經過近幾十年的積累,到了康熙年間,終於將樓廟照原樣進行了重修。所以,面前的這處古建築,到今天為止已經有三百多年的歷史了。

祆神樓,平日裡空曠無人。站在樓廟之間的空地上,靜靜欣賞這處文化遺存的時候,漸漸有了許多奇異的發現。首先是在這組龐大的建築群中隱藏著對數字“三”的崇拜。仔細一看,就有六組神奇的“三”:主樓高三層、共分三部分、樂樓面開三間、屋頂三色琉璃瓦裝飾、三結義廟、儒釋道三教共存……在中華文化的傳統中,“三”是一個吉祥數字,但不是一個受人崇拜的數字,中國人的數字崇拜主要集中在“九”和“十三”這兩個數字上。而介休神廟祆神樓暗含著對數字“三”的崇拜,這幾乎是一個異類。另外,還有一處令人不解的地方:在祆神樓和三結義廟的木製斗拱和雀替中,有許多是傳統古代建築當中根本看不到的圖案,如猛虎、牧羊犬、神牛、大象等等。這些動物雖然中國人都很熟悉,但要真正把它們作為神獸供養起來,甚至雕刻到神廟裡,似乎不太符合中國的傳統,在古老文化中,神廟裡供奉的神獸大都是蒼龍、鳳凰,最多還有獅子,形成龍鳳呈祥、龍騰獅躍的局面。而介休祆神樓裡卻有這麼多異類的神獸,顯然不是我們熟知的傳統文化的遺存。這些獨特的發現,證明了這裡並非中國傳統意義上的宗教的神廟,而是來自於異域他鄉的祆教的供奉之地。

查閱大量的歷史資料,這個與祆教有著極大淵源的異族神樓的神秘面紗漸漸揭開:祆教,誕生在古老的波斯,它的創立者是波斯人阿胡拉瑪茲達。以崇拜太陽為主,所以也稱為“拜火教”。在祆教教義裡,猛虎、牧羊犬、神牛、大象等都是神獸;數字“三”代表吉祥如意。祆教是在南北朝時期傳入我國的,不僅比佛教輸入的時間晚,而且也沒有像佛教那樣在中國紮根發芽,形成氣候。祆教,不僅在中國沒有形成氣候,並且在它的發源地古波斯,也就是今天的中亞一帶也沒有傳承下來。現在的中亞諸國,伊斯蘭教一統天下,別的宗教早已絕跡。在中國的唐宋時期,祆教影響似乎很大。所以,身為北宋宰相的文彥博就在自己的家鄉介休興建了這座神廟。到了明朝以後,隨著朱明皇帝集權思想的強化,除了儒釋道之外,其它宗教幾乎沒有生存的空間,屢次下詔去淫祠、毀淫神,原來頗為紅火的祆教基本絕跡了。而介休祆神樓卻意外地保存下來,顯然是沾了名人的光。因為它的建造者是千古名臣文彥博,並且介休人向以文彥博為榮。所以,明朝的地方官員在全國性的摧毀淫祠的行動中,他們出於對文彥博的景仰,只是象徵性地撤掉了過去的神像,供奉的主神換上了儒家崇尚的劉、關、張兄弟,但祆教建築的基本規制和主體風格卻完整地保留下來。甚至到了清朝,遭遇大火,重新修繕的時候,他們都一絲不苟地恢復了原來的形式。所以,從今天來看,祆神樓,表面上與其它古建築差別不大,但其內在的精神和氣質卻截然不同。

1997年,廣州中山大學從事古建築研究的姜伯勤教授,聽說山西有一處奇怪的異教建築,他親自來介休考察,經過一段時期的認真研究,並且徵詢了許多專家的意見,得出了一個驚人的結論:介休祆神樓,是目前中國乃至世界上上唯一保存的一處祆教建築。

  山西,被譽為“中國地上文物博物館”,這一點都不過分。在古城介休,一處人們看來並不起眼的古建築,竟然是一個早已絕跡的波斯祆教遺物,是一段中西文化融合與思想交匯的遺蹟,實在令人不可思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