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至聖之壇:天壇,是怎樣建成的?

中國人的至聖之壇:天壇,是怎樣建成的?

你好啊,我是朵朵~

想要了解北京的歷史,“天壇”是不能錯過的一環。

中国人的至圣之坛:天坛,是怎样建成的?

週末出門放鬆,很多人會來到天壇這裡散步,邊走邊看時,不妨和身邊的孩子朋友一起聊聊它的歷史。

如果把“天壇”比喻成一個人,他曾看到或經歷了我國曆史上的很多重大事件。比如明朝永樂遷都北京、嘉靖年間的大禮議事件、明朝和清朝的更替、八國聯軍侵華、袁世凱稱帝、張勳復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等。

或者聊聊它的建築,今天的文章裡,就告訴你,天壇到底是怎樣被修建起來的?

中国人的至圣之坛:天坛,是怎样建成的?
中国人的至圣之坛:天坛,是怎样建成的?

今天的北京

擁有的人類遺蹟太多太多

光世界遺產就多達7項

是世界上擁有遺產數目最多的城市

▽北京市世界遺產地圖 數據源自:鄔宏《中國世界遺產全記錄》丨製圖@鞏向傑&張靖/可視化星球

中国人的至圣之坛:天坛,是怎样建成的?

其中古建築遺蹟更是不勝枚舉

大大小小的古建築遺蹟多達上百處

建築學家梁思成曾把整個北京稱為

“都市計劃的無比傑作”

▽北京市古建築地圖| 製圖@趙榜&謝禹涵&張靖/可視化星球

中国人的至圣之坛:天坛,是怎样建成的?

在諸多的古建築中

有一件極為特別

它是王權天賜的象徵

是古代中國人宇宙觀的集中體現

它就是天壇

①天國神殿

天壇位於北京城南的中軸線東側

佔地面積達273萬平方米

接近紫禁城的四倍大

▽天壇建築群位置丨製圖@張靖/可視化星球

中国人的至圣之坛:天坛,是怎样建成的?

在如此大的範圍裡

卻只有寥寥幾處建築物

置身其中

無疑有種空曠浩蕩的感覺

▽天壇建築群總平面圖丨製圖@張靖/可視化星球

中国人的至圣之坛:天坛,是怎样建成的?

在這寥寥無幾的建築中

有一處最為讓人們熟悉

那就是位於建築群重心位置的

祈年殿

這座圓形大殿建築

在眾多中國古建築中

顯得卓爾不群

▽祈年殿外觀

中国人的至圣之坛:天坛,是怎样建成的?

三層藍色琉璃瓦頂作為建築屋頂

象徵至高無上的“天”

在中國傳統文化裡

天是自然之本、萬物之祖

▽祈年殿解剖示意注:1420年初建的大殿為方形的“大祀殿”,明嘉靖年間改建為圓形“大享殿”,大享殿的三層屋簷從上至下為藍、黃、綠三色,清乾隆十六年修繕時將三層屋頂全部改為藍色,這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樣子丨製圖@張靖/可視化星球

中国人的至圣之坛:天坛,是怎样建成的?

藍色琉璃瓦之下

則是整座大殿最為複雜精巧的

木結構部分

木結構由柱、枋、斗拱、梁

等共同組成

▽祈年殿木結構示意丨製圖@張靖/可視化星球

中国人的至圣之坛:天坛,是怎样建成的?

處於最下面的為木柱

木柱由內而外分三圈排列

最內圈的4根鑽金柱高度近20m

內圈之外的12根柱子被稱為金柱

最外圈較小的12根木柱

則被稱為簷柱

▽祈年殿木柱對比示意丨製圖@張靖/可視化星球

中国人的至圣之坛:天坛,是怎样建成的?

這些柱子正好以4的倍數分佈

它們分別代表了

一年四季、十二月以及二十四節氣

除了數字上的象徵

柱子的主要作用就是支撐大殿的全部重量

它們由內而外依次撐起三層屋簷

▽祈年殿木柱圖解丨製圖@張靖/可視化星球

中国人的至圣之坛:天坛,是怎样建成的?

為了防止木柱東倒西歪

木柱與木柱之間有額枋相連接

不同於普通木結構建築

祈年殿的額枋需要人為進行彎曲處理

處於最上層的額枋彎曲度最大

這需要高超的技術才可以實現

▽祈年殿額枋圖解 額枋包括:大額枋、承椽枋、博脊枋、平板枋等丨製圖@張靖/可視化星球

中国人的至圣之坛:天坛,是怎样建成的?

在最上層的枋與枋間

還有8根童柱相接

童柱的設置一方面是為了

鑽金柱更好的承受來自上層屋簷的重量

另一方面就是內圈雖然只有四根柱子

但從外部看起來每層均有12根柱子

▽祈年殿童柱示意丨製圖@張靖/可視化星球

中国人的至圣之坛:天坛,是怎样建成的?

每層的柱枋之上

便是中國古建築中的獨特構件

斗拱

一個個斗拱分別坐落在柱頭

以及與柱頭持平的平板枋上

遠遠看去

建築的結構顯得極為精密

▽祈年殿各層斗拱示意丨製圖@張靖/可視化星球

中国人的至圣之坛:天坛,是怎样建成的?

祈年殿用到4種

共計200多個斗拱

種類繁多、數量龐大

這些斗拱不但起到結構銜接的功能

還有一定的裝飾作用

並且有著明晰的等級差別

▽祈年殿斗拱等級差別| 製圖@張靖/可視化星球

中国人的至圣之坛:天坛,是怎样建成的?

斗拱之上

是大殿的屋面部分

屋面由椽(chuán)子與望板

鋪設於架在斗拱之上的檁條上

▽祈年殿椽子與望板丨製圖@張靖/可視化星球

中国人的至圣之坛:天坛,是怎样建成的?

最後將琉璃瓦覆蓋在望板之上

整座大殿建造完成

▽祈年殿屋面圖解丨製圖@張靖/可視化星球

中国人的至圣之坛:天坛,是怎样建成的?

繁複的木結構內部

有裝飾的美輪美奐的

天花與藻井

▽祈年殿天花與藻井丨攝影師@王瓊

中国人的至圣之坛:天坛,是怎样建成的?

藻井最終匯聚於中心部位雷公柱

雷公柱的頂端就是整座大殿的寶頂了

從下仰望金色寶頂

猶如繁星中最耀眼的那顆

璀璨奪目

▽祈年殿頂部圖解丨製圖@張靖/可視化星球

中国人的至圣之坛:天坛,是怎样建成的?

更為複雜的是

所有結構均為中心放射狀分佈

這就使得建築本身在結構組合上

有著不同於普通木結構建築的複雜度

從空中俯瞰

建築主體構成了一個個同心圓

▽祈年殿俯瞰丨圖片源自@吉正/龍脈航拍

中国人的至圣之坛:天坛,是怎样建成的?

這一切的精巧

都坐落在石制的祈谷壇之上

寓意天地相交而生萬物

體現了農耕時代人們對自然的依賴

而產生對天地的原始崇拜

▽祈年殿與祈谷壇丨製圖@張靖/可視化星球

中国人的至圣之坛:天坛,是怎样建成的?

這樣的組合

也正是中國傳統木結構建築中

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

正如梁思成《清式營造則例》中所說:

“在外形上,三者之中,最為莊嚴美麗的,······自是屋頂部分。但在技藝上,經過艱鉅的努力,最繁複的演變,登峰造極,在科學美學兩層條件下最成功的,確是支撐那屋頂的樑柱部分······”

它們在祈年殿這裡集精華於一身

成為我們瞭解中國古建築

的一個窗口

▽祈年殿建造場景想象圖丨製圖@張靖/可視化星球

中国人的至圣之坛:天坛,是怎样建成的?

從象徵意義到實際功能

以祈年殿為代表的封建禮制建築

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框架

影響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它寓意一切生活資料

皆由天所賜予

② 天人合一

與祈年殿形成強烈對比的

是位於其正南側360m的

圜丘壇

▽圜(yuán)丘壇位置示意| 製圖@張靖/可視化星球

中国人的至圣之坛:天坛,是怎样建成的?

據《明史》記載:明嘉靖年之前大祀殿(祈年殿)為天地合祭的場所,此後嘉靖皇帝實行天地分祭,在大祀殿南側建圜丘壇用來祭天,將原來的大祀殿改為祭谷所用。清代帝王入關後沿用這一制度,並將“大祀殿”改名為“祈年殿”,把明代所建的兩重壇臺的圜丘壇改建為三重壇臺,這就是我們今天看到圜丘壇的樣子。

看似極為簡單的圜丘壇

卻和祈年殿有著同等重要的地位

因為隆重的祭天儀式就在這裡舉行

▽圓丘各層圖解丨製圖@張靖/可視化星球

中国人的至圣之坛:天坛,是怎样建成的?

每年冬至日

皇帝即在圜丘中央舉行祭天儀式

經過精確設計的圜丘

站在中央的人(皇帝)發出的聲響

會被周圍環繞的欄板反射三次

形成來自四面八方的迴音

創造出“天人對話”的氛圍

從而完成對天地的祭拜

▽圜丘壇祭天迴音模擬 你聽到了嗎?製圖@張靖/可視化星球

中国人的至圣之坛:天坛,是怎样建成的?

這種儀式

表現了封建社會王權天賜的觀念

皇帝即為“奉天承運”統轄萬民的人

空蕩蕩的壇面上

把中國哲學對於“無”的理念詮釋到了極致

正所謂繪畫中的“無畫處皆為妙境”

音樂中的“此時無聲甚有聲”

文學中的“不著一字,盡得風流”

整座古都的神聖在這裡化為

空無一物

▽圜丘鳥瞰丨圖片源自@吉正/龍脈航拍

中国人的至圣之坛:天坛,是怎样建成的?

圜丘壇與祈年殿之間

由一條甬道相連

甬道高出地面4m

在甬道之上還有一個圓形建築

皇穹宇

用來供奉皇帝祭天時所用的牌位

▽天壇建築群主軸線航拍丨圖片源自@吉正/龍脈航拍

中国人的至圣之坛:天坛,是怎样建成的?

一系列建築共同組成了

天壇建築的主軸線

在主軸線周圍的地面

種有大片大片的柏樹林

登臨甬道如置身一片綠色海洋

沿著中間的甬道前行

就像走向天庭

▽天壇柏林航拍丨圖片源自@吉正/龍脈航拍

中国人的至圣之坛:天坛,是怎样建成的?

除此之外

在建築群周邊還建有祭天所用的

宰牲亭、齋宮、神廚、神庫、望燈臺

這一切的佈局都是為了營造

一種至高、至上的氛圍

把祭祀活動的氣氛

烘托的更加神聖

③ 至聖之壇

以祈年殿和圜丘為主體的

天壇建築群

是中國禮制祭祀建築的最高代表

是建築技術與藝術完美結合的典範

▽祈年殿圜丘壇平面丨製圖@張靖/可視化星球

中国人的至圣之坛:天坛,是怎样建成的?

它們集中國古代哲學思想

政治理想、民族文化於一身

無論在總體佈局上

還是在結構技術和造型藝術上

都是無與倫比的精華

更是世界建築藝術中的瑰寶

▽天壇建築群航拍丨圖片源自@吉正/龍脈航拍

中国人的至圣之坛:天坛,是怎样建成的?

時至今日

以天壇建築群為代表的傳統封建禮制

隨著時代的洪流離我們遠去

而作為民族文化的象徵

它的光芒似乎正在日益變大

這就是天壇

中國人的至聖之壇

- End -

創作團隊

撰稿 設計| 張靖

地圖| 鞏向傑 趙榜

圖文排版| 陳隨

審稿專家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丨王貴祥 教授

說明:

1.本文模型製作主要參考了清華大學建築學院王貴祥教授所著的《北京天壇》一書中的測量數據,因本文以建築結構講解為主,因此模型中細節尺度不與實際精確對應。

參考文獻:

1:王貴祥|《北京天壇》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年

2:柳肅|《北京天壇》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14年

3:北京地方誌編纂委員會|《天壇志》北京出版社,2006年

4:劉敦楨|《中國古代建築史》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84年

5:王其鈞|《皇家建築》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5年

6:李路珂、王南 等|《北京古建築地圖》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年

中国人的至圣之坛:天坛,是怎样建成的?
中国人的至圣之坛:天坛,是怎样建成的?

■BBC拍了“杜甫的一生”

BBC幹得漂亮!拍攝“杜甫一生”,用英文念“杜詩”,紀念這位中國最偉大的詩人

■火了18年的創意節目

豆瓣9.8,央視都在播!火了18年的創意節目竟然停播了,它不該就這樣被遺忘

■10個寶藏UP主

這個讓娃“沉迷”的網站,竟然是個寶藏?學習也可以如此快樂!

在線上,也能“走進”博物

留下你的觀展體驗

中国人的至圣之坛:天坛,是怎样建成的?

你好,我是朋朋哥哥

青少年博物館教育推廣人,閱讀推廣人

我希望為更多家庭締造一座“耳朵裡的博物館”

看展攻略 / 國寶故事 / 世界文明 / 藝術啟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