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水十大城市文化標誌性建築評選結果揭曉

備受關注的“麗水十大城市文化標誌性建築”評選結果產生,處州府城牆、應星樓、黃帝祠宇、詠歸橋、延慶寺塔、留槎閣、孔廟、鞍山書院、巾山和廈河雙塔、華嚴塔等十座歷史文化建築當選。另外十座歷史文化建築榮獲提名獎,它們分別是譚宅、煙雨樓、南園、劉府祠、石門橋、獨峰書院、城隍廟、陳家大屋、黃家大院、詹寶兄弟牌坊。


麗水日報社、麗水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麗水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從3月份開始聯合開展“麗水十大城市文化標誌性建築”評選活動。經過近一個月時間的前期準備,通過各縣(市、區)文物部門和廣大讀者的積極推薦,評選活動專家委員會熱烈討論,從全市推薦的48處標誌性建築中,最終確定20處候選建築名單。4月21日,主辦單位在古色古香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南明門前組織了“麗水十大城市文化標誌性建築”評選大型採訪活動啟動儀式。


1·處州府城牆(蓮都)


處州府城牆,位於浙江省麗水市,城牆始建於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至今已有1400多年曆史。處州府城牆歷史悠久,始建年代明確,佈局具有鮮明山區府城特色,砌築技術科學合理,是研究中國古代城牆發展歷史和古城佈局的實物例證,具有重要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


麗水十大城市文化標誌性建築評選結果揭曉


2·應星樓(蓮都)


應星樓,位於浙江麗水甌江濱江景區內,樓高達45·9米,共有九層,面積達2480平方米,2009年重建。麗水舊稱處州,已有1419年曆史。隋開皇九年(589)設州建縣時,正值天上少微處士星分野,故名處州,併名廈河對面(今紫金大橋南邊)那座山為少微山。對此《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有記載:“少微山在浙江麗水東南十里,一名大栝山,以郡應少微處土星,故山名少微,州曰處州。”而清道光版《麗水縣誌》則明確“少微山在廈河之南,舊有少微星君祠,以郡應少微處士星也。”


麗水十大城市文化標誌性建築評選結果揭曉


3·黃帝祠宇(縉雲)


黃帝祠宇,原名縉雲堂,曾是軒轅黃帝三大行宮之一——三天子都所在地,始建於東晉成帝咸和( 326——334 )年間,為中國古代道教活動中心地之一。黃帝祠宇坐東南朝西北,與陝西黃帝陵遙相呼應,形成“北陵南祠”的格局,是我國南部祭祀、朝拜中華民族人文始祖軒轅黃帝的主要場所。目前為止,這是全國最大的軒轅黃帝史蹟展覽館。它由八個部分組成。第一部分為前言,總結性地概括了黃帝的生活年代和生平史蹟,偉人的評價,還陳列了黃帝時期的文物文獻資料。第二部分為中華民族祖先的由來和形成。在經歷了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及各個時期的民族融合和民族團結之後,形成了我們通常所說的中華民族。不少文化學者、專家倡議將軒轅黃帝誕辰、上巳節設立為“中華聖誕節”,呼籲普天下華夏兒女在每年的農曆三月三日共同紀念人文始祖軒轅黃帝。


麗水十大城市文化標誌性建築評選結果揭曉


4·詠歸橋(慶元)


詠歸橋又名楊公橋、護龍橋、興賢橋,位於慶元縣城內,橫跨松源溪,東西走向,始建於元大德十年(1306年),元至治年間重建時改今名,屢毀屢建,民國十三年(1924年)重建,1983年重修,全長38.76米,淨跨21.7米,矢高8.8米,面闊5.5米,有廊屋8間。


麗水十大城市文化標誌性建築評選結果揭曉


5·延慶寺塔(松陽)


延慶寺塔,位於松陽縣城西3公里塔寺下村。宋鹹平二年(999)動工興建,五年(1002)年建成。樓閣式磚木結構,六面七級,中空,可登塔頂;斗拱瓦鎦作雙卷頭,山簷舒展平緩,鐵質塔剎相輪為卷草圖案,曲線流暢;塔壁朱畫飛天,依稀可認。額榜“延慶寺塔”為沙孟海先生手書。為國家級文保單位。


麗水十大城市文化標誌性建築評選結果揭曉


6·留槎閣(龍泉)


留槎洲位於龍泉市中心龍泉溪上,又名蔣秦圩。因蔣溪與秦溪沖積匯成,古傳有仙乘槎泛水因留於洲,故名。昔林木蔥鬱,桃柳相映,亭閣高聳。北宋元佑年間,蘇東坡書“留槎閣”三字,龍泉鄉宦何才翁刻匾於閣上,高閣凌空,亭姿雄偉。書、詩、閣融為一體,為宋代江南一大景觀。因臨江上首欄壩蓄水至留槎洲五里已匯成寬闊的長湖,現留槎洲水濱建有別具一格的風情小築,洲上建有古色古香的洲上樓、臺、亭、閣,與長湖、古城渾然一體,使人既領略到懷古之幽情,又享受到現代生活之逍遙。


麗水十大城市文化標誌性建築評選結果揭曉


7·孔廟(景寧)


孔廟坐落在景寧縣城人民南路,始建於明景泰三年(1452年),至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是當地祭祀孔子、名宦、鄉賢、義士、孝子、節女併為畲鄉培養才俊的地方。歷經滄桑鉅變之後,目前在縣政府對文化建設的高度重視下,為傳承中國傳統的儒家文化,在原址上修復重建了孔廟。


麗水十大城市文化標誌性建築評選結果揭曉


8·鞍山書院(遂昌)


鞍山書院建於明萬曆年間,距今已有400多年曆史。因位於遂昌長濂村南部的馬鞍山緩坡處,故名鞍山書院。書院為三進三間兩塔廂穿鬥結構院落式建築,佔地面積近700平方米,為明代風格的江南民居建築,屋頂曲面中間微凸、簷角挑起,梁作月梁,柱有卷殺,柱基為元代始有之鼓型素面。明代進士鄭秉厚曾在此讀書,四明士人楊守勤曾在此執教。


麗水十大城市文化標誌性建築評選結果揭曉


麗水十大城市文化標誌性建築評選結果揭曉


9·巾山和廈河雙塔(蓮都)


巾山塔,位於浙江省麗水市區甌江南岸的巾山之巔。巾山塔系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建於明正統三年(1438年)之前,是全省至今遺存較少的古塔,是麗水古城的重要標誌性建築,在塔上可眺望麗水城。巾山塔中石像雕刻粗獷穩重並具地方特色,整座塔就地取材,採用巾山頂的紫紅色火山角礫岩石塊築成,其形制在我省較為少見。廈河塔,原名佛頭巖塔(塔所在地叫佛頭巖),是浙江麗水標誌性的古建築。它是麗水古城方位的重要標誌。上世紀80年代,被列為縣級文物重點保護單位。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刊的《麗水縣誌》卷有一載:頭巖在縣東五里,又名碧雲山,俗呼陳壇頭。大溪經其下,岩石咋,砥柱中流,城東之咽喉也。巖背上則建有一座巍峨的古塔,原叫佛頭巖塔;因它與廈河村隔好溪而相望,又俗稱廈河塔。


麗水十大城市文化標誌性建築評選結果揭曉


10·華嚴塔(龍泉)


華嚴塔,中國古代建築,坐落於龍泉金沙內,俗稱金沙塔,是龍泉歷史上價值最高的古塔,建於北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年),據今已有1032年曆史,因塔內藏有《華嚴經》而得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