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觀面具下的自我,淺談人格的驅動力,人格的完善

歡迎來到李老師說說!

心理學從大的發麵說是哲學的範疇,就是怎樣認知世界的問題。但是心理學的專業方面有一些自己的獨特的概念,比如人格等,就是一個專業的心理學術語。有些人不是很明白,即使一些學習心理學的人也不能清楚人格方面的專業知識,好多人感到“人格”很抽象,摸不著頭腦。

我經常講心理學方面的知識,參加一些心理講座,也經常參與心理治療、心理諮詢的實踐,接觸大量的案例,我的嘴邊也經常掛著“人格”。有一次,我在講座裡,對著幾百人的聽眾說 “人格就是一個人的脊樑山有脊樑,人有人格……”但是沒效果並不佳。

其實短時間講清楚“人格”並非易事。

今天就淺談“人格”。

01什麼是人格

格,什麼意思?東漢·許慎《說文》裡講,“格”,木長貌。就是指的是“樹的長枝”,也就是外在的表現。

通俗一點,說到“格”,就有三個方面的意思:一是外部的表現,如“樹木的長枝”就是此意。二是固定的,穩定的,來自內在東西,表現出來的品質,如我們經常說的“格調、風格、人格、國格、性格”等。三是限定、固定的意思,比如我們經常說的“格局”、“條條框框”等就是此意。

另外,王陽明的心學裡的“格物致知”,這裡的“格”指的是研究、探究之意。為什麼要研究,要探究,就是因為它的深藏,我們平時只注意表面。就像來了一個人,他或她,戴著面具,就要看到“廬山真正面目”,就要“格物致知”。

什麼是人格?

心理學上,經常把人格也稱個性,源於希臘語Persona,原來主要是指演員在舞臺上戴的面具,類似於中國京劇中的臉譜。

後來心理學借用這個術語用來說明:在人生的大舞臺上,人也會根據社會角色的不同來換面具,這些面具就是人格的外在表現。面具後面還有一個實實在在的真我,即真實的自我,它可能和外在的面具截然不同。

說到人格,就是這三個方面的意思:

一是指個人在社會群體、社會組織裡中的地位,或者作用,是個人的尊嚴、名譽、價值的總和。我們經常見到這樣的標語“在社會主義國家,每個公民人格平等,人格尊嚴受到法律保護。”

二是在心理學上,即“個性”,與人的性格、氣質等有關,影響人的心理健康,滲透到人的方方面面,小到人的家庭事業、人際關係等,大到人的健康生存問題等。

三是指人的道德品質,可能是人格卑下,可能是人格高尚,這是道德評判。

所以,人格就是一個人的面具,或者就是一張向人展示的“名片”。我在心理健康教育講座裡講到“我在大家面前,在做演說,就是我這個體在不停的向大家派發我的名片!我是一個怎樣的人?”

總結一下:

人格,英文personality,是指個體在對人、對事、對己等方面的社會適應中行為上的內部傾向性和心理特徵。對外表現為能力、氣質、性格、需要、動機、興趣、理想、價值觀和體質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動力一致性和連續性的自我,是個體在社會化過程中形成的獨特的心身組織。人格具有整體性、穩定性、獨特性和社會性,這是人格的基本特徵。

內觀面具下的自我,淺談人格的驅動力,人格的完善

我們最愛說“盜亦有道”。良民有良民的人格,強盜有強盜的人格;乞丐有乞丐的人格,富人有富人的人格。

人人都有自己在社會上的“面具”,這是社會化的結果。

這就是人格具有“社會性”。

哲學與心理學的最基本觀點是:人是環境的動物,人必須適應環境而生存。所以人格的真正決定因素是環境,就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所以,適者生存!

在今天可以更普遍地說,不同行業和群體因其有不同的職業行為,而有相應的人格。為什麼政府領導與環衛工人同時站在一起,一眼就可以分辨出哪個是政府領導,哪個是環衛工人,原因就在於人格的不同,而這種人格又是與長期的生活環境有關的。

這就是人格具有“差異性”。

若我們繼續分析,發現即使同樣是環衛工,也不一樣,身體體質狀況,性格、氣質、稟賦等也不一樣。這就是生物性和社會性的不同,體現了人格的“獨特性”。 一個人的人格是在遺傳、環境、教育等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不同的遺傳、生存及教育環境,形成了各自獨特的心理特點。

我們經常戴著固定“面具”在社會舞臺上表演,為什麼不變,而且還很穩定。因為職業的穩定,也決定著人格的穩定。

我們在春運火車站看到外出打工,或者返鄉的農民工,昔日多年前農民的人格與氣質類型和今天的一樣,似乎一輩子沒改變過,因為他們的職業或勞動方式一輩子沒有改變。同時我們也在飛機場看到一些商人、白領、演員等,這些人的氣質變化就會很快,昔日、今天兩個樣,因為職業變化快。

這就是人格具有“穩定性”。

03面具下的自我

活動了一天的人們,回到家裡,都會摘下“面具”。

很多情商很高的職場老手,都是辦公室的事情解決不了,去老闆的家裡,發現換了一個人,事情好辦了。

夜深人靜,當我們靜靜的,審視自己,內觀自我,也許面具下面“傷痕累累”,我們也會為自己啜泣,為自己流淚。

面具下的自我和戴面具的我可能不一樣,這就是累,這就是痛苦,這就是偽裝的耗能和代價。

所以,我們經常說“表裡如一”,也有“表裡不一”。

有一次,和朋友到演出舞臺的後臺,見到一個卸妝的女在哭泣,她說,自己在舞臺上演著一個剛烈的強女子“穆桂英”,而自己現實生活處處艱難,受到丈夫的家暴,現在下班了,不想回家,所以流淚,感慨生活不公平!

其實,我們都和這個女子一樣,很少有人能夠百分之百的內外一致,所以都在偽裝裡,不透明,就很累。家家都有一本難唸的經,人人都不容易。

我們應該審視自己,內觀自我!

04人格的驅動力

人格具有功能性,這就是人格的驅動力。

人格決定一個人的生活方式,甚至決定一個人的命運,因而是人生成敗的根源之一。當面對挫折與失敗時,堅強者能發憤拼搏,懦弱者會一蹶不振,這就是人格功能的表現。

若說深一點,就是精神的內化,在自我的潛意識裡,由意識到情感體驗,到意志力,到行為,這是一條龍。

這就是人格的力量!

我們經常愛說的一句話就是“性格決定命運!”這就是指性格具有驅動力,具有功能性,讓個體走上良性循環,或者惡性循環,就會自然會趨向、指向一個不同的未來。

人格就是一個人內在心理傾向,影響一個人的外在行為。

行為是否正常,就要審視個體的人格。所以人格就是一人的重要心理健康指標,在做心理普查的時候,人格的因子就很重要。

精神分析大師弗洛伊德的提出了人格結構模型,也是人格動力模型。

本我(Id):位於無意識中的本能、衝動與慾望構成本我,是人格的生物面,遵循“快樂原則”。

自我(Ego):介於本我與外部世界之間,是人格的心理面。自我的作用是一方面能使個體意識到其認識能力;另一方面使個體為了適應現實而對本我加以約束和壓抑,遵循的是“現實原則”;

超我(Superego):是人格的社會面,是“道德化的自我”由“良心”和“自我理想”組成,超我的力量是指導自我、限制本我,遵循“理想原則”。

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間不是靜止的,而是始終處於衝突——協調的矛盾運動之中。本我在於尋求自身的生存,尋求本能慾望的滿足,是必要的原動力;超我在監督、控制自我接受社會道德準則行事,以保證正常的人際關係;而自我既要反映本我的慾望,並找到途徑滿足本我慾望又要接受超我的監督,還有反映客觀現實,分析現實的條件和自我的處境,以促使人格內部協調並保證與外界交往活動順利進行,不平衡時則會產生心理異常。

自我只有處理好與本我、自我、超我之間的關係,心理才不會發生異常。

05 人格的完善

目前人格普查,或者人格評估,有很多量表。

人格是由很多因子組成的,心理學家都會羅列很多種。卡特爾16項人格因素問卷(16PF),但還有其他的人格測量廣泛用於工作人員的選拔。

明尼蘇達(Minnesota)多項人格問卷(MMPI),主要用於臨床普查目的,或者是為情緒穩定性很重要的高度危險,高度緊張的職業篩選人員。

每一個著名的人格心理學家都會提出一個人格結構模型。

人格結構中的五個因素後來被稱為“大五”(big five),強調該人格模型中每一維度的廣泛性。這五個維度因素是神經質(N)、外傾性(E)、經驗開放性(O)、宜人性(A)和認真性(C)。

這五種人格特質是:

情緒穩定性:焦慮、敵對、壓抑、自我意識、衝動、脆弱

外向性:熱情、社交、果斷、活躍、冒險、樂觀

開放性:想象、審美、情感豐富、求異、智能

隨和性:信任、直率、利他、依從、謙虛、移情

謹慎性:勝任、條理、盡職、成就、自律、謹慎

人格是由多種成分構成的一個有機整體,具有內在統一的一致性,受自我意識的調控。

人格統合性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標。

感謝光臨李老師說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