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振宇的學習方法:人格+縫合+碎片+目標


羅振宇的學習方法:人格+縫合+碎片+目標


羅胖用5個關鍵詞來定義自己的學習方法:人格、概念、縫合、碎片、目標。

本文看“人格”、“縫合”、“碎片”和“目標”這四個詞的內涵。


一、人格

跟著人學的原因有兩個。

一是跟人學是從總體上減輕我們知識負擔的重要方法。與100個靠譜的人連接所獲得的知識總體上是與時俱進的、有深度的和全面務實的,而與100本書連接則可能走錯路,因為這100本書可能很多已經過時,可能自己選書的品位很差而不自知等等,總而言之,100個靠譜的人那裡所包含的知識總體上看是比你找100本書所包含的知識要靠譜和有價值。

二是學習本質上其實是一種社交,社交是一種更立體的學習方式,之所以出現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的情況,原因不僅僅是別人說的話,而是你看到了有這樣的人,“你無法成為你沒有見過的人。”


二、縫合

與縫合相對的有兩種典型情況。

一是讓知識向流水一樣不做停留地衝過大腦,讓別人的思想像遛狗一樣帶著自己不做停留地往前跑,在書裡跑了一圈除了累,好像啥也沒學到,或學到的東西太有限,對不起付出的時間和精力。

二是囤積知識,在電腦、微信收藏、印象筆記、百度網盤等地方存了大量乾貨,好像囤起來了就是自己的了,但其實這些知識中的99%自己永遠不會再看。

縫合就是要用輸出的方式倒逼自己將新認知和自己舊有的認知縫合起來,形成一顆知識大樹,一本書看完哪怕只寫一句話的讀書筆記也遠遠比只看書不動手強得多,縫合的習慣一旦堅持下來,日積月累就會產生和沒有這個動作的學習者拉開差距。

我一直有一個觀察,有效學習的特徵之一就是在某些地方停下來品一品,放下書本用自己的心琢磨琢磨,如果沒有這個停留和琢磨的動作,那麼這段時間的學習基本是無效的,因為新知識沒有和你原有的知識網絡發生關係,更重要的事這種狀態背後關於學習的某些觀念也是不對的、有毒的。

記得之前看過一篇文章,作者說他的大學班長,畢業後幾年時間收入是班上其他同學的十倍不止,作者突然想起他班長給他說的一番話,大意是想要發展得好,關鍵就是多看書,多寫讀書筆記。


三、碎片

碎片化知識是個偽概念。

我們構建知識體系的過程從來就是碎片化的,沒有人是一鼓作氣構建起自己的知識體系的。

一談到碎片化學習,很多人頭腦中馬上就跳出“碎片化知識”不成體系,所以沒有價值、拒絕碎片化學習等想法,但其實這個想法是站不住腳的。

碎片化的時間是基本的事實。

以前人們有大段時間用於學習,而現在生活節奏加快、手機屏閱讀等變量參與進來後,一方面人們不太容易拿出大段時間來學習,一方面碎片化的閱讀和學習不可避免地充斥在生活裡,想要看什麼東西,打開微信就行了,以前是沒有這麼方便的。

所以正確的做法有兩種。

一方面是儘量抽出大段時間用於學習,據說再忙的人也能抽出時間看雜誌,大部分人根本就達不到這樣的忙碌程度,所以是否有大段時間用於學習,關鍵自律能力,而不是“太忙了,沒時間”。

另一方面是利用好已經拿在手裡的大量“碎片化時間”。

碎片化學習的關鍵任然是要用一種方式整合所有碎片所學,把所學東西納入自己的自己的知識體系,要做到這一點,我認為有幾個關鍵點可以發揮這樣的作用。

關鍵點一是進行主題性閱讀,例如對“決策”感興趣,就重點找有關決策的文章來看。

關鍵點二是自己頭腦中有一個知識架構的規劃,例如《第一個5年》其實就是我準備搭建的一個知識體系。

關鍵點三是用“目標”的方式去整合所有碎片化學習,例如學習編程序,不要試圖通過看透一本書之後再去編程,而是有了基本的概念之後就可以開始編程,在編程的過程中遇到問題解決問題,這是本文接下來要談的。


四、目標

羅胖說世界上有兩種人,一種是以“立場-感受-意見”為主軸的人,一種是以“目標-方法-行動”為主軸的人。

“立場-感受-意見”是廉價的、易變的、特別不確定的,很多道理你自己怎麼說都有道理,用這種方式去學習和生活可能讓人成為滿腦袋大道理書呆子,這種學習狀態隱約包含著弱者、笨蛋甚至卑鄙的味道。

而“目標-方法-行動”是確定的,一旦你用這種觀念去思考和學習,人生中所有的東西都會被整合起來,讓知識成為行動和人生的助力,有了一個具體的目標,你才能衡量自己是否正在一步步紮紮實實往前拱,這種觀念包含著務實和強者的味道。

相關閱讀:

李叫獸的學習方法:反饋訓練+改變

俞凌雄的學習方法:學什麼+怎麼學

盧梭和李笑來的學習方法:概念

巴菲特的學習建議

查理芒格的學習方法:清單+批判

達里奧的學習方法:原則+極度理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