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粉”加工何时再现辉煌——周口市商水县化河乡人大代表调研传统产业

河南市场监管信息网讯:(通讯员 张长河 李二闯)为进一步做大做强传统优势产业,增强产业带贫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商水县化河乡人大组织代表分组承担产业课题调研组,对全乡传统优势产业、新兴富民产业开展调研活动。“三粉”加工业调研组在县人大代表、政府乡长、课题组组长贾洪涛的带领下,先后走进后郭、王菜园、刘寨等“三粉”加工业聚集村,走访村“两委”干部、加工户,深入调研“三粉”加工产业发展情况。通过实地查看、座谈了解,昔日三粉加工业的辉煌情形、壮观场面像过电影一样浮现于眼前,历历在目;发展壮大三粉加工业的路径渐渐明晰。

“三粉”加工何时再现辉煌——周口市商水县化河乡人大代表调研传统产业

据村内老人介绍:化河粉条起源于清初,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相传:化河原名义兴寨,是一个古老的村寨,位于上蔡县东部诸乡镇通往周口的一条古官道上。当时有位化氏老人在寨内买胡辣汤,汤内下有很多粉条,因粉条美容养颜,口味独特,赢得众人称赞,生意异常兴隆。由于市场对粉条的需求量大,自己从外地贩运回来,不仅要受劳顿之苦,而且成本太高。化氏老人便派自己的儿子到外地学艺。从此,加工粉条的技艺流传下来。实践中,老艺人们在粉条工艺的基础上,举一反三,又学会了粉皮、粉丝的加工工艺。于是,“三粉”就成为化河的地方特产。

代表们在走访中了解到,“三粉”加工业在化河乡的发展历程可谓一波三折。过去“大集体”时,“三粉”加工业作为集体副业对壮大集体经济发挥了积极作用。后来被当作“资本主义的尾巴”给割掉了。党的三中全会之后,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三粉”加工成了化河人名副其实的庭院经济,许多人重操旧业,加工户与日俱增。农忙之余,全家老少齐上阵,家家户户都支起了热气腾腾的大锅,加工生产粉条,可谓村村点火,户户冒烟,晾晒的粉条铺天盖地,场面蔚为壮观。加工户分布在后郭、南郭、刘寨、王教、三里长等近10个自然村,其中后郭、王菜园的粉条加工户相对集中,南郭以加工粉皮着居多。鼎盛时期,有加工户2000多个,年加工“三粉”产品7000多万斤,产值突破一亿元,成为豫东著名的“三粉”加工集散地之一。

“三粉”加工何时再现辉煌——周口市商水县化河乡人大代表调研传统产业

化河“三粉”工艺精湛,品质上乘,许多加工户如数家珍。产品原料的选择和讲究,要选择色泽鲜白,无泥沙、无细渣和其它杂质,且无霉变,无异味的纯红薯淀粉,不加兑其它任何粉料,不添加任何化学成分和人工色素,加工出来的产品属绿色天然食品。其色泽亮丽,久煮不断,厚重筋道,成为胡辣汤、包子、水饺等食品不可或缺的原料;煎炒煮皆宜,色香味俱佳。柔软可口,久煮不化,宜烹饪、耐保存。前些年,各种机械加工、摻假兑假的“三粉”产品充斥市场,而化河的“三粉”产品始终以其古老的传统工艺、独特的手工制作和永恒不变的产品质量而饮誉中原,远销新疆等省市和地区,这让每一个化河人都为之自豪。

然而,代表们在调查时发现,这棵“老树”长到今天已步履蹒跚,如生产工艺落后、花样品种少、包装陈旧、品味单一、规模小,许多优势没有发掘发挥出来,加工户大大减少,产量严重滑坡。昔日规模宏大的晾晒场面不见了,车来人往繁忙交易的场面也不复存在。

据调查,出现滑坡的原因有三:一是产业转移。近年来,畜牧养殖业在该乡悄然兴起,它虽然投资大、风险大,但赚钱快、赚钱多,原加工户为追求最大利益,纷纷转产。如化河村的王菜园、后郭行政村原来几乎家家户户从事粉条加工,但他们捞到第一桶金后,把资本注入新的行业,纷纷转向生猪养殖,仅王菜园自然村就发展规模养殖场80多个,后郭村发展养殖场30多个,原粉条加工户所剩无几;二是“三粉”加工需人手多,每口锅需6-8人。常言说,生意好做,伙计难搁。几个家庭的劳动力拼凑到一起,难免有磕磕碰碰。有些家庭怕麻烦,干脆外出打工,放弃了“三粉”加工业。如刘寨村的加工户近年来纷纷涌向大连等地打工;三是随着流通领域的成本上涨,农民劳动日值骤增,粉业加工的收入难比其它行业,加工户舍近求远,纷纷转行。调查中代表们还发现,该乡“三粉”产品最大的“短板”是没有一家注册商标,这就极大地限制了“三粉”产业的发展。没有品牌,就无法统一质量和检测标准,难以抵御伪劣产品对该乡“三粉”加工业的冲击,更不用说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拓宽销售市场了。

“三粉”加工何时再现辉煌——周口市商水县化河乡人大代表调研传统产业

经过调研,代表们发现化河乡 “三粉”加工业具有许多优势:一是产品质量过硬。其产品以纯红薯淀粉为原料,纯手工制作,不添加其他淀粉和化学成分,具有久煮不断,筋道缠绵等特点,煮炒凉拌皆宜是老百姓爱吃的绿色食品;二是市场潜力广阔。化河“三粉”历史悠久,名声远扬。有的外商怕采购不到,先交定金,产品供不应求,市场潜力巨大。据经纪人反映,在新疆地区,只要一到货,便会抢购一空;三是技术力量雄厚。在后郭、王菜园加工粉条、南郭加工粉皮属传统项目,人人都会。不需技术培训;四是有市场营销队伍。鼎盛时期,本乡的经纪人200多人,加上外地营销人员到本地收购,销售渠道畅通。代表们综合分析认为:化河乡人多地少、闲散劳动力丰裕,劳动力就地转移,不出家门就能赚大钱,不失是一条投资小、赚钱快、风险少、带贫能力强的增收致富产业。

全面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建设小康社会,需要产业支撑。因此,代表们建议从几个方面着手重振“三粉”加工业:一是抓住国家扶持产业发展的良好机遇,成立想“三粉”加工有限公司,注入到户增收项目资金,采取“公司+基地+贫困户”的模式,引导有意愿、有能力的加工户提升规模、拉动致富无门的农民抱团从业,整合经营;二是改进生产经营方式,改传统的粗犷型加工为精细化经营,引导农产品升级,逐步开发“三粉”系列小包装、精品装产品,适时引导产品线上销售;三是调整种植结构。大面积种植优质高淀粉品种红薯,实行“一条龙”加工生产,降低原料成本,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四是依托s213的交通优势,建立“三粉”产品批发大市场,为产品流通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五是推“三粉”制品生产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统筹做好加工户生产过程中的环保工作;六是申请注册商标,发挥品牌效应,让声名远播的化河这棵百年“老树”焕发青春,再现辉煌!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