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粉”加工何時再現輝煌——周口市商水縣化河鄉人大代表調研傳統產業

河南市場監管信息網訊:(通訊員 張長河 李二闖)為進一步做大做強傳統優勢產業,增強產業帶貧能力,增加農民收入,全面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戰,商水縣化河鄉人大組織代表分組承擔產業課題調研組,對全鄉傳統優勢產業、新興富民產業開展調研活動。“三粉”加工業調研組在縣人大代表、政府鄉長、課題組組長賈洪濤的帶領下,先後走進後郭、王菜園、劉寨等“三粉”加工業聚集村,走訪村“兩委”幹部、加工戶,深入調研“三粉”加工產業發展情況。通過實地查看、座談了解,昔日三粉加工業的輝煌情形、壯觀場面像過電影一樣浮現於眼前,歷歷在目;發展壯大三粉加工業的路徑漸漸明晰。

“三粉”加工何時再現輝煌——周口市商水縣化河鄉人大代表調研傳統產業

據村內老人介紹:化河粉條起源於清初,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相傳:化河原名義興寨,是一個古老的村寨,位於上蔡縣東部諸鄉鎮通往周口的一條古官道上。當時有位化氏老人在寨內買胡辣湯,湯內下有很多粉條,因粉條美容養顏,口味獨特,贏得眾人稱讚,生意異常興隆。由於市場對粉條的需求量大,自己從外地販運回來,不僅要受勞頓之苦,而且成本太高。化氏老人便派自己的兒子到外地學藝。從此,加工粉條的技藝流傳下來。實踐中,老藝人們在粉條工藝的基礎上,舉一反三,又學會了粉皮、粉絲的加工工藝。於是,“三粉”就成為化河的地方特產。

代表們在走訪中瞭解到,“三粉”加工業在化河鄉的發展歷程可謂一波三折。過去“大集體”時,“三粉”加工業作為集體副業對壯大集體經濟發揮了積極作用。後來被當作“資本主義的尾巴”給割掉了。黨的三中全會之後,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三粉”加工成了化河人名副其實的庭院經濟,許多人重操舊業,加工戶與日俱增。農忙之餘,全家老少齊上陣,家家戶戶都支起了熱氣騰騰的大鍋,加工生產粉條,可謂村村點火,戶戶冒煙,晾曬的粉條鋪天蓋地,場面蔚為壯觀。加工戶分佈在後郭、南郭、劉寨、王教、三里長等近10個自然村,其中後郭、王菜園的粉條加工戶相對集中,南郭以加工粉皮著居多。鼎盛時期,有加工戶2000多個,年加工“三粉”產品7000多萬斤,產值突破一億元,成為豫東著名的“三粉”加工集散地之一。

“三粉”加工何時再現輝煌——周口市商水縣化河鄉人大代表調研傳統產業

化河“三粉”工藝精湛,品質上乘,許多加工戶如數家珍。產品原料的選擇和講究,要選擇色澤鮮白,無泥沙、無細渣和其它雜質,且無黴變,無異味的純紅薯澱粉,不加兌其它任何粉料,不添加任何化學成分和人工色素,加工出來的產品屬綠色天然食品。其色澤亮麗,久煮不斷,厚重筋道,成為胡辣湯、包子、水餃等食品不可或缺的原料;煎炒煮皆宜,色香味俱佳。柔軟可口,久煮不化,宜烹飪、耐保存。前些年,各種機械加工、摻假兌假的“三粉”產品充斥市場,而化河的“三粉”產品始終以其古老的傳統工藝、獨特的手工製作和永恆不變的產品質量而飲譽中原,遠銷新疆等省市和地區,這讓每一個化河人都為之自豪。

然而,代表們在調查時發現,這棵“老樹”長到今天已步履蹣跚,如生產工藝落後、花樣品種少、包裝陳舊、品味單一、規模小,許多優勢沒有發掘發揮出來,加工戶大大減少,產量嚴重滑坡。昔日規模宏大的晾曬場面不見了,車來人往繁忙交易的場面也不復存在。

據調查,出現滑坡的原因有三:一是產業轉移。近年來,畜牧養殖業在該鄉悄然興起,它雖然投資大、風險大,但賺錢快、賺錢多,原加工戶為追求最大利益,紛紛轉產。如化河村的王菜園、後郭行政村原來幾乎家家戶戶從事粉條加工,但他們撈到第一桶金後,把資本注入新的行業,紛紛轉向生豬養殖,僅王菜園自然村就發展規模養殖場80多個,後郭村發展養殖場30多個,原粉條加工戶所剩無幾;二是“三粉”加工需人手多,每口鍋需6-8人。常言說,生意好做,夥計難擱。幾個家庭的勞動力拼湊到一起,難免有磕磕碰碰。有些家庭怕麻煩,乾脆外出打工,放棄了“三粉”加工業。如劉寨村的加工戶近年來紛紛湧向大連等地打工;三是隨著流通領域的成本上漲,農民勞動日值驟增,粉業加工的收入難比其它行業,加工戶捨近求遠,紛紛轉行。調查中代表們還發現,該鄉“三粉”產品最大的“短板”是沒有一家註冊商標,這就極大地限制了“三粉”產業的發展。沒有品牌,就無法統一質量和檢測標準,難以抵禦偽劣產品對該鄉“三粉”加工業的衝擊,更不用說提高產品的知名度和拓寬銷售市場了。

“三粉”加工何時再現輝煌——周口市商水縣化河鄉人大代表調研傳統產業

經過調研,代表們發現化河鄉 “三粉”加工業具有許多優勢:一是產品質量過硬。其產品以純紅薯澱粉為原料,純手工製作,不添加其他澱粉和化學成分,具有久煮不斷,筋道纏綿等特點,煮炒涼拌皆宜是老百姓愛吃的綠色食品;二是市場潛力廣闊。化河“三粉”歷史悠久,名聲遠揚。有的外商怕採購不到,先交定金,產品供不應求,市場潛力巨大。據經紀人反映,在新疆地區,只要一到貨,便會搶購一空;三是技術力量雄厚。在後郭、王菜園加工粉條、南郭加工粉皮屬傳統項目,人人都會。不需技術培訓;四是有市場營銷隊伍。鼎盛時期,本鄉的經紀人200多人,加上外地營銷人員到本地收購,銷售渠道暢通。代表們綜合分析認為:化河鄉人多地少、閒散勞動力豐裕,勞動力就地轉移,不出家門就能賺大錢,不失是一條投資小、賺錢快、風險少、帶貧能力強的增收致富產業。

全面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建設小康社會,需要產業支撐。因此,代表們建議從幾個方面著手重振“三粉”加工業:一是抓住國家扶持產業發展的良好機遇,成立想“三粉”加工有限公司,注入到戶增收項目資金,採取“公司+基地+貧困戶”的模式,引導有意願、有能力的加工戶提升規模、拉動致富無門的農民抱團從業,整合經營;二是改進生產經營方式,改傳統的粗獷型加工為精細化經營,引導農產品升級,逐步開發“三粉”系列小包裝、精品裝產品,適時引導產品線上銷售;三是調整種植結構。大面積種植優質高澱粉品種紅薯,實行“一條龍”加工生產,降低原料成本,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四是依託s213的交通優勢,建立“三粉”產品批發大市場,為產品流通提供更為廣闊的平臺;五是推“三粉”製品生產規模化、集約化發展,統籌做好加工戶生產過程中的環保工作;六是申請註冊商標,發揮品牌效應,讓聲名遠播的化河這棵百年“老樹”煥發青春,再現輝煌!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