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有一種高情商,叫“遇事不隨意責人”(強烈推薦)


王陽明:有一種高情商,叫“遇事不隨意責人”(強烈推薦)

中華傳統文化講,人要善良,一善解百災。“但責己,不責人,此遠怨之道也”,就是告訴我們要懂得,你如果只責備自己,不責備他人,是你遠離怨恨的最好方法。

1、

不輕易責備他人

有一位朋友常常因為生氣而責備人,王陽明告誡他說:“學習應反身自問。如果光是責備別人,就會只看到別人的不對,而看不到自己的錯。如果能反身自問,才能看到自己有許多不足之處,哪還有時間去責備別人呢?”於是,這位朋友感到後悔。

王陽明說:“你今後只是不要去評論別人的是非,每當要責備別人的時候,就把它當作一個大私慾除去才行。”

一些人在面對朋友的缺點或做錯的事時,往往會當面指出:“你錯了,讓我來告訴你正確的做法吧。”

“你怎麼連這點小事都做不好?”

以此來顯示自己高人一等的見解。而且,他們還把自己這樣做的原因,說成是自己“性格率直”“直言不諱”“實話實說”等,好象還算是一種非常優秀的性格一樣。

別人的生活發生了什麼,他們正在經歷著怎樣的波折和磨難,站在自我立場的你可能並不知曉,你所看見的只是表象而已。

2、

成就他人也是成就自己

換一個角度,你會發現,並不是只有你是這個世界的主角。千人千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每個人都是自己故事裡的主角。不管故事是平淡無奇,還是曲折坎坷,每個人都已經歷不同的故事,或悲傷或幸福。人生無常,誰都會有眼淚有悲傷,我們要學會欣賞和悲憫,學會善待他人。

不要輕易指責別人,因為我們沒有足夠的智慧,去知道別人生活裡的喜怒哀樂、去真正體諒別人的酸甜苦辣。每個人因立場不同,所處的環境不同,很難了解對方的感受。

一個真正的有文化修養的人,能夠用“慈悲心和包容心”去成就別人,其實也是在成就自己。一個從“現象”中,就能得知自己怎麼解脫的人,才是真正的懂得自我修養的人。

3、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想想我們,就知道他人的生活裡其實也有一樣的內容,也一樣在人生的路上經歷風風雨雨。想想我們,是怎樣從坎坷中走過的,就知道別人是怎樣從坎坷和磨難中走過的。

我們知道,根據心理學家研究,無論哪一個人,都有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的心理需要,這就是所謂的“自尊心”。

如果是我們自己發現了錯誤,我們也許會自覺地改正它。但是由別人“直言不諱”地當面指責自己做錯了時,自尊心這種本能反應就起作用了,它動員全身的神經、肌肉來抗拒、反擊這種指責。所以,一個人面對指責的反應,通常是面紅耳赤脖子粗、氣急敗壞地和別人爭辯,竭力捍衛自己的觀點。

因此,我們永遠不要希望別人是從善如流的聖人,孔老夫子說得好,“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想一想自己如果受到別人的指責,自己會怎麼樣,你就會預見到別人面對指責的反應了。

作為下過“致良知”苦功的大儒,王陽明雖然沒學過現代的心理學,但也洞悉了人性的弱點。他深深知道草率地責備他人會引起什麼後果。

4、

人本是人,不要刻意去做人;

世本是世,無須精心去處世。

把自己當別人的人,你會減少痛苦,做事圓滿;把別人當成自己,你會同情不幸,相互理解;把別人當別人,尊重別人,你不會侵犯別人的利益;把自己當自己,你會珍惜自己,想通、放下,快樂無比。

能夠認識別人,那是一種智慧;能夠被別人認識,那是一種幸福;能夠自己認識自己的人,那是聖賢之人。

5、

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

在美國馬薩諸塞州康科德城的瓦爾登湖邊,曾有個人搭起一座木屋,過起了自給自足的生活。

如果今天身邊某個人,突然跑到深山老林,你一定不會理解。在當時,情況也一樣。

王陽明:有一種高情商,叫“遇事不隨意責人”(強烈推薦)

然而,多年以後,我們似乎對梭羅,對他的選擇能有另一層的理解。

他在此期間寫下的《瓦爾登湖》,成了全人類的精神財富。

這本書教會我們:最好的生活狀態,是物質上簡樸至極,精神上豐盈充實。

6、

物質簡樸,過得不累

有句老話說:“錢可以儲存,而時間不能儲存,你怎麼花時間,就決定了你一生的生活質量。”

我們的生活,總是充滿房子、車子、票子,而少有人貫注於孩子、妻子、園子。

其實,我們要學會降低對於物質不滿的慾望,迴歸生活的簡樸,迴歸安靜的心靈溫度。

生活是過日子,過日子要的不是太多的物質,而是要多一點品質。

生活的簡樸是一種習慣:飯不能不吃,但不必多吃;錢不能沒有,但不必過多。

當生活節奏特別快的時候,我們是不是該問問自己:到底什麼才是幸福,我們所有馬不停蹄的追求又究竟為了什麼?

我們其實很簡單,只是想要讓父母,伴侶,孩子過得好一點。

有位作家說:物質生活一旦簡單了,身邊的一切也會清晰地水落石出。

生活,真的不用追求太多,工作之餘,多和家人一起,一起做飯,做遊戲,講故事,享受陽光、露營、騎行帶來的快樂。

只有物質簡樸了,生活才能簡單,才不會感到疲累,才會幸福。

7、

精神豐盈,活得舒心

人們總是在問:如何才能擁有豐富而自由的精神世界?

其實最有效的方法是:少關注物慾聲色,多接受藝術、文化和詩意的薰陶。

嚴歌苓說過,讀書使女人產生一種情調,這情調是獨立於她們形象之外而存在的美麗。

對任何人來說,都是這樣。

我們可以多讀書,最好可以陪著孩子一起讀;除了讀書,還可以進行旅行,走過的旅途,遇過的人文,看過的風景,都會讓人思維更開闊,性格更豁達;甚至可以看看電影,散散步,這都會收穫心靈的平靜。

其實,追求精神豐盈,就是擁有一份在生活之外的心境,做想做的事,平靜,恬淡。

你的精神世界愈趨向豐盈充實,你的生活便愈簡單,活得也愈舒心。

8、

生活由心,自在安寧

作家林清玄曾說:“人生不過就是這樣,追求成為一個更好的、更具有精神和靈氣的自己。”

年輕時林清玄工作很賣力,第六年就當了總編輯,同時在報紙上寫十八個專欄,主持節目,當電視公司的經理,還做了廣播節目《林清玄時間》,一時風頭無兩,成為大眾眼中成功的人。

他以為,成功應該很快樂,但事實不是,因為每天從早到晚要開七八個會,還要和很多不喜歡的人約會、應酬。

生命的時間和空間被擠壓,很難靜下來,也沒了幽默和浪漫,對曾嚮往的東西失去了興趣。

林清玄的選擇和哲學家梭羅一樣,辭掉了所有工作,到山上去閉關,去清修和思考。

三年後,他下山時路過一個水果攤,想買點水果,當時老闆不在,便在邊上等。這時有一個路人過來,問他水果怎麼賣,將他誤認為老闆......

這也許就是生命的境界吧。

當今社會,也有許多成功的人,他們無論是走在路上,還是待在家裡,身上永遠貼著一個標籤:我是大老闆、我是學者、我是有錢人、我功成名就......

殊不知,越有涵養的、精神層次越高的人,往往越簡單、越隨和。

就像《瓦爾登湖》中寫的那樣:“把一切不屬於生命的內容剔除得乾淨利落,簡化成最基本的形式,簡單,簡單,再簡單。”

生活中人們總是為了金錢奔波、追逐、競爭,其實這樣的人生匆忙,很累。

我們何不也剔除掉身上太多臃餘的東西,簡簡單單,生活樸實,精神豐盈,追尋一份內心的自由和安寧。

《莊子·天道》中說:“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

大道至簡,生活最好的狀態,也許就是物質上簡樸,精神上豐盈充實,一個人的精神層次越高,越懂得生命的真諦,所追求的也越素與簡。

惟願你生活安穩,擁有一顆寧靜富足、單純樸素的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