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衣宰相”姚廣孝是個怎樣的人?

徐耀燕


1335年姚廣孝出生於長洲(今江蘇蘇州)。元至正八年(1348年)虛歲十四歲的姚廣孝剃度出家。姚廣孝儘管是和尚,卻同時精通儒、道、佛三教,他甚至曾拜道士席應真為師,學習陰陽術數。明洪武八年(1375年)明太祖朱元璋詔令精通儒書的僧人到禮部應試,姚廣孝以通儒僧人的身份被明太祖召入京師,但卻沒被授為僧官,只獲賜僧衣。受賜僧服而歸的姚廣孝在途徑丹徒北固山時即興賦詩:“譙櫓年來戰血幹,煙花猶自半凋殘。五州山近朝雲亂,萬歲樓空夜月寒。江水無潮通鐵甕,野田有路到金壇。蕭梁帝業今何在?北固青青客倦看”。同行的僧人宗泐聽後說道:“這豈是佛家弟子說的話!”姚廣孝笑而不語。事實上姚廣孝是一個極為博學之人——不僅精通儒、道、佛三教,還對兵書戰策有他自己獨到的研究。心比天高的姚廣孝奈何卻是一介僧侶,按說他該一輩子與青燈古佛為伴,最大的成就莫過於成為一名高階僧官,成為一代佛門大家,然而他卻志不在此。他從來不是一個甘於平庸之人,可世間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總是姚廣孝是天縱奇才,卻遲遲未能遇到他的伯樂。

直到洪武十五年(1382年)姚廣孝的人生迎來了轉折:這一年朱元璋的賢內助馬皇后病逝了,朱元璋在全國範圍內挑選高僧侍奉在諸王左右併為馬皇后祈冥福,正是在這一過程中姚廣孝被選中侍奉在燕王朱棣身邊。據說姚廣孝在與朱棣初次見面時就說要送給朱棣一頂白帽子,朱棣笑著說:“本王可不缺帽子”,姚廣孝卻說:“燕王豈不知王上加白是何意?”這裡姚廣孝玩的其實是個文字遊戲:“王”字頭上扣個“白”字乃是“皇”字。朱棣是何許人也?焉能連這都聽不懂。第一次會面就使朱棣確定姚廣孝絕非一般僧侶,此後姚廣孝隨朱棣前往其封地北平任慶壽寺住持,實際上開始暗中扮演起朱棣的軍師這一角色。朱棣常把他召入燕王府密談,而這時旁人統統都是要回避的,由此可見他們談論的內容其實多是見不得光的。不能不說姚廣孝對當時的政治形勢和朱棣的心理都把握得極為透徹: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駕崩,皇位由原太子朱標的嫡長子、朱元璋冊立的皇太孫朱允炆繼承。朱允炆剛一登基就意識到:自己那幫年富力強又手握一方軍政大權的皇叔們壓根就沒瞧得上自己,於是他和自己的親信大臣齊泰、黃子澄等秘密商議削藩,這就加深了以朱允炆為核心的明朝中央朝廷同地方藩王之間的矛盾。在朱元璋晚年太子朱標、次子秦王朱樉、三子晉王朱先後去世,作為四皇子的燕王朱棣不僅手握一方軍政大權而且在家族尊序上也成為了諸王之首。對這樣的政治形勢姚廣孝是看得極其透徹的,同時他對燕王朱棣的心理實在太瞭解了,這就註定他將在後來朱棣發起的靖難之役中扮演重要角色。

1399年七月朱棣設計擒殺了朱允炆安插在自己身邊的北平布政使張昺、北平都指揮使謝貴,命令自己的護衛指揮張玉、朱能率兵乘夜攻奪北平九門,隨即以”清君側“為名發起了靖難之役。事實上促使朱棣下定決心發動靖難之役的人正是姚廣孝——朱棣在起兵之前其實是頗為猶豫的,畢竟以北平區區一隅之地對抗掌握著大明王朝正規軍的朱允炆君臣是極為困難的。朱棣曾一度被逼得使用裝瘋的方式躲避朱允炆安插監視自己的人,可唯獨在與姚廣孝相處之時他就完全卸下了偽裝:有一天朱棣看著窗外的冬日景色衝姚廣孝吟道:“天寒地凍,水無一點不成冰。”姚廣孝隨即接了下聯:“世亂民貧,王不出頭誰做主!”朱棣說道:“民心向彼,奈何?”道衍答道:“臣知天道,何論民心。”也許是因為朱允炆自以為穩操勝券竟命令前去平叛的將領”不許傷害燕王,不可使朕揹負殺叔父的罵名“。朱棣得知此事後每每身先士卒衝鋒陷陣,平叛大軍因皇帝有旨而不敢冒犯燕王,以致於平叛大軍總是在兵力佔優的情況下被燕王的軍隊擊敗。儘管朱棣一再戰勝前來討伐他的軍隊,但他也無力擴大自身地盤,畢竟對手的實力比他不是強一點兩點。就這樣靖難之役打了三年之後朱棣的地盤沒增加多少,而朱允炆的軍隊也因投鼠忌器而拿朱棣沒轍,雙方就這麼相持著。在這樣的局面下姚廣孝向朱棣提出了一個徹底扭轉局勢的建議“毋下城邑,疾趨京師。京師單弱,勢必舉”。這個建議翻譯成大白話就是:不要一座城池一座城池地打,而是輕騎挺進直取南京。朱棣接受了這一建議,於是在1402年正月朱棣率師南下。四月燕軍連破何福、平安師,五月克泗州、揚州。1402年六月江防都督陳瑄以舟師降燕,燕軍渡江攻克鎮江後直逼朱允炆所在的南京。負責南京城防的谷王朱橞與李景隆打開金川門主動迎接燕軍入城,至此南京陷落,與此同時宮中發生了一場大火,建文帝朱允炆在這場大火中不知所蹤。1402年7月17日朱棣在假意拒絕臣下連續多次的反覆勸進後宣佈即皇帝位。

根據《明史》的記載:“帝在籓邸,所接皆武人,獨道衍定策起兵。及帝轉戰山東、河北,在軍三年,或旋或否,戰守機事皆決於道衍。道衍未嘗臨戰陣,然帝用兵有天下,道衍力為多,論功以為第一”。道衍就是姚廣孝的法號,這段記載明確無誤地告訴我們:姚廣孝完成參與了朱棣靖難之役的全過程且為第一功臣。朱棣登基後論功行賞加封姚廣孝為資善大夫、太子少師,朱棣在與姚廣孝交談時從不直呼其名,而是稱他為“少師”。朱棣可能是覺得姚廣孝做和尚太過清苦,於是就讓他蓄髮還俗,還賜給他府邸、宮女,然而全都被他一一謝絕。姚廣孝終其一生都住在寺廟裡,上朝時就穿上朝服,退朝後仍換回僧衣,朱棣賞賜給他的財寶也被他分發給宗族鄉人。姚廣孝這樣做其實是因為他深知”高處不勝寒“的道理——自古以來哪個功高震主的臣子能得善終的?遠有文種、李斯、韓信的例子,近有朱元璋時代開國功臣們的前車之鑑。姚廣孝是玩弄權術起家的,他把人性的黑暗面看得太透徹了,他敏銳地意識到自己的不世之功不僅不是自己可以居功自傲的資本,反而是會招來災難的禍根。他能在適當的時候急流勇退固然證明了他高超的眼光境界,可這不禁令人疑惑:姚廣孝冒著生命危險和朱棣打江山,到頭來不要名不要利,那他圖啥呢?事實上姚廣孝是一個不甘於平庸的人——登山他必達絕頂;擊水他將隨江入海。做謀士就要讓主公主宰天下,自己則成為可與孔明、張良並肩的超一流謀臣。為此他需要一個亂世來實現自己的抱負,如果沒有亂世他就自己創造一個!而這恰恰就是姚廣孝的志向。這從他勸朱棣起兵的那句“臣知天道,何論民心”就不難看出——天道要你當皇帝,管它所謂的民心作何?

從某種意義上而言:姚廣孝是一個亂世之臣,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玩弄權謀詭計的陰謀家。他的奮鬥目標從來都不是為了天下一統,也不是為了百姓安定,更不為效忠於某個特定的主子。他所追求的其實是自己的利益——這裡的利益不是單純的物質享受,因為我們看到姚廣孝在事成之後謝絕了一切賞賜,所追求的是在亂世之中成就一番經天緯地的事業,從而使自己揚名立萬、青史留名。在他看來:既然學了滿腹韜略,就要讓這才學好好發揮出去,他要以天下為棋局,用一個時代證明自己。金錢?美女?官位?這些在他眼中不過只是過眼雲煙。他所要實現的就是胸中的抱負,哪怕為此要伏屍百萬、血流成河。姚廣孝這種追求建功立業的上進之心究竟是對是錯呢?其實並沒絕對的是非對錯之分——姚廣孝固然為實現他自己心中的抱負而不惜使天下百姓陷入戰火之中,可另一方面朱棣也正是在他的輔佐之下締造了永樂盛世,此後他又國輔佐太子朱高熾、皇孫朱瞻基。在他的悉心輔佐之下國民經濟得到恢復,百姓開始安居樂業,以致於多年後李贄評價道:“我國家二百餘年以來休養生息,遂至於今。士安於飽暖,人忘其戰爭,皆我成祖文皇帝與姚少師之力也。”姚廣孝曾負責遷都北京事宜並一手規劃今日北京城佈局,還曾參與過《永樂大典》和《明太祖實錄》的編撰,在中國文化歷史上做出了傑出貢獻,他所整理的《道餘錄》也成為中國佛教史上一部重要作品。如果沒有他,我們不知道是否還會有永樂盛世?是否會有北京故宮?是否會有鄭和下西洋?是否會有《永樂大典》?然而他卻從沒想過用這些為自己換取安逸舒適的生活,他只追求一展抱負的心理滿足感,而從不追求物質享受。

可他畢竟曾讓天下萬民陷於戰火之中,也許在他看來:這是形式使然,即使沒自己輔佐,也會有其他人出山輔佐朱棣發動靖難之役。直到他奉旨回鄉賑災時卻被姐姐擋在門外,姐姐的理由是:如果沒你的輔佐,也許的確會有其他人出山輔佐靖難之役,可你身為佛門弟子怎能眼睜睜看著天下因自己而動亂?最終姐姐也沒讓姚廣孝進家門。姚廣孝又去拜訪自己年輕時的好友王賓,王賓把門一關衝外面喊道:“和尚誤矣,和尚誤矣”。這時姚廣孝也許對”高處不勝寒“的道理有了更進一步的理解:當你不擇手段實現自己所謂的抱負之時可能已徹底失去了親情、友情,當你行走在高處時將註定是孤獨的。永樂十六年(1418年)已八十四歲高齡的姚廣孝已進入彌留之際,他給前來探病的朱棣留下了遺言:”僧人溥洽被關在牢裡已經很久了,希望能赦免他“。溥洽是當初朱元璋安排侍奉在朱允炆身邊的貼身僧侶。靖難之役後朱棣懷疑他知道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就把他給關了起來。也許溥洽是真不知道朱允炆的下落,也許是不願出賣舊主,總之他是死活不開口,此時距離溥洽被下獄已有十餘年。朱棣接納了姚廣孝的建議而放過了溥洽,這也就等於間接放了朱允炆。這年的三月十八日姚廣孝病死於北京慶壽寺。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黑衣宰相姚廣孝,是指明朝初年的一代奇僧道衍法師。道衍法師一生幹了兩件大事,一件是輔佐明成祖朱棣奪得皇位,坐擁明朝江山。一件是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最宏大的類書《永樂大典》。


一,輔佐燕王朱棣,奪取大明江山。

道衍法師俗家姓姚,出生於元朝末年,江蘇蘇州人。道衍法師屬於中醫世家,父輩不願意孩子從政,但是姚廣孝從小就有政治抱負,因為家人不允許走仕途,有一次在城裡看見和尚的排場很大,氣勢不凡,就很感嘆:想不到當個和尚也有這麼大陣仗!(僧亦富貴如此耶!),於是索性削髮為僧。可是這個和尚不安分,在唸經之外,廣泛結交四海名士,尤其是跟蘇州一名叫席應真的道士關係密切,這個道士不但是修仙煉丹,還擅長兵法韜略,道衍法師就是跟著道士學的了平天下的一身本領。

洪武十五年,馬皇后病逝,各地藩王前往南京奔喪,朱元璋從各地選拔高僧侍奉藩王唸經祈福,道衍法師就在這時候被人推薦給燕王朱棣,隨後被朱棣帶往北京謀事。潛龍終於出淵!

洪武30年,朱元璋駕崩,明惠帝繼位,惠帝知道,各地強大的藩王是政權的巨大威脅,於是著手削藩,幾個小王解決之後,矛頭最終指向北方的強悍燕王朱棣,此時矛盾已經不可調和,朱棣隨機舉起“奉祖訓清君側”的大旗,南下對決。在靖難之役中,姚廣孝主要發揮三大作用:第一,建議朱棣鞏固北境,為南下打下堅固基礎;第二,為朱棣積極招兵買馬,訓練軍官。史載姚廣孝在後苑練兵,在地下挖了地下練兵場,地面散養雞鴨鵝等家禽掩人耳目。第三,戰爭開始之後,在後方運籌帷幄。當時朱棣在謀反的前三年並沒有佔據優勢,姚廣孝後來分析說:老百姓對於誰坐江山並不關心,因為這是朱家自己的家事,只是看誰奪下金陵城。於是朱棣聽取建議,直取南京,趕走了明惠帝,坐穩了大明江山。後來朱棣自己說:

朕若非少師默運神算,何得天下大統!


第二,編纂《永樂大典》。

永樂皇帝一開始命令大學士解縉編纂《文獻大成》,成書之後朱棣不滿意,命令姚廣孝重修,歷經四年寒暑,終於編纂成功,朱棣非常滿意,賜名《永樂大典》,這是中國最大的一部類書,也是古代中國一項了不起的文化工程。

姚廣孝一生留著光頭,堅決不蓄長髮,上朝的時候穿著官服,回去之後就穿僧衣,所謂淄衣宰相就是這麼來的。後來榮歸故里,廣散錢財。說明這個人並非貪圖名利之輩。

總之,這是一個神秘的奇才,至死人們也不懂得他的內心。後來的衛道士批評他是奸僧,不過是因為他輔佐燕王奪位,改變了所謂江山正統。但是大明的巔峰時代,正是有造反篡位的朱棣創造的,就像發動政變的李世民,開創了唐朝最輝煌的貞觀之治一樣,你能說他們錯了嗎?

歷史上原本沒有什麼正統不正統,只會記住平定天下開創盛世的英雄。那些辱罵姚廣孝是亂世奸僧的腐儒,不過是一群無用的書生而已。


鐵錘歷史


姚廣孝,是明成祖朱棣時的僧錄司,掌管僧侶事宜;又是太子少師,教導輔佐太子。朱元璋時期,就已經廢除丞相制。而姚廣孝對於朱棣一朝來說,其地位及能力皆是佼佼者,常著一身黑衣,故被世人成為“黑衣宰相”。

他是一個酒肉和尚。

“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這句話來形容姚廣孝最合適不過。

他14歲時便由家鄉廟觀主持剃度,遁入空門,法名道衍。期間飽讀經書,對佛教三藏十二部經書鑽研甚深。後又拜入道家,學習法術、口訣等。

雖然已經剃度,但他平日無肉不歡,面對沒有油水的齋飯他並不感冒,經常跑到山下的飯莊打牙祭。後來追隨朱棣,身著納衣但整日與同僚飲酒、首無須發卻頓頓肉不離口。雖每日也打坐誦經,但佛家五戒早已讓他破了。



他是一個陰謀家。

明朝初期著名的“靖難之役”就是他參與策劃的。

朱元璋駕崩之後,他便慫恿朱棣起兵,並講出了“臣唯尊天道,不論人心”這句話,煽動對抗情緒。

在說服朱棣後,他暗中派人打造兵器、購置戰馬、拉攏軍隊、招募戰士,為後來的發兵著手準備。

他是一個政治家。

朱棣登基之後,念在姚廣孝功績不凡,便打算讓他還俗。但詔書下達之後,姚廣孝寧死不從,雖世俗之事粘手,但理佛之心不改。

幾次之後,朱棣也並不勉強,就授予他僧錄司一職,拜太子少師,還特允著納衣入朝。納衣就是僧衣,多為黑色。

之後蘇州等地發生災情,姚廣孝領朝廷旨前往災區放糧。並且將自己所受的金銀獎賞贈予災民及同宗親室,自己分文不留。



他還是一個文學家。

譙櫓年來戰血乾,煙花猶自半凋殘。五州山近朝雲亂,萬歲樓空夜月寒。江水無潮通鐵甕,野田有路到金壇。蕭梁事業今何在,北固青青客倦看。——《京口覽古》日沒渡口昏,水風著人熱。漁燈帶螢火,微光互明滅。舟人報水程,路遠行欲歇。故山不分明,目盡心力絕。遙想山中人,待人仍待月。——《蠡口夜歸》

這只是他諸多詩詞中的兩首。

在明成祖元年,姚廣孝還受命編纂《永樂大典》。歷時六年,參考、借鑑古代詩書七千餘冊,三億多字。這樣一個成績在古代也是非同凡響。

在他的晚年,還曾將儒道釋三家學術融會貫通。因他是佛門子弟,便站在佛家的立場上對三教學術進行解析,並且批判、反駁程朱理學。




不論姚廣孝是以上哪樣的人,他的才華與能力是毋庸置疑的。

李贄曾對其評價:“我國家二百餘年以來,休養生息,遂至於今。士安於飽暖,人忘其戰爭,皆我成祖文皇帝與姚少師之力也。”

所以,雖無宰相之名,但有宰相之實幹與才華,“黑子宰相”這個稱號可謂當之無愧。


老衲法號是道濟


朱棣後來在姚廣孝的幫助下,\t以區區一地之力卻打贏了建文帝的全國兵馬,奪取了皇位,可以說歷史上絕無僅有。道衍和尚也因此被後世尊稱為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黑衣宰相。今天您問姚廣孝是怎樣一個人,我想不直接回答這個問題,想給您講講幾個關於他的小故事,希望您從這幾個小故事中體會出一些他的個性。

道衍和尚,小時候叫做姚天禧(“姚廣孝”是他幫助朱棣取得天下之後,朱棣欽賜的),出生於長洲(\t江蘇蘇州),據說祖上世代行醫,生活條件不錯。姚天禧從小聰明伶俐,過目不忘,父母想讓他繼承祖業,當個懸壺濟世的醫生,可是他偏偏沒興趣,整日天馬行空地想要幹出一番大事業。

有一次,他一個人在蘇州城的大街上晃盪,突然發現人群一陣騷動,紛紛向兩邊退讓閃避。

姚天禧有些納悶,抬頭一看,只見對面走來一隊人馬,中間那人一身和尚打扮,卻前呼後擁的好不威風,一問,這才知道中間那和尚原來是元朝的僧人。一心想要幹番大事業的姚天禧對此羨慕不已,不久後,年僅十四歲的姚天禧便剃度出家,法名為道衍。不過他當了和尚之後與一般和尚卻有些不同,不喜歡吃齋唸佛,卻十分喜歡專研陰陽術數和兵法。

道衍和尚出家後,喜歡雲遊天下。有一次經過嵩山寺,碰到了一個人叫做袁珙。這個袁珙可不是普通人,乃是浙東第一相士。就是說他識人看相,而且沒有不準的。袁珙碰到道衍和尚時,職業病又犯了,上下打量了下道衍和尚,大吃一驚,說道:“你真是個奇特的僧人啊!眼睛是三角形,如同病虎一般,你的天性必然嗜好殺戮,肯定是和劉秉忠一樣的人!”

這劉秉忠是誰啊?那是元朝初年的一位僧人,曾幫助忽必烈打天下,是元朝的總設計師。袁珙這番話說他三角眼,樣貌醜,還說他嗜好殺戮,按理說一般人聽了後會生氣,甚至會大罵袁珙,沒有想到道衍和尚卻大笑三聲,大喜離去。

嘗遊嵩山寺,相者袁珙見之曰:“是何異僧!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殺,劉秉忠流也。”道衍大喜。

《明史》

還有一次,說明太祖朱元璋詔令天下精通儒書的僧人到禮部應試,道衍到了京城受賜僧服而回。他和宗泐一起經過北固山,站在山頂,一覽眾山小之時,心潮澎湃,詩興大發,當即作了首詩:

“譙櫓年來戰血幹,煙花猶自半凋殘。五州山近朝雲亂,萬歲樓空夜月寒。江水無潮通鐵甕,野田有路到金壇,蕭梁帝業今何在?北固青青客倦看。”

後面兩句的意思就是,南朝的江山現在又在哪裡呢?我這個北固山寺廟的和僧客清楚得都厭倦看了。他這裡的蕭梁帝業其實暗指朱元璋的明朝統治。

宗泐是個聰明人,一聽,大怒,罵道:“這哪裡是你佛家弟子該說的話!”

道衍和尚聽了後,笑而不語。


清風明月話歷史


蒼茫大地認為:姚廣孝是亂世之臣。


有一些臣子,他們判斷問題比別人準確,懂得如何抓住時機,能更好地解決問題,他們被稱為能臣。

能臣分為三種:治世之臣、亂世之臣、救世之臣。姚廣孝是典型的亂世之臣。


一、亂世奇葩僧

姚廣孝,江蘇吳縣人,出生於公元1335年,只比朱元璋小七歲。生於亂世,從小好學,擅長吟詩作畫,十四歲出家,取名道衍。與楊基、宋濂等名士關係融洽。他作為和尚,卻不學佛經;雖身為和尚,卻拜道士為師!他的師傅也是個奇葩,身為道土,不去煉丹修道,專修陰陽術數之學一此學內容龐雜,包括算卦、占卜、天文、權謀機斷等。姚廣孝逐漸成為陰謀家。

道衍結交名士,胸懷兵甲,報國無門,心中鬱悶,開始雲遊天下。當他遊玩到嵩山寺時,又一個奇人給他算了一卦,徹底地影響了道衍的一生。

這個奇人叫袁珙,他替道衍算了一卦,大吃一驚:世上怎會有你這樣奇異的和尚!長著一雙三角眼,就像生病的老虎,你這樣的人天性嗜好殺戳,將來你一定會成為劉秉忠那樣的人!劉秉忠,也是個僧人,被忽必烈一眼看中並收歸屬下,成為謀士,為忽必烈登基立下汗馬功勞。道衍聽了好不得意。

二、陰謀得逞

洪武十八年,太祖選拔十名僧人,準備分給諸位藩王講經薦福。道衍終於遇到了陰謀家燕王朱棣,道衍毛遂自薦:大王若能用我,貧僧願意送一頂白帽子給大王!王爺加白帽,不是皇嘛?!兩個陰謀家一拍即合!他隨燕王去了北平,在慶壽寺做了住持。

他是個不務正業的住持,起早貪黑做的唯一事情就是叫朱棣造反!他學貫古今,胸有韜略,卻因總總原因得不到重用,現在年已五十,他等來了風雲際會的好時機。

朱允炆在黃子澄、齊泰兩個書呆子的幫助下,吭哧吭哧地削藩,他先抓了朱棣同母弟弟周王發配雲南,再把代王朱桂遷到蜀地看管起來,又以“不法事"罪名逮捕岷王,貶為平民,以私印鈔票對湘王朱柏下手,朱柏竟然帶老婆孩子自焚而死!隨後把齊王、代王廢為庶人,好不得意!

道衍抓住千載難逢的時機,向朱棣推銷造反理論。朱棣本身就不服侄子朱允炆登基,現在又走投無路,乾脆反了!

朱棣開始了造反的準備工作:招募大批健卒為衛軍,在王府強化訓練;建造一座巨大地下室,打造兵器,周圍豎起圍牆,並在附近開辦多個養雞場,掩蓋聲音;還招募大批異人術士,造謠惑眾…

朱棣在北平裝瘋,和司馬懿裝老態龍鍾有一拼。但長史葛誠向建文帝允炆告密,允炆下旨授意張昺、謝貴監視燕王及親屬,命令北平都指揮使張信逮捕朱棣,結果張信媽媽聽信了異人術士的話,制止張信,張信向朱棣告密,朱棣殺掉了張昺、謝貴,反了!這下姚廣孝樂了!

燕王佔領了北平城,開始了與侄子朱允炆爭奪天下。

朱允炆的統帥李景隆這個飯桶統帥一敗再敗,成了名副其實的運輸大隊長。直到在濟南遇到鐵鉉,才算遇到真正對手。後來又在東昌遇到盛庸,吃盡苦頭,幸虧東北風相助,南軍頂著大風沙,眼睛睜不開,才殺敗盛庸。

後來,朱棣繞開徐州,轉而攻擊宿州丶靈璧、揚州,隨後打進了南京城,成了皇帝。

姚廣孝作為總參謀長,功高蓋世,論功行賞,升至太子少師,但他深知伴君如伴虎,同時他革命的目的本就不是為了金錢美女、榮華富貴,只是為了證明他的非凡才幹!革命成功後,他為人相當低調,除了白天上朝幹活,其餘時光躲在廟裡,過起苦行僧的生活。

三、最後的救贖

他衣錦還鄉時,以前同他最親的姐姐閒門不見,青年時的好友王賓也不見他,讓他開始反思自己的過去。在他八十四歲臨終前,良心發現,姚廣孝向朱棣提出最後要求:放掉溥洽吧!溥洽是朱允炆的主錄僧,當年正是他安排朱允炆出逃的!現在已成了朱棣的階下囚!溥洽應該知道朱允炆的下落!

朱棣放過了溥洽,也就間接地放了朱允炆。

三月十八日,姚廣孝病死於北京慶壽寺。


蒼茫大地顧煒斌


說起姚廣孝,他是明初著名的政治謀略家、詩人,同時也是一位僧人。至元元年(1335年),姚廣孝出生於今江蘇吳縣,姚廣孝出生時恰逢亂世,但他從小勤奮好學,擅長吟詩作畫。十四歲時姚廣孝剃髮為僧,取名道衍,奇怪的是,姚廣孝雖為和尚,卻拜了一位道士為師,學習陰陽術數之學。早年的姚廣孝喜歡遊歷四方,與當時的名士楊基、宋濂等人往來頻繁,所以也被稱為“北郭十友”之一。

姚廣孝

姚廣孝真正步入仕途是到了洪武十八年(1385年)的時候,這時候朱元璋從民間挑選十位僧人給諸王講經,姚廣孝經人舉薦進入了燕府輔佐當時的燕王朱棣。據說二人初次相見時,朱棣曾詢問姚廣孝為何會選擇他,姚廣孝回答“因為我會送王爺一份大禮,一頂白帽子。”姚廣孝進入燕王府後,極力說服燕王起兵,朱元璋去世後,朱棣對皇位有覬覦之心,姚廣孝深知朱棣內心的想法,因而以占卜的方式鼓動朱棣起兵。此外,姚廣孝還在王府內積極訓練軍士,監督打造兵器,以作軍事準備。

姚廣孝塔(局部)

靖難之役中,姚廣孝發揮了重大的作用,主要表現為幾個方面:其一,姚廣孝在促成朱棣起兵的過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他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督促朱棣早下決斷。其二,姚廣孝以“天命攸歸”為說辭,幫助朱棣掃除心中的顧慮,據說朱棣起兵前誓師時,碰上天色大變的情形,讓朱棣內心十分不安,姚廣孝隨機應變,將此天象解釋為“飛龍在天,風雨從之,元吉。”一時間鼓舞了士氣。其三,姚廣孝在“靖難之役”中起到了軍師的作用,在戰略部署方面運籌帷幄,充分顯示出了謀略者的氣概。他建議燕王輕騎挺進,直接進攻南京,而他留守北平,擊潰了朝廷的北伐之師。因而清代學者朱彝尊曾評價姚廣孝是“武居靖難諸臣之首”

神道碑銘

正是姚廣孝在“靖難之役”中的出色表現,朱棣即位後賜予他僧錄司左善世的官職,後又加授為太子少師,並賜名廣孝。不過姚廣孝深知進退之道,雖地位尊貴,但不改僧相,仍居僧寺,擔任太子、太孫的老師。姚廣孝還主持編纂了《永樂大典》、《明實錄》等,人稱“黑衣宰相”,此外他自己還著有《逃虛集》十卷、《逃虛類稿》五卷等。永樂十六年(1416年)姚廣孝病逝於慶壽寺,死後加贈少師,入明祖廟。

庭。

參考文獻:

曾慶豪:《和尚謀士姚廣孝》,《文史天地》2012年第3期。

解芳:《詩僧姚廣孝簡論》,《文學評論》2006年第5期。

葉語:《試論姚廣孝在“靖難之役”中的作用》,《北京歷史文化研究》2007年第1期。

回答者: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林小靜


季我努學社


  姚廣孝是個不甘寂寞的人。

  不甘俗世生活當和尚,當和尚也不老實:

  姚廣孝俗家本名姚天僖,蘇州長洲人,家中世代從醫。他十四歲那年,出家做了和尚,法名道衍。道衍和尚並不肯安心學佛,而是修習禪宗,後又修習淨土宗,並讀了大量的儒家諸子百家,甚至包括歷史地理軍事方面的著作,也寫作詩歌和散文,不一小心還和高啟等人成了“北郭十友”……不只如此,至正末年,他住在妙智庵時,和道士席應真很談得來,把他的陰陽術數,學了個透透的。這怎麼看都不是一個老實和尚。

  和尚參加考試,八年後到朱棣身邊:

  洪武七年,四十歲的道衍參加了朱皇帝的選才考試。脫穎而出的他,卻並沒有接受官職,領了賞賜的僧服回去了。

  八年後,馬皇后去世,朱皇帝挑了一批僧人,讓他們協助皇子們做法事,經人介紹,道衍被選到燕王朱棣身邊。

  有野心的和尚,輔佐朱棣上位:

  朱棣道衍初見,道衍說要送一頂白帽子給燕王戴。聰明人都知道,這是要當皇啊!朱棣和道衍幾乎是形影不離,經常密談。為了讓朱棣下定決心,道衍甚至請出了袁珙,讓他說了那句神神叨叨的話:“殿下日後必為太平天子,等殿下的鬍鬚長到肚臍,時機就到了。”

  朱允炆削藩。道衍勸朱棣起兵。道衍招納勇士,集中訓練。為防止鐵器擊打的聲音傳出去,他讓人養了一大群鴨鵝什麼的,院子裡的聲音根本傳不出去。

  起事初,屋簷瓦片掉落,朱棣驚懼,道衍安慰這是要換黃瓦的大吉之兆;朱棣南征,道衍輔佐世子朱高熾留守北平,擊退李景隆等人的進攻;朱棣圍攻濟南三月不成,道衍致信讓他撤軍;從北平到南京,城池多多,道衍建議直取南京;朱棣都一一依計而行,最終成功。

  功成後,卻迴歸和尚本元:

  朱棣能當上皇帝,最應該感謝的人就是道衍。事實上朱棣也不想寒了人心,他封道衍為太子少師,賜名姚廣孝,讓他還俗,賜宅子送宮女。只是道衍堅決推辭,平常住廟裡,上朝官服下朝僧服,一直保持自己和尚的本色,是個絕頂聰明的人。(宛如清揚)


宛如清揚


關於這個問題,可以《姚廣孝身為和尚,為何要策劃“靖難之役”,救世還是為一已私利》一文中得到答案,歡迎關注“多知事”瞭解更多:

多知事 2018-11-15 08:57:58

姚廣孝(1335年-1418年),幼名天僖,法名道衍,長洲(今江蘇蘇州)人。明朝政治家、佛學家,文學家,靖難之役的主要策劃者,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黑衣宰相。作為一個僧人,他為何要策劃“靖難之役”,救世還是為一已私利?

姚廣孝石像

【才高志大】

姚廣孝出家後曾遊嵩山,遇一相面人,說他眼成三角,形如病虎,性喜殺伐,屬劉秉忠之流(劉秉忠是元初僧人,曾為忽必烈謀劃立功)。姚廣孝聽了,不怒反喜。又某次過北固山,姚廣孝賦詩懷古述志,其中有“蕭梁帝業今何在?北固青青客倦看”句,同行批評他,這也是僧人說的話麼?他笑而不答。

洪武十五年,高皇后駕崩,明太祖選高僧侍奉各親王,為其誦經薦福。道衍與燕王朱棣相談甚合,並請求被帶走,答應要送給燕王一頂白帽子。“王”字加上個“白”字是皇的隱語,著實讓朱棣又驚又喜。朱棣把姚廣孝帶回北平,讓他擔任慶壽寺主持,而事實上,他出入燕王府,密談軍國大事,成為朱棣的心腹軍師。

【策劃靖難之役】

姚廣孝勸燕王朱棣起兵,燕王說:“民心向他(建文帝),奈何”?姚廣孝說:“我只知天道,論什麼民心”。一語既出,驚世駭俗。何為天道?天道即天理,天意,事物發展的規律。用到人事上,則指朝代政權的興衰更替。要說姚廣孝知天道,豈非成了神仙?好在天道幽遠虛無,摸不著,看不見,道不明。故在姚廣孝眼中,天道只是強者手裡的一團麵粉,要什麼樣,捏什麼樣,哪有什麼真正的天道。如果硬要說有,則便是霸道,強者之道。在這樣的“天道”面前,民心又算什麼。孔孟提出“為政以德”,“得民心者得天下”,話誠不錯,然用之於世,則行不通。且不說孔老夫子為之碰得頭破血流,翻翻歷史,歷朝歷代,開國治世,憑的只是武功霸道。秦始皇一統,靠的可是民心?朱棣乃父治國,靠的可是民心?由此推演,夏商周大約也如是,遠古的禪讓制也未必可信。在大多時候,並非得民心者得天下,而是得天下者得民心,說穿了一句話,成者為王敗者賊。姚廣孝可謂洞悉了中國政治生態的奧秘,是對中國傳統觀念的一個顛覆。姚廣孝以此為燕王壯膽,慫恿燕王起兵,為“靖難”製造理論根據。事有湊巧,就在燕王決定起兵之時,忽風雨大作,簷上瓦片墮落於地,燕王見之色變。姚廣孝反應奇快,連說:“恭喜恭喜,這正是上天預示的吉兆,飛龍在天,風雨相隨;青瓦落地,將換黃瓦”。燕王遂起兵。

塔墓

【眾叛親離】

功成名就之後,姚廣孝回故鄉,拜訪友人王賓,王賓不見他,遠遠地說:“和尚錯了,和尚錯了”。兩次看望姐姐,姐姐亦不見,只是罵他。在他們眼裡,姚廣孝雖是事業上的成功者,卻更是道義上的失敗者。一方面從正統觀看,朱棣屬篡權謀位,另一方面建文帝即位,確也一變太祖威猛治國理念,改用仁厚寬恕,以德治國,輕徭薄賦,施惠於民,民心之向背已從燕王口中道出。故朱棣起兵,既是犯上作亂,更是悖逆民心。而姚廣孝不遺餘力為燕王效勞,無疑被他們看成是助紂為虐。

此外,即姚廣孝的身份問題與他做的事不符合。姚廣孝雖為僧人,但又跟道士席應真,學陰陽術數;還與高啟、王賓、宋濂輩為伍,研習儒家經典。在他們眼裡,他不僧不道不儒,根本就不入流。作為僧人,卻與佛理背道而馳,鼓動策劃“靖難之役”,雖未直接殺人,然挑起三年戰爭,間接傷人者又何至百萬。

【保持向佛之心】

讓世人不解的是,姚廣孝卻還有令人稱奇的一面。若說他不持僧道,卻不迷戀富貴。功成名就後,成祖命他蓄髮,他不肯;賜給他府弟及宮女,他拒絕;出去賑災,將皇帝賜他的金銀布帛,都散發給鄉人。他仍舊住在寺廟,穿著僧服,只有在皇帝召見時才穿上官服。他對佛學頗有造詣,曾著《道餘錄》,對程朱理學詆譭佛教枉抑太過者,予以分辨駁斥,為佛教正名。他似乎並不貪權、貪色、貪財,不慕榮華富貴。若說他缺仁寡恩,生性嗜殺,也不盡然。姚廣孝曾為大儒方孝儒懇求朱棣,京城破,此人必不屈,但萬不能殺,若殺此人,天下讀書種子絕矣!又,傅洽有私藏建文帝的嫌疑,被朱棣一關就是十多年,姚廣孝臨死,皇帝問他還有何事要吩咐,他唯一要求就是請求赦免傅洽。這裡,他又有好生之德,變成仁慈寬宏的長者。

姚廣孝實在是個複雜的人,矛盾的人。有人說他“奸邪”,也有人說他“正義”。顧炎武評價他:“少師之才,不下於文成(王陽明),而不能行其說者,少師當道德一,風俗同之日,而文成在世哀道微,邪說之作之時也。”李贄說:“我國家二百餘年以來,休養生息,遂至於今。士安於飽暖,人忘其戰爭,皆我成祖文皇帝與姚少師之力也。”但看他寧願揹負眾叛親離,也無所畏懼的樣子,可見與比常人不同。除了施展其才華這一私心外,公心又何其之大:編纂中國古典集大成的曠世之作《永樂大典》等,不滿於邪盛道微的風氣,以正佛堂,甚至於他能看出建文帝軟弱政將給國家和人民帶來難以預計的後果?於是以朱棣之力推翻了建文朝廷。


多知事


這是一個非常奇怪和矛盾的人物。

他的人格是在元末蘇州的博雅文藝圈和富貴圈子形成的,但他又有元初漢族士人的那種政治家天分,所以超乎了這個曇花一現的圈子,得以保存性命。他的歷史政治直覺和能力達到一流水準,同時在佛教上又是一個開創性人物,始創了【禪淨兼修】流派。他一方面清心寡慾,一方面又鷹揚野望,,,他最終如飛蛾撲火投入夢想:建立一個屬於漢族的蒙古帝國。

他出身中產之家(醫戶),少年時即做了僧侶,轉為僧戶。僧侶的地位在元朝比較高,屬於寺院領主,可以免除稅賦,又容易介入上流社會。他年輕時加入蘇州博雅文藝圈,就是以名師僧侶的弟子身份。他結識了偉大的畫家倪瓚、年輕的天才文學家高啟等人。這個圈子當時受到張士誠的庇護,在亂世中是難得世外桃源。

這個圈子視野比較開放,太倉等地當時有國際港口和市舶司,南洋、印度洋商人云集,富豪遍地,奢華程度驚人。但只要對歷史政治有所瞭解的人都會知道:朱元璋滅陳友諒之後,一個新時代就開始了,在這個新格局裡可能不會有這些人的生存空間。所以姚廣孝及時離開了這個醉生夢死的文藝圈子,開始恢復僧侶生活。不出意料,五年後,那些文人大部分陷入牢獄之災。

但他想不到朱元璋對蒙元佛教也深感不滿,不久後就受到牽連。江南佛教界的大人物大部分被殺,他被賜給燕王而後北上。

以後他就忘了南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甚至有點厭惡,元朝和明朝比起來,他絕對認為元朝要更好。他在元朝的生活非常浪漫、高比格,但進入明朝後他就什麼都不是了。

在北方,他性格中的政治家天分被激活,開始憧憬一個漢人的蒙古帝國。是他選擇了朱棣?還是朱棣選擇了他?已經不重要了。他忽然不再矛盾,以劉秉忠為偶像,不顧一切的把明朝帶入蒙古軌道,對南方大開殺戒。

按照蒙古的劃分,朱元璋的南京政權應該是個【南人】國家,但朱棣和姚廣孝卻把它變成了【漢人】的國家。這個歷史轉變的意義很少被後人討論,是非利弊也難於說清。


歷史咖啡


說到姚廣孝,就不得不提起他和朱棣的第一次對話。朱元璋為各位藩王挑選僧人舉經薦福,姚廣孝法號道衍,在朱棣經過他身邊時沉默的他突然開口以說:“燕王殿下貧僧願意追隨你”但是這句話並沒有打動朱棣,道衍又說“貧僧有一份大禮相送”朱棣好奇問到“何禮?”“貧僧願意送大王一頂白帽子”王上加白是什麼字大家知道。那時候朱元璋還在世,太子朱標也在世,姚廣孝就已經想著怎麼把朱棣扶上皇位。

這種人我們一般稱之為陰謀家,而朱棣我們一般稱為野心家,但當他勞心勞力的做成了這件天下第一大事之後,他卻謝絕了所有的賞賜。朱棣讓他留頭髮別做和尚了,他不幹,賜他豪宅,還送給他兩個美女,他不要。他不要官,也不要錢,在回家探親時,他把朱棣賞賜給他的金銀財寶都送給自己的族人。姚廣孝這樣做的原因有兩個,像他這樣的智謀之人,如果有權有勢,朱棣是一定容不下他的。在這方面朱棣沒比他老爹朱元璋強多少,功高震主的下場有多慘可以參考朱元璋打天下時功臣們。也許他與其他人不同,他造反的目的就是造反。

姚廣孝,一個被後人稱為“黑衣宰相”、爭論極大的人,一個深居簡出充滿神秘色彩的人,他的願望也許很簡單: 施展報復,讓自己的權謀手段派上用場,陰謀家搭配野心家,造反的標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