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內心強大的人,早就戒掉了情緒


王陽明:內心強大的人,早就戒掉了情緒



人生的成功是什麼?有人說,平平淡淡才是真;有人說,成功就是賺很多錢;有人說,成功就是擁有很多權力;有人說,成功就是轟轟烈烈闖一番大事業;有人說,成功就是做對人民有貢獻的事。不管答案是什麼,成功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1、

成功的路上充滿了困擾和彎


被稱為“治學之名儒,治世之能臣”,又被尊為“立德、立言、立功”聖人的王陽明,用現代的眼光來看無疑是成功的典範。他從小就立志要“當聖賢”,然而,這場通往成功的馬拉松才剛豎起起點,就遭到了無數的質疑。第一個發出質疑的是他的老師,那句擲地有聲的“登第恐未為第一等事,或讀書學聖賢耳”讓私塾先生認為這個黃口小兒是在信口開河。除了老師質疑外,王陽明的狀元老爸也在懷疑。然而,不管老師及其他人如何質疑,這位曠世奇才始終沒有改變初衷。

有了夢想,夢想實現路上的困擾和彎路也隨之而來。王陽明的優點是好學,但是,缺點恰恰就是愛好太廣泛。據史料記載,不管是寫詩作賦、練習書法,還是騎馬射箭,王陽明都喜歡,也都去涉獵。除此之外,各種三教九流的知識,他都感興趣,並花時間去鑽研。

但是,人的生命和精力是有限的,什麼都想要,意味著什麼都要不到。正如莊子所說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

王陽明因為興趣太廣泛,精力太分散,逐漸發現自己離成為“聖人”的目標有些遙遠了。意識到這個問題後,他就開始有意識地做“減法”,有的愛好他毅然捨棄了。同時,把自己做的每一件事情都當作磨練,逐漸讓自己擁有“聖人”的修為。

由王陽明的故事發散開來,筆者認為一個真正的成功者,要懂得人生路上的“加減法”。

2、

真正的成功者,先要學會做“減法”

這個世界是很公平的,不管是誰,一天都只給24小時,不多也不少。在有限的時間裡,你做什麼呢?能做多少呢?什麼都做,註定無法全部都做好。所以,真正的成功者,都很懂得做“減法”。減去沒用的社交,減去無用的閒聊,減去無關緊要的愛好,減去可做可不做的事。

如果一個人不做“減法”,他的人生就像一個小孩雜亂的玩具箱一樣,裡面什麼東西都有,但是要找到其中一個玩具,需要把整箱東西都倒出來。人手頭上的事情多了,重點也就不知道了,真正重要的目標可能就越來越遠了。

學校裡為什麼要設置各種專業,每個人只選其中一個專業?那是學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幫我們做減法。公司為什麼要設置各種部門,讓不同的人去擔任不同的崗位,不是一個人兼所有崗位就好了嗎?因為公司知道沒有人能做完公司的所有事情。公司主動做了減法。

3、

所有,想要成功,先學會做減法。


傳承中華文化,弘揚國學經典。大家好,這裡是悅讀國學。王陽明的心學很有名,很多人對那句“心外無物”也都耳熟能詳,不過多數人對心學的瞭解可能也就止於此,至於心學的實際用處,就更是知之甚少了。

王陽明心學的精華是什麼?聖人之心如明鏡,只是一個明。隨感而應,無物不照。


內心的強大,歸根結底就是敢於直面現實,能做到遇事全力以赴,但又因識得天命而有所節制。

4、

良好心態,決定人生質量


陽明先生被貶龍場時,肉體雖然飽受折磨,但然精神上卻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在龍場這既安靜又困難的環境裡,他有了更多的思考時間,想到自己這些年結合和遭遇,日夜反省。忽然有了頓悟,得出心是感應萬事萬物的根本,感受到了“心即理”。深刻的明白了,人都要遵循自己的內心和意念而行動,這就是“心即是理。”

而這場“龍場所悟”也讓王陽明的個人心態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他開始不再計較於個人官場得失,而是積極去追求生活世界的意義。他開始過著動手搭建草菴,自給自足,享受於農業生產之樂返璞歸真的生活。

這種強大的心態,古今能有幾人做到?

其實,人生有順境也有逆境,我們不能因為順境或巔峰而趾高氣揚,因為逆境或低谷而垂頭喪氣,都都是淺薄的人生。

謹記在逆境中沉思反省,堅守本心,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5、

內心自信,決定成功與否


說起琴納,可能知曉的人少之又少,但是說起牛痘接種使人免除天花,這就無人不知了吧!而琴納就是牛痘接種的創始人。他靠著強大內心賦予的堅韌與自信,打開了免疫學的大門,並因此拯救了無數的生命。

二百多年前,英國醫師琴納經過自己的多年嘗試,提出用牛痘接種,可以使人免除天花。這一結論,在當時遭到多方面的強烈反對。

有人說他褻瀆神明;有人指責他把人當牲口;有人提議剝奪他行醫的權力;有人提議把他開除出醫學會。但琴納不理會這些世俗的偏見和惡意的攻擊,堅信自己的結論是正確的。事實也證明了他的科學結論。

古往今來,許多人之所以失敗,究其原因,不是因為無能,而是因為不自信。自信是一種力量,更是一種動力。當你不自信的時候,你難於做好事情;當你什麼也不做不好時,你就更加不自信。這是一種惡性循環。

若想從這種惡性循環中解脫出來,就得與失敗作鬥爭,就得樹立牢固的自信心。

6、

如何讓自己變得更強大


強大,不是與生俱來的,它是後天各方面積累到一定的程度後,自然擁有的一種氣質。怎樣讓自己變得強大?

古人總把成敗歸結於三點:天時、地利、人和,而天時往往居於首位。

一個內心強大的人往往是一個心存遠方的人,他之所以能夠耐得住一時的沉寂,主要是他深信某個恰到好處的時機總會給予他一個璀璨的前景。而除了內心的強大,我們還要牢記“三個放下”。

7、

放下懶惰

新東方董事長俞敏洪先生在一次演講中說:“他自知智商比不過同班同學,別人用5年時間做到的事情,他可以用10年甚至20年,這就是勤奮。”

他的成功超過了北大很大一部分學生,這說明,勤奮很重要。

8、

放下固執

劉歡唱的《從頭再來》裡面有句歌詞是“我不能隨波逐流,為了摯愛的親人……”我想說的是,當你沒有在波浪裡獨立前行的能力的時候,有時候隨波逐流或許是另一種很好的選擇。否則,你就會被波浪淹沒,溺水而亡。

放下固執,其實就是要懂得自省。你要想,如果你的思想、思維邏輯都是正確的,你豈不是早成功了?

9、

放下面子

從來幹大事的人,向來能伸能屈。

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家喻戶曉。劉備能放下面子,放下皇叔之尊,放低自己身段,為求得諸葛亮這個曠世奇才,不惜三顧茅廬,把諸葛亮請出山幫助自己,成就了自己的一番大業。

人活於世,不能祈求事事順心,路路皆平,而當你步於荊棘之中恰逢心力交瘁之時,望孔子的這番話能給予你力量:

“真正的內心強大,不是困鬥之勇,而是適於時勢臨大難且不懼的聖人之勇。”

10、

這就是王陽明心學的精華所在。


王陽明認為:人人皆有良知。所謂良知,包括了良和知兩方面的內容。也就是與生俱來的良心,或者說惻隱之心,和與生俱來的智慧。進一步說:良知,就是人人本來具有的清淨光明的本心。

良知來自本心,無需外求,不假外物。唯有致良知,才能識本心。識本心,才能見自性。見自性,才能以不變應萬變,才能隨感而應,無物不照。才能運籌帷幄,決勝千里。


12、

成功的人生無需謀劃。

問:“聖人應變不窮,莫亦是預先講究否?”

先生曰:“如何講究得許多?聖人之心如明鏡,只是一個明,則隨感而應,無物不照。”——語出《傳習錄》

問:聖人那麼厲害,無論什麼情況都難不住他,是不是預先算計好呢?

王陽明答道:哪有那麼多的謀劃和講究啊?聖人心如明鏡,就是一個原則:不犯糊塗。保持清淨的本性和初心,跟著這個感覺走就對了,

換言之,成功的人生無需謀劃。王陽明這句話,可以說一語道破天機,那麼,王陽明何出此言,其中有何玄妙呢?

我們知道,歷史上最擅長謀劃的非鬼谷子莫屬。鬼谷子徒弟眾多,最有名的當屬商鞅,蘇秦,張儀,龐涓,孫臏這幾個,但是這些人下場不用說都知道,幾乎沒有落得好下場的。可以這麼說:這些徒弟自以為心機重重,高深莫測,其實就是受人利用,任人擺佈的棋子而已。

太多算計,過多的專注於計謀權數話術,工於心計琢磨,本來是想著操控別人,沒想到到頭來,不過是給自己挖坑設套而已

不要以為別人都是傻子,一心想套路別人,豈不知別人也正算計著套路你,你有所圖、有所求,必然兵行險著,可能就誤入陷阱!

讀過三國的都知道群英會蔣幹中計這個案例,曹操和周瑜在赤壁僵持不下,曹操的謀士蔣幹是周瑜的同學,這個人自詡話術了得,擅長勸服遊說,自告奮勇要去勸降周瑜,沒想到周瑜技高一籌,先設宴招待,立下“但敘朋友交情”,不提“軍中之事”的規矩,封住蔣幹的口。然後,進一步向蔣幹顯示:江東英雄輩出,豪傑雲集,兵精糧足,實力非凡,炫耀自己“遇知己之主”,言下之意,我混的這麼好,你就別指望我跳槽了,斷絕蔣幹說降的念頭。

這樣一來,蔣幹就算無功而返,大不了白來一趟。但是,這傢伙蠢吶,周瑜這一番舉動,擺明是把你蔣幹摸清看穿,蔣幹若有自知之明,就應該迅速離開,別和人家糾纏了,你那點小九九在人家周瑜眼裡,簡直就是小兒科,沒想到這傢伙還自作聰明,偷了周瑜的密信,本來是策反來了,結果中了反間計。

我們都知道鬼谷子話術是捭闔,什麼引導對方先開口,知道他的意圖,但是如果對方是深算老謀之人,他就是聲東擊西,欲擒故縱,故意透漏給你錯誤的信息,你說你危險不?

所以說,什麼捭闔,什麼計謀,這都是術的層面上的東西,如果有術無道,只能自討苦吃!

這是個規則的時代,不管什麼平臺,什麼圈子,你玩心眼可以,如果不守規則,你就一定會出局,還是那句話,別把別人當傻子,很多時候,不是你精明,而是對方故意裝糊塗,僅此而已。

那麼話說回來,如果交談的時候,對方撲朔迷離,拿捏不準,怎麼辦?——很簡單,以不變應萬變,這個不變就是道,就是規律,就是法則。

不生事端,就不會節外生枝。不亂說,不亂動,可以多問,不要急於表態,也不要急著闡明觀點,等待對方先沉不住氣。如果雙方都拖著,顧左右而言他,那麼幹脆直接切入主體,從共同利益做切入點

沒有突破口,就一定藏而不露,不要讓對方摸清你的底牌,最好的方法就是不亂說,不亂動。記住,多言數窮,不如守中怎樣實際運用。


13、

聖人之心如明鏡,

聖人之心如明鏡,只是一個明。

明,老子在《道德經》裡面說:自知者明。四書之首《大學》開篇就寫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

那麼,明是什麼?所謂明,就是清醒不糊塗,通透清澈,沒有私慾,沒有急功近利。這個明,就是原本的自己所呈現的狀態,或者說,自性的光明

你的身心保持在這個狀態,就可以怎麼樣?——無往不利,無物不照,你可以看到事物的本質,沒有什麼東西可以矇蔽得了你,也沒有人能夠欺騙得了你。生活或者工作,職場或者商場,以不變應萬變,用這個思路,可以解決一切實際問題

很多人,熱衷於各式各樣,五花八門的什麼計謀,策略,技巧,熱衷於各種名人講座、成功學,天真的以為學了這些東西,就可以讓自己的人生處境別開生面,其實大錯特錯

你不知道下一秒自己身上會發生什麼事,不知道別人會發生什麼事,很可能一個迅雷不及掩耳的突發狀況,就把你全盤的計劃打亂,別人隨隨便便打來的一拳,讓你不知道怎麼招架,因為他不按套路打,你就拿他沒辦法

所以說:不要計劃,計劃沒有變化快;不要謀劃,人有千算,天則一算,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而葬送自己的大把大把,主觀願望,和客觀存在,永遠是不可調和的

我們的心,總是站在自己的立場,維護自己的利益,總以為學來一些知識,掌握了一些計謀,別人就變成傻子了,世界從此由自己擺佈了,這不是痴人說夢是什麼?


14、

最厲害的招式,就是沒有招式。


沒有招式,不是等著捱揍,而是見招拆招,隨機應變

莊子說:得於心應於手

王陽明說:致良知。聽憑自己的良知,跟著本心本性走

佛家講三藐三菩提,也就是正等正覺,道家的清靜而無為,中庸所謂“致中和”

都是要你化掉自己身上所有的外力,即包括外界施加的,也包括自己施加的,這些外力通通擱一邊。人心去,道心生

命運不僅僅是定數,還有變數,每時每刻,都會有無數的變量向你靠近

所以你不必謀劃,沒有用的,你只要堅持原則,堅持規則,堅持法則,任何時候,絕對錯不了


15、

隨感而應

成功者所以成功。

不是一開始就規劃好的,大多數都是很偶然,很意外的結果。

包括那些叱吒風雲的大佬,他們的主營業務和最初的創業方向並不一樣。比如李嘉誠開始幹什麼?做塑料花的,王永慶開始創業的時候是賣大米,都是做著做著遇到合適的機緣,靈機一動,適時調整,順勢而為,見機行事,他們的成功沒有固定的模式,沒有固定的套路,很多時候都是臨場發揮。

所以,即便你和他擁有同樣的資源,同樣的時間地點,做同樣的事情,但是不一定有同樣的成就。

再比如馬雲,開始幹什麼?做翻譯社。沒做起來,幹黃了。後來又背大包鼓搗小商品,幹賠了,接觸互聯網純屬意外偶然。可以說,誤打誤撞的成分多一些,生逢良時,敢闖敢幹,再加上領先一步,他的成功,離不開這些因素,馬雲的成功其實並沒有什麼必然性,所以他的勵志雞湯聽聽就好,不必效仿。

國學大師馮友蘭對那些經常算計人生的人告誡說:“你最好不要操心。你的根本錯誤就在於找個道理打量計算著去走。你不打量計算著去走,就全對了。人自然會走對的路,原不需你操心打量的。遇事他便當下隨感而應,這隨感而應,通是對的。要於此外求對,是沒有的。”

也就是說,凡事不要思慮過度,謀劃太多,應該審時度勢,走一步看一步,想那麼多沒有用,看得遠固然好,但是很可能看的不對。堅持原則,保持清醒,抓住當下稍縱即逝的機遇,才有可能扭轉局面,一蹴而就。

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但能夠做到全身而退,又能被稱得上“立言、立德、立功”真三不朽聖人的只有王陽明一人。內聖,立言、立德傳頌後世,外王,立蓋世之功,成就明朝於危難!

王陽明是儒、釋、道三家集大成者,他創建的王陽明心學誕生於500年前,卻熔鍊了中華5000年文化的精髓!

心若複雜,再小的事情,都成了過不去的坎;心若簡單,再大的事情,也顯得不值一提。

16、

心寬路就寬,讓心簡單,

幸福也就離你也不遠。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所謂初心,就是心靈的本來面貌。

就像花兒綻放,鳥兒鳴叫,蟲兒低吟,都是聽憑內心的召喚,是天性使然。

人生就像一杯水,外在的一切不過是個容器。杯中的水就像是你的心,怎樣調味全看自己。你可以往裡面加鹽、加糖,或者其他什麼東西,酸甜苦辣都是人生。

《三字經》裡的第一句話就是:“人之初,性本善”。人的心生來簡單,只是由於後天風霜,把心雕琢了,刻上許多不必要的紋飾,破壞了原本的簡單樸實。

俗話說:大浪淘沙沙去盡,沙盡之時見真金。大多數人,都要等到浮華過後才意識到本色的可貴。所以,要讓自己的心,回到最簡單的狀態,就像剛出生的嬰兒那樣。

質本潔來還潔去,不要讓塵世浮華潔染了原本純潔的心靈。

17、

怎樣才能讓心簡單


王陽明說:“君子之學以明其心。”

君子的學問就在於明心見性、去除私慾,讓心靈變得簡單。一個人心若是簡單了,整個世界也都變得簡單。

怎麼樣才能讓心變得簡單?

王陽明認為,先天功夫就是守住你的本心;後天功夫就是通過讀聖賢書來修心養性。

修心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將自己內心的私慾、雜念徹底清除。只要有一點雜念留在心中,就會慢慢擴大,乃至滋生禍端。

人的心既像無底的深淵,又像是廣闊的天空,它包含了無窮的智慧。這些智慧和潛能,都被各種私慾所幹擾,因此才無法顯現。

王陽明說:“汝若於貨、色、名、利等心,都消滅了,看有甚閒思慮?”

龍場悟道之後,王陽明越來越相信自己的本心。什麼功績,什麼榮華富貴,他全都不在乎。只按照自己的本心去行事,他的路反而越走越寬。


18、

心若簡單,生活也不難

心若簡單,想的事就少。不去搞那些彎彎繞繞,沿著一條筆直的大道走,路自然寬闊許多。

王陽明曾說,“惟一是惟精主意,惟精是惟一功夫,非惟精之外復有惟一也。惟一是良知本體,惟精是修煉的功夫,做人除了心有良知還要行有功夫。”

縱觀王陽明的一生,絕對在修心一事上做到了“精一”。像他一樣,各行各業的牛人,也都是先“精”而後“博”。將一件看似簡單的事情做到極致,才能成就非凡的自我。

試想一下,當你高度專注於一件事時,哪裡還有時間煩惱呢?而如果心中裝滿勢利、慾望,又哪裡還有空間去承載別的呢?

妄念過多,就很難集中注意力。懂得化繁為簡,在紛繁複雜的世界裡,做個簡單的人。嘗試以一顆簡單的心,去追求一種簡單的生活。想的越多越算計,只會為自己的心思所累。

讓心簡單,你會享受到金錢也買不來的滿足與快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