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人生最大的幸福,是懂得知足

王陽明:人生最大的幸福,是懂得知足

有人說:世界上只有兩樣東西不能直視,一個是太陽,一個是人心。而王陽明認為:人心本善,良知自存,是“慾望”二字遮蔽了良知,才讓人心變得難以直視。

1

有個畫家,想畫佛與魔。

他在一個寺廟裡,找到一個僧人,發現他打坐的時候,氣質清明安詳。於是他邀請僧人成為自己的模特,並許諾了豐厚的報酬。畫作完成後,畫家一舉成名,僧人也如願拿到了重金謝禮。

過了一段時間,畫家想要找一個魔鬼的原型,但是找來找去都不滿意。直到有一天,他去了監獄,見到了一個犯人,他很滿意,於是著手作畫。

這時候,犯人失聲痛哭。畫家很奇怪,就問他為什麼?犯人說:上次你畫佛的人是我,這次你畫魔也是我。

原來,僧人拿到報酬之後,下山去花天酒地,金錢很快用完,但是慾望卻越來越大,最終一步步淪陷下去。他偷盜、搶劫、無惡不做,最終鋃鐺入獄。

畫家瞭解之後,長嘆一聲,丟掉畫筆,再不作畫。人心最難直視,佛魔也只在一念之間,一旦淪陷在慾望之中,就永遠沒有回頭的餘地。

王陽明說:人須有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一個人想要成為自己,就一定懂得剋制自己,有一分本事吃一分飯。現在商品琳琅滿目,白條、花唄滿天飛,說的好聽是提前享受,但是慾望的閘門一旦打開,那就收不住手了。從善如登,從惡如崩。學好很難,但是學壞卻很容易。不要試圖去考驗自己,也不要考驗別人。

2

小恩養貴人,大恩養仇人

韓信年輕家貧,常去亭長家吃飯,亭長對他也很照顧,但是時間一長,亭長妻子不樂意,不再為韓信提供白食。韓信不得已自己出來釣魚維生,溪邊的老婆婆看他可憐,給了他一碗飯。這碗飯韓信記了一輩子,後來封侯之後,以千金回報。但是那位幫助他很長時間的亭長,卻只得了一個“小人”的評價。

人心不足,你越是付出,他就越希望索取更多,這個小故事讓人性的貪婪一覽無餘。得到的越多,想要的更多。但是,蒼蠅貪吃蜂蜜,終究會溺死在蜜漿裡,貪婪的人,不僅得不到什麼,連自己也會搭進去。

莊子說:鷦鷯巢於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鳥只需要一個樹枝就可以安家,偃鼠喝水,最多也不過是喝飽。在人人不斷追求更富有、更成功的今天,我們卻已經沒有了“知足常樂”的心態。

王陽明說:“吾輩用功,只求日減,不求日增。減得一分人慾,便是復得一分天理,何等輕快灑脫,何等簡易。”定期清理家庭衛生,只留下必備的東西,你慢慢就會發現,原來有那麼多東西,都不是必需品。定期審視自己的人生,才發現,有那麼多佔據自己精力的東西,其實都沒有任何價值。

鐵娘子撒切爾夫人名聲在外,但是晚年的時候,陪伴她的卻是孩子小時候的玩具、畫本。她為“事業”奔走一生,最後才發現,孩子才是她內心最柔軟的溫情。人生從來不是加法,而是減法。不斷選擇拋棄哪些不必要的東西,內心才不會被遮蔽,光照進來,才能看清自己內心需要的是什麼。

3

人生最大的幸福,是懂得知足

《道德經》裡講“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明朝的胡九韶家境貧寒,耕讀傳家,僅僅能得到溫飽。但是他卻每天晚上都要燒香感謝神明賜給他的福氣,妻子說:我們一天到晚都是菜粥,怎麼算是有福呢。

胡九韶說:我們生在太平時代,沒有兵荒馬亂,全家還能有衣穿有飯吃,家人沒有生病的,也沒有被關押的,為什麼不是幸福呢?《親友書》中說:“一切財產中,知足乃為最殊勝,是故應當常知足,知足無財真富翁”。膨脹的慾望,讓人永不滿足,這是痛苦的源頭。懂得知足,才是真正的富足。

剋制自己的慾望,不斷捨棄自己不需要的東西,懂得知足常樂的道理,人生才能平和安寧。王陽明曾說:人須有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真正為自己著想的人,都懂得節制。

4

懂得節制,才能主宰自己的人生。

節制情緒 王陽明說:“心狹為禍之根,心曠為福之門。”心胸狹隘的人,容易鑽牛角尖,進死衚衕。

紅樓夢裡的林黛玉,多麼伶牙俐齒、才氣逼人。偏偏愛使小性子,脾氣上來誰也勸不住。憂思過度最傷身,以至於年紀輕輕便香消玉殞。

而心胸寬廣的人,懂得節制情緒。不會讓壞情緒糟蹋自己的身體,妨礙自己的生活。唯有靠自身的節制,紛亂的情緒才能得以調伏。

王陽明一生中最慘的時候,被貶到貴州龍場當個小驛丞。隨行僕從先後病倒,王陽明便親自生火給他們煮粥。甚至還為他們唱起故鄉的民謠,驅散人們心中的陰霾。

別人耿耿於懷過不去的事情,他可以一笑了之;別人患得患失睡不著覺,他可以輕鬆放下。 不給自己增添過多壓力,自然身心健康、快樂吉祥。

5、

節制慾望 王陽明初到龍場時,

四周很荒涼。

他發現了一處石洞,壘好灶臺、放好床具,便搬入洞中生活。洞中缺衣少食,他就焚燒草木、開墾土地。堅持勞作,糧食漸漸就有了剩餘。王陽明用剩餘的糧食接濟窮人,又用散落的稻穀餵養鳥獸。

王陽明說:“可欲者是我物,不可放失;不可欲者非是我物,不可留藏。”節制,是一種樂觀的生活態度:因為節制,所以淡然;因為簡樸,所以安樂。

《論語》雲:“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衣食用度無需奢華,能維持正常生活所需,足矣。貪圖享受,慾望就會被不斷強化,心智也會日漸迷失。

當你控制不住慾望時,請記住:廣廈萬間只睡臥榻三尺,良田千傾不過一日三餐。慾望如油門,節制如剎車。

只有慾望而不懂節制,好比猛踩油門而不踩剎車。短時間內也許能夠超速行駛,但也終將收到生命的罰單。

6

節制思慮 曾經有人向一位禪師請教,

生活中應當如何修行。

禪師答:“飢來吃飯,困來眠。”那人不解道:“吃飯睡覺也算修行?”禪師答:“常人吃飯時心裡想著事,睡覺時心裡想著事,自然不算修行。倘若吃飯就是吃飯,睡覺就是睡覺,那便是修行。”很多人之所以活得累,就是因為想得太多。

王陽明曾說:“過去未來事,思之何益?徒放心耳。”

多餘的思慮堆積在心裡,只會憑白佔用我們的精力和時間。譬如種樹,須得修剪掉多餘的枝杈,主幹才能得到足夠的養分。我們也要定期為心靈除草,把精力留給更重要的事。思慮太多,歸根結底是雜念太多。

王陽明曾說:“汝若於貨、色、名、利等心,都消滅了,看有甚閒思慮?” 拋開虛名浮利,本心清淨了,雜念自然也就隨之消除。

7

懂得節制,幸福就會如期而至。

《傳習錄》中記載,陳九州在虔州生病時,王陽明與他的一段對話。

王陽明對陳九川說:“生病這種事,正確地面對它的確比較難,你自己感覺呢?”陳九川回答:“這方面的功夫,的確很難。”王陽明開導他:“經常保持快樂的心情,就是功夫。”

世上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沒有誰的人生一帆風順,挫折、苦難無法避免,那對於這些不如意之事,我們該如何解決呢?不妨學習聖人王陽明,讓煩惱遠離,讓快樂常伴!

8

經歷重重磨難,依舊樂觀如初


說起王陽明,可謂是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才悟道成聖。他生在富貴之家,其父王華是當朝的狀元,從小王陽明就受到文學的薰陶,鍛鍊自己的心智。

十一歲原本心智還不夠成熟,但他卻立志要成為聖人,這樣的想法在其父看來簡直荒謬之極。但王陽明的志向足夠堅定,在遭遇磨難,被小人陷害,貶謫瘴毒之地時,他都沒有放棄,保持樂觀的心態,最終憑藉這樣的心成功悟道成聖!

王陽明深知人生短暫,懂得活在當下,因此他任何時候都能夠保持快樂,將自己所經歷的磨難當成一段難忘的旅程,十分珍惜。

剛遭遇過廷杖,接著被貶,途中還遇到殺手暗算,王陽明可謂是從鬼門關逃回來了,他很慶幸自己還活著,只要活著,那麼就還有機會成為聖人。

當時陪他一起去龍場上任的隨從們接連生病,或許大家不適應當地的瘴毒之氣,亦或者遠離家鄉甚是想念家中至親,於是王陽明悉心照顧他們,還給隨從們吟誦家鄉的詩詞,以緩解他們的思鄉之情。

除此之外,當地鄉民對他們有誤解,是王陽明用自己的真誠感化了鄉民,還教鄉民耕種、讀書,給這個充滿瘴毒的地方帶來了無限歡樂。

正因為王陽明一直用這種樂觀的心態去待人接物,才使得他能在惡劣的環境中完好無損,同時還修成正道,完成了自己人生的第一等事,創辦了“陽明心學”。


9

絕境之處逢生,皆因內心堅強


心即理也,心外無理,心外無物,心外無事。——王陽明

王陽明在絕境之時,保持堅強的內心,拋開一切雜念,勇敢地活下去。同樣絕境逢生的還有西漢時期的司馬遷。

文學家魯迅曾評價司馬遷的《史記》:“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這是一部紀傳體通史,司馬遷在創作《史記》時遇到了很多挫折,多虧他堅強的信念,才讓《史記》面見世人!

漢武帝時期,匈奴入侵,朝廷內憂外患。當時漢武帝派出飛將軍李廣的孫子——李陵前去對抗匈奴,要知道李陵只帶了五千精兵,而匈奴則有八萬騎兵。經過八天八夜的廝殺,李陵斬殺一萬多人,早已疲憊不堪,但因為朝廷的後援部隊未能及時支援,導致李陵的軍隊彈盡糧絕,被匈奴俘虜。

兵敗被俘的消息傳到了京城,漢武帝龍顏大怒,大臣們紛紛阿諛奉承,將戰敗一事推給李陵。唯有司馬遷力挺自己的兄弟,他在漢武帝面前求情,還說:“李陵只是一時投降,他日必會找機會報答漢室的。”

但漢武帝根本聽不進去,認為李陵就是為了活命而背叛了大漢,還因司馬遷為李陵辯護而將其打入大牢。司馬遷在監獄中遭受了非人的待遇,各種嚴刑都加註其身,但司馬遷並不屈服,他認為自己沒有錯,他是在伸張正義。不知道是誰散佈謠言說李陵要攻打漢朝,於是漢武帝下令斬殺李陵家族的餘孤,司馬遷也因此被判死刑。

曾經的司馬遷想要一死了之,但若真就這樣屈服,未免也太遺憾了,更何況自己的《史記》尚未完成,於是司馬遷選擇忍辱負重,樂觀堅強地活下去,最終創作了驚豔世人的文學著作!

10

心態好的人,一切都會順利


現如今,有心理學家研究表明,一個人的身體是否健康,與其心態是密不可分的。都說沒有過不去的事情,只有過不去的心情。大家還記得“砌牆工人”的故事嗎?

曾經有三個工人都在忙著砌一面牆。有一個人路過好奇就問:“你們在幹什麼?”第一個工人只顧砌牆,對那個人愛答不理:“砌牆呢,別打擾我!”第二個工人好歹抬起頭看了看,說:“我們忙著蓋一座樓房。”只有第三個工人停下手中的活,用真誠的話語說著:“我們正在建一座未來的城市!”

過了十年,第一個砌牆的工人依舊在砌牆;第二個砌牆的工人坐到了辦公室,成為一名工程師,偶爾畫畫圖,相比來說清閒一些;第三位砌牆的工人則變成了房地產公司的老闆,另外兩人都是在替他打工。

正因為三個人對待同一件事情的看法不同,心態不同,結果也大相徑庭。人都是在不斷成長,不斷進步,擁有一個好的心態,才能在人生路上走得更遠,看到更美的風景,從而遇見最優秀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