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人生最大的幸福,是懂得知足

王阳明:人生最大的幸福,是懂得知足

有人说:世界上只有两样东西不能直视,一个是太阳,一个是人心。而王阳明认为:人心本善,良知自存,是“欲望”二字遮蔽了良知,才让人心变得难以直视。

1

有个画家,想画佛与魔。

他在一个寺庙里,找到一个僧人,发现他打坐的时候,气质清明安详。于是他邀请僧人成为自己的模特,并许诺了丰厚的报酬。画作完成后,画家一举成名,僧人也如愿拿到了重金谢礼。

过了一段时间,画家想要找一个魔鬼的原型,但是找来找去都不满意。直到有一天,他去了监狱,见到了一个犯人,他很满意,于是着手作画。

这时候,犯人失声痛哭。画家很奇怪,就问他为什么?犯人说:上次你画佛的人是我,这次你画魔也是我。

原来,僧人拿到报酬之后,下山去花天酒地,金钱很快用完,但是欲望却越来越大,最终一步步沦陷下去。他偷盗、抢劫、无恶不做,最终锒铛入狱。

画家了解之后,长叹一声,丢掉画笔,再不作画。人心最难直视,佛魔也只在一念之间,一旦沦陷在欲望之中,就永远没有回头的余地。

王阳明说:人须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一个人想要成为自己,就一定懂得克制自己,有一分本事吃一分饭。现在商品琳琅满目,白条、花呗满天飞,说的好听是提前享受,但是欲望的闸门一旦打开,那就收不住手了。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学好很难,但是学坏却很容易。不要试图去考验自己,也不要考验别人。

2

小恩养贵人,大恩养仇人

韩信年轻家贫,常去亭长家吃饭,亭长对他也很照顾,但是时间一长,亭长妻子不乐意,不再为韩信提供白食。韩信不得已自己出来钓鱼维生,溪边的老婆婆看他可怜,给了他一碗饭。这碗饭韩信记了一辈子,后来封侯之后,以千金回报。但是那位帮助他很长时间的亭长,却只得了一个“小人”的评价。

人心不足,你越是付出,他就越希望索取更多,这个小故事让人性的贪婪一览无余。得到的越多,想要的更多。但是,苍蝇贪吃蜂蜜,终究会溺死在蜜浆里,贪婪的人,不仅得不到什么,连自己也会搭进去。

庄子说: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鸟只需要一个树枝就可以安家,偃鼠喝水,最多也不过是喝饱。在人人不断追求更富有、更成功的今天,我们却已经没有了“知足常乐”的心态。

王阳明说:“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洒脱,何等简易。”定期清理家庭卫生,只留下必备的东西,你慢慢就会发现,原来有那么多东西,都不是必需品。定期审视自己的人生,才发现,有那么多占据自己精力的东西,其实都没有任何价值。

铁娘子撒切尔夫人名声在外,但是晚年的时候,陪伴她的却是孩子小时候的玩具、画本。她为“事业”奔走一生,最后才发现,孩子才是她内心最柔软的温情。人生从来不是加法,而是减法。不断选择抛弃哪些不必要的东西,内心才不会被遮蔽,光照进来,才能看清自己内心需要的是什么。

3

人生最大的幸福,是懂得知足

《道德经》里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明朝的胡九韶家境贫寒,耕读传家,仅仅能得到温饱。但是他却每天晚上都要烧香感谢神明赐给他的福气,妻子说:我们一天到晚都是菜粥,怎么算是有福呢。

胡九韶说:我们生在太平时代,没有兵荒马乱,全家还能有衣穿有饭吃,家人没有生病的,也没有被关押的,为什么不是幸福呢?《亲友书》中说:“一切财产中,知足乃为最殊胜,是故应当常知足,知足无财真富翁”。膨胀的欲望,让人永不满足,这是痛苦的源头。懂得知足,才是真正的富足。

克制自己的欲望,不断舍弃自己不需要的东西,懂得知足常乐的道理,人生才能平和安宁。王阳明曾说:人须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真正为自己着想的人,都懂得节制。

4

懂得节制,才能主宰自己的人生。

节制情绪 王阳明说:“心狭为祸之根,心旷为福之门。”心胸狭隘的人,容易钻牛角尖,进死胡同。

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多么伶牙俐齿、才气逼人。偏偏爱使小性子,脾气上来谁也劝不住。忧思过度最伤身,以至于年纪轻轻便香消玉殒。

而心胸宽广的人,懂得节制情绪。不会让坏情绪糟蹋自己的身体,妨碍自己的生活。唯有靠自身的节制,纷乱的情绪才能得以调伏。

王阳明一生中最惨的时候,被贬到贵州龙场当个小驿丞。随行仆从先后病倒,王阳明便亲自生火给他们煮粥。甚至还为他们唱起故乡的民谣,驱散人们心中的阴霾。

别人耿耿于怀过不去的事情,他可以一笑了之;别人患得患失睡不着觉,他可以轻松放下。 不给自己增添过多压力,自然身心健康、快乐吉祥。

5、

节制欲望 王阳明初到龙场时,

四周很荒凉。

他发现了一处石洞,垒好灶台、放好床具,便搬入洞中生活。洞中缺衣少食,他就焚烧草木、开垦土地。坚持劳作,粮食渐渐就有了剩余。王阳明用剩余的粮食接济穷人,又用散落的稻谷喂养鸟兽。

王阳明说:“可欲者是我物,不可放失;不可欲者非是我物,不可留藏。”节制,是一种乐观的生活态度:因为节制,所以淡然;因为简朴,所以安乐。

《论语》云:“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衣食用度无需奢华,能维持正常生活所需,足矣。贪图享受,欲望就会被不断强化,心智也会日渐迷失。

当你控制不住欲望时,请记住:广厦万间只睡卧榻三尺,良田千倾不过一日三餐。欲望如油门,节制如刹车。

只有欲望而不懂节制,好比猛踩油门而不踩刹车。短时间内也许能够超速行驶,但也终将收到生命的罚单。

6

节制思虑 曾经有人向一位禅师请教,

生活中应当如何修行。

禅师答:“饥来吃饭,困来眠。”那人不解道:“吃饭睡觉也算修行?”禅师答:“常人吃饭时心里想着事,睡觉时心里想着事,自然不算修行。倘若吃饭就是吃饭,睡觉就是睡觉,那便是修行。”很多人之所以活得累,就是因为想得太多。

王阳明曾说:“过去未来事,思之何益?徒放心耳。”

多余的思虑堆积在心里,只会凭白占用我们的精力和时间。譬如种树,须得修剪掉多余的枝杈,主干才能得到足够的养分。我们也要定期为心灵除草,把精力留给更重要的事。思虑太多,归根结底是杂念太多。

王阳明曾说:“汝若于货、色、名、利等心,都消灭了,看有甚闲思虑?” 抛开虚名浮利,本心清净了,杂念自然也就随之消除。

7

懂得节制,幸福就会如期而至。

《传习录》中记载,陈九州在虔州生病时,王阳明与他的一段对话。

王阳明对陈九川说:“生病这种事,正确地面对它的确比较难,你自己感觉呢?”陈九川回答:“这方面的功夫,的确很难。”王阳明开导他:“经常保持快乐的心情,就是功夫。”

世上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没有谁的人生一帆风顺,挫折、苦难无法避免,那对于这些不如意之事,我们该如何解决呢?不妨学习圣人王阳明,让烦恼远离,让快乐常伴!

8

经历重重磨难,依旧乐观如初


说起王阳明,可谓是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才悟道成圣。他生在富贵之家,其父王华是当朝的状元,从小王阳明就受到文学的熏陶,锻炼自己的心智。

十一岁原本心智还不够成熟,但他却立志要成为圣人,这样的想法在其父看来简直荒谬之极。但王阳明的志向足够坚定,在遭遇磨难,被小人陷害,贬谪瘴毒之地时,他都没有放弃,保持乐观的心态,最终凭借这样的心成功悟道成圣!

王阳明深知人生短暂,懂得活在当下,因此他任何时候都能够保持快乐,将自己所经历的磨难当成一段难忘的旅程,十分珍惜。

刚遭遇过廷杖,接着被贬,途中还遇到杀手暗算,王阳明可谓是从鬼门关逃回来了,他很庆幸自己还活着,只要活着,那么就还有机会成为圣人。

当时陪他一起去龙场上任的随从们接连生病,或许大家不适应当地的瘴毒之气,亦或者远离家乡甚是想念家中至亲,于是王阳明悉心照顾他们,还给随从们吟诵家乡的诗词,以缓解他们的思乡之情。

除此之外,当地乡民对他们有误解,是王阳明用自己的真诚感化了乡民,还教乡民耕种、读书,给这个充满瘴毒的地方带来了无限欢乐。

正因为王阳明一直用这种乐观的心态去待人接物,才使得他能在恶劣的环境中完好无损,同时还修成正道,完成了自己人生的第一等事,创办了“阳明心学”。


9

绝境之处逢生,皆因内心坚强


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王阳明

王阳明在绝境之时,保持坚强的内心,抛开一切杂念,勇敢地活下去。同样绝境逢生的还有西汉时期的司马迁。

文学家鲁迅曾评价司马迁的《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是一部纪传体通史,司马迁在创作《史记》时遇到了很多挫折,多亏他坚强的信念,才让《史记》面见世人!

汉武帝时期,匈奴入侵,朝廷内忧外患。当时汉武帝派出飞将军李广的孙子——李陵前去对抗匈奴,要知道李陵只带了五千精兵,而匈奴则有八万骑兵。经过八天八夜的厮杀,李陵斩杀一万多人,早已疲惫不堪,但因为朝廷的后援部队未能及时支援,导致李陵的军队弹尽粮绝,被匈奴俘虏。

兵败被俘的消息传到了京城,汉武帝龙颜大怒,大臣们纷纷阿谀奉承,将战败一事推给李陵。唯有司马迁力挺自己的兄弟,他在汉武帝面前求情,还说:“李陵只是一时投降,他日必会找机会报答汉室的。”

但汉武帝根本听不进去,认为李陵就是为了活命而背叛了大汉,还因司马迁为李陵辩护而将其打入大牢。司马迁在监狱中遭受了非人的待遇,各种严刑都加注其身,但司马迁并不屈服,他认为自己没有错,他是在伸张正义。不知道是谁散布谣言说李陵要攻打汉朝,于是汉武帝下令斩杀李陵家族的余孤,司马迁也因此被判死刑。

曾经的司马迁想要一死了之,但若真就这样屈服,未免也太遗憾了,更何况自己的《史记》尚未完成,于是司马迁选择忍辱负重,乐观坚强地活下去,最终创作了惊艳世人的文学著作!

10

心态好的人,一切都会顺利


现如今,有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一个人的身体是否健康,与其心态是密不可分的。都说没有过不去的事情,只有过不去的心情。大家还记得“砌墙工人”的故事吗?

曾经有三个工人都在忙着砌一面墙。有一个人路过好奇就问:“你们在干什么?”第一个工人只顾砌墙,对那个人爱答不理:“砌墙呢,别打扰我!”第二个工人好歹抬起头看了看,说:“我们忙着盖一座楼房。”只有第三个工人停下手中的活,用真诚的话语说着:“我们正在建一座未来的城市!”

过了十年,第一个砌墙的工人依旧在砌墙;第二个砌墙的工人坐到了办公室,成为一名工程师,偶尔画画图,相比来说清闲一些;第三位砌墙的工人则变成了房地产公司的老板,另外两人都是在替他打工。

正因为三个人对待同一件事情的看法不同,心态不同,结果也大相径庭。人都是在不断成长,不断进步,拥有一个好的心态,才能在人生路上走得更远,看到更美的风景,从而遇见最优秀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