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甲歸田的抗金將領辛棄疾,因說了這幾個字,被後人說成愚忠

提到辛棄疾,我們對他的第一印象就是一位豪放派的詞人。他的那句:

“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借古人廉頗的形象來表明自己若有機會,必當重披戰甲,騎上戰馬,奔向沙場,和金兵決一死戰。辛棄疾的詞的風格就是如此豪邁、壯闊。從一個人所寫的語言可以看出這個人的性格,從他所寫的內容則可以看出他的當時的想法。

解甲歸田的抗金將領辛棄疾,因說了這幾個字,被後人說成愚忠

一直以來,我們對辛棄疾的印象就是一位傑出的豪放派詞人,他和才女李清照實力相當,被世人成為“濟南二安”。但是,從辛棄疾的一些作品來看,我們就會發現,辛棄疾他還是一名將軍。將軍和文人可是兩種不同的人物,辛棄疾文武雙全,也是難得的奇才。

不甘過閒雲野鶴生活的辛棄疾

戰場是辛棄疾最好的歸宿。他不像陶淵明最後決定放棄仕途,潛心歸隱,過著閒雲野鶴的生活。早晨起來拿起鋤頭到田地裡去除除草,種種菜,和田野間的小鳥、花草相伴,到晚間再拿著鋤頭,伴隨著晴朗的月光,慢悠悠地從田野的小路上走回家去。這樣的慢生活,這樣的閒情雅緻。陶淵明再自己釀釀酒,有客人來就請他們喝上幾杯,話話家常,嘮嘮嗑,說寫民間八卦,欣賞自己栽種的小花。陶淵明他知道自己在仕途上得不到機遇,那既然這樣倒不如自己過得開心自在最重要,所以也就過起了歸隱的田園生活。

解甲歸田的抗金將領辛棄疾,因說了這幾個字,被後人說成愚忠

但是辛棄疾卻和陶淵明有著截然相反的想法。他不甘於閒居生活。他的“閒”是因為迫不得已。我們從他的詞作風格就可以看出,辛棄疾就不是一個可以閒下心來無所事事的人。因為他有自己的夢想。這個夢想或許在那場戰爭開始的時候,就已經深深埋藏在他的心裡了。

解甲歸田的抗金將領辛棄疾,因說了這幾個字,被後人說成愚忠

在辛棄疾二十一歲的時候,完顏亮舉兵南侵,辛棄疾自告奮勇,聚集了一隊人馬加入了耿京的隊伍,開始了抗金之旅。辛棄疾,一心想要金朝趕出宋朝的領土,還百姓一片安寧。可是那次的起義失敗了。但是辛棄疾還是繼續尋找機會,想謀個一官半職,為國家出點力。

解甲歸田的抗金將領辛棄疾,因說了這幾個字,被後人說成愚忠

辛棄疾每天都努力付出,可是最後卻因為趙構為代表的中央集團的求和態度,而沒能實現自己上戰場的夢想。後來,

辛棄疾一直在家裡閒居,這一待,就待了有二十年。這可憋壞了辛棄疾,像辛棄疾這樣一個跳脫,且有志向抱負的人,怎麼能甘心就這樣碌碌無為?下面這一首詞就體現了他的態度。

《破陣子》的問世

現在較為準確的推測是,這首詞是辛棄疾在閒居的時候創作的。因為壯志未酬,心中憂憤難以排解,所以只能藉著寫詞將自己的心裡話給發洩出來。

解甲歸田的抗金將領辛棄疾,因說了這幾個字,被後人說成愚忠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

“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 ”

因為不能夠上戰場,眼看著大宋的江山被金朝一點點吞噬。辛棄疾心裡苦啊。只能借酒消愁,可即便醉了,也忘不了抗金一事。我們來讀這首詞,他的節奏鏗鏘有力,每讀一句,就彷彿辛棄疾就要拔起刀劍,騎上快馬,連夜趕到軍營,去奮勇殺敵的這樣一種心情。辛棄疾是心懷天下,心懷宋朝。他不愧是一位“豪放派”的詞人。他的詞就是他的人一樣豪邁,就像他的胸懷一樣壯闊。

解甲歸田的抗金將領辛棄疾,因說了這幾個字,被後人說成愚忠

然而這首詞裡面有一句話卻被人提出了質疑。這句話就是“了卻君王天下事”。有些人認為,辛棄疾是愚忠。原因就是當時趙構主張求和,並不把這些主戰的將領的意見當回事。因為趙構的軟弱,害死了岳飛,也失去了恢復中原的機會。所以,人們認為辛棄疾說“了卻君王天下事”實則是糊塗之言。

解甲歸田的抗金將領辛棄疾,因說了這幾個字,被後人說成愚忠

但,其實這種想法是錯誤的。歷史具有他的原態,我們現在看歷史是站在我們現在的角度的。角度不一樣,對問題的看法自然也就不一樣。辛棄疾生活在封建社會,而維持封建社會穩定的就是皇帝。天下的一切都是君主的,所以這裡說為君王排憂解難,趕走金兵的說法是沒有錯的。這正好體現辛棄疾的那種愛國之情,所以辛棄疾並非愚忠,而是忠誠。

所以,我們一定要一分為二,用辯證的角度來看待問題。辛棄疾是一位愛國將領,也是一位傑出的詞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