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一聊刘璋是如何将益州巴郡分为"三巴"的?

西江月(杨慎)

天上乌飞兔走,人间古往今来。

沉吟屈指数英才,多少是非成败。

富贵歌楼舞榭,凄凉废冢荒台。

万般回首化尘埃,只有青山不改。

聊一聊刘璋是如何将益州巴郡分为

在汉末三国时期,有一个地理方面的称呼,就是"三巴"。比如说在曹操击败张鲁,控制汉中盆地的时候,刘备手下的偏将军黄权就跟刘备劝谏:"若失汉中,则三巴不振",可以说刘备后来发动"汉中之战"的决策,也与黄权有一定的影响。这里面的"三巴",指的就是巴郡、巴西郡、巴东郡。三巴对于成都平原来说非常重要,巴东郡是对荆州的前线,巴西郡是对汉中的前线(失去汉中的时候),巴郡居中,占据水路要道,有联系益州各郡的作用。后来蜀汉四大镇戍中,就有江州都督。而巴郡、巴西郡、巴东郡原先就是从巴郡划分出来的,在刘璋统治时期。下面小编就来聊一聊这个过程。

聊一聊刘璋是如何将益州巴郡分为

东汉时期,出现拆分巴郡的提议

"三巴"的拆分是在刘璋统治益州时期,这个时候东汉朝廷已经名存实亡,成为军阀并立的局面。而在东汉时期,就是东汉朝廷仍然维持着对地方保持着控制的时候,就有巴郡太守向朝廷提议分巴郡的情况。当时的巴郡太守叫做但望,他大概也是第一个提出拆分巴郡的人。

聊一聊刘璋是如何将益州巴郡分为

但望提出分巴郡的时间是在永兴二年(即公元154年)三月,当时东汉的统治者还是汉桓帝。但望希望拆巴郡的原因也比较简单,就是因为巴郡实在是太大了,很不好治理。巴郡治下有十四个县:江州、宕渠、朐忍、阆中、鱼复、临江、枳、涪陵、垫江、安汉、平都、充国、宣汉、汉昌。东至荆州南郡;北接汉中平原;南与犍为、南中地区相连,按但望的评价:"南北四千,东西五千,周万馀里。"

古代的通讯手段和交通方式比较落后,中央对地方、州治对各郡、郡治对各县的控制远不如现在。巴郡幅员辽阔,对于监临长官来说,在治理上会造成比较大的困扰。比如某个地方出现盗贼,郡督邮到地方的时候,在路上会耽误非常多的时间,效率低下;地方太大难以面面俱到,又容易给一些起义军秘密联结的空间;除了这些隐患之外,一些公务也非常难处理,来往十分不便。加上当地还有虎患,更增添了在赶路途中的风险。

聊一聊刘璋是如何将益州巴郡分为

所以但望希望将巴郡分为两郡,一个郡治设在临江县,另一个设在安汉县,基本上是将巴郡分为东西两部,不仅减轻官吏负担,也照顾了东西两部的风土人情(巴郡东部山川险峻,西部较为平坦,两地风俗不同),还保证两部都有各种资源产出,不会厚此薄彼。这不仅是但望的意思,还包括郡掾赵芬、冯尤、龚荣、王祈、李温、严就、胡良、文恺、陈禧、黄阊、毋成、阳誉、乔就、张绍、牟成、平直等人。可见巴郡的情况,确实给郡中长吏造成较大困难。不过这次请求分郡被东汉朝廷驳回。

聊一聊刘璋是如何将益州巴郡分为

刘璋对巴郡的拆分

巴郡的拆分时间,不同史料有不同的说法。在《宋书·州郡志》中记载,在初平元年(即公元190年),益州牧刘焉帐下司马(按《后汉书·百官志》中的记载,州牧的官吏中并无司马一职,或许是根据当时动乱的社会背景所置的武官,大概就如同孙坚的郡司马)赵韪提议拆分巴郡,原文中是以汉安县以下为永宁郡。不过汉安郡实际上是犍为郡所辖的县,小编个人以为,这里的记载有误,可能是安汉县以南,包括垫江、江州、枳县等县。

聊一聊刘璋是如何将益州巴郡分为

然而按照《华阳国志》中的记载,赵韪提议拆分巴郡的时间是在兴平元年(即公元194年)。要么《宋书》记载有误,要么初平元年赵韪这次提议被刘焉否决,等到兴平元年扶植刘璋上位后,又提了一遍。至于《晋书·地理志》中初平元年刘璋分巴郡的说法就很不切实际,因为在当时益州还是刘焉统治。《三国志·武帝纪》中曹操分巴郡的说法,想来也是陈寿为曹操专美。

《华阳国志·巴志》中的记载比《宋书·州郡志》要清晰很多:从垫江以北诸县为巴郡,治所在安汉,这里面有一点小小的私心,赵韪是安汉人,他想保留巴郡的名字;从江州向东北方的临江县,这个范围为永宁郡;接下来从朐忍县再向东到鱼复县,就是后来的永安,这个范围为固陵郡。这就是"三巴"的雏形,也可以说就是"三巴"。

聊一聊刘璋是如何将益州巴郡分为

在建安五年(即公元200年),赵韪联合益州一些本土大户对刘璋发动叛乱,结果在次年建安六年(公元201年)被镇压。在同年鱼复人蹇胤向刘璋请求巴郡之名,或许就是与赵韪叛乱并且失败有关。大概是为了一碗水端平,刘璋将其重新命名,原先的巴郡命名为巴西郡;永宁郡命名为巴郡;固陵郡命名为巴东郡。这是汉末三国时期"三巴"最终的划分。另外涪陵人谢本又请求将涪陵县拆分为丹兴、汉发(另说汉葭)两县,再设置一个郡国,就是巴东属国,后来改名为涪陵郡。至于为什么称为"三巴"而非"四巴",小编认为第一是称呼不同,第二也是重要性决定的。涪陵位处山岭之间,范围狭小,位置偏僻,其对于益州的重要性与"三巴"相比还是有一些差距。

聊一聊刘璋是如何将益州巴郡分为

刘璋拆分巴郡的原因

那么刘璋为什么要拆分巴郡呢?小编认为有三个原因,第一就像但望所说,巴郡确实地盘比较大,管理起来比较困难。将几乎占据二分之一(目测,可能不准确)的成都盆地面积的巴郡一分为四,多设置三套管理班子,确实能够解决但望等人所面临的问题。

聊一聊刘璋是如何将益州巴郡分为

第二是手下官吏的需求。我们看刘璋分巴郡的举动都是由部下提议的。赵韪最早提出拆分巴郡,然后建安六年谢本请求以涪陵设置巴东属国,都得到了刘璋的同意。那么益州官吏为什么愿意拆分巴郡呢?小编以为大概是为了争取一些政治上的权益。如果巴郡是一整个郡,那么就只能有一个太守,加上郡丞、曹掾史等等佐吏。将巴郡分为四个郡国,那么就会多出三套郡守的配置,能够分到利益的人更多。所以这些人要积极请求拆分巴郡这样一个大郡,为自己谋利。

聊一聊刘璋是如何将益州巴郡分为

第三是刘璋本人的需要。刘焉、刘璋父子对益州的控制,不能说达到特别牢固的程度。尤其是刘璋时期,汉中张鲁明确抵抗刘璋的命令,和刘璋反目成仇;南中各郡对刘璋的服从程度,虽然没有找到明文记载,但是从一件事上可以看出来。董和性格正直、崇尚节俭、节制权贵,刘璋迫于益州本土大户的压力,对董和一再疏远,从成都令到巴东属国都尉(这里是明升暗降),再到益州太守,直接支到南中地区。然而建伶县令爨习犯法,爨习是李恢的姑父,李恢因此被牵连免官。董和的态度是"以习方土大姓,寝而不许",加上后面蜀汉对南中控制疲弱的情况来看,刘璋对南中的控制应该也不是特别牢固。

聊一聊刘璋是如何将益州巴郡分为

这样一来,刘璋这个益州牧所控制的区域只有成都盆地,广汉郡、蜀郡、犍为郡、巴郡(还有广汉属国、犍为属国、蜀郡属国)。而巴郡的地盘非常大(虽然人口并不是最多的),相应的巴郡太守的控制范围也非常大。将巴郡一分为四,无疑是分化了巴郡太守的权力,加强了对巴郡或者说"三巴"的控制。就像诸葛亮平定南中地区后,就对南中五郡重新划分为七郡,减少南中各郡太守掌握的资源。那么拆分巴郡,无论是对于刘璋这个统治者,还是一些官吏(除了巴郡太守),都是一件好事情,在东汉时期也有前人提出过。这件事也就水到渠成了。

参考文献:《华阳国志》、《三国志》、《后汉书》、《晋书》、《宋书》、《中国历史地图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