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大三陽”和“小三陽”


  

 

乙肝“大三陽”和“小三陽”


  當乙肝病毒侵襲人體後,人體內會由於病情的不同而出現3種抗原和3種相應的抗體。它們分別是:表面抗原(HBsAg)和表面抗體(HBsAB)、e抗原(HBeA g)和e抗體(HBeAB)、核心抗原(HBcAg)和核心抗體(HBcAB)。那麼這三種抗原和抗體有什麼不同呢?

  1.表面抗原和表面抗體

  如果患者的表面抗原呈陽性(即人體內可查到表面抗原),是該患者感染了乙肝病毒的標誌。如果患者的表面抗體呈陽性,則說明該患者曾感染過乙肝病毒或接種過乙肝疫苗,並且其機體對乙肝病毒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免疫力。

  2.e抗原和e抗體

  如果患者的e抗原呈陽性,表示乙肝病毒正在該患者的體內複製,並且該患者已具有了較強的傳染性。如果患者的e抗體呈陽性,一般情況下是表示乙肝病毒在該患者體內的複製在減少或已停止,該患者的傳染性在下降。但是,在患者查出e抗體為陽性的同時,還應讓他查一下乙肝病毒DNA。如果經查該患者的乙肝病毒DNA為陽性,則說明該患者體內的乙肝病毒發生了變異,病毒仍在複製,那麼該患者仍有較強的傳染性。

  3.核心抗原和核心抗體

  核心抗原存在於受感染細胞的細胞核中。血液中無遊離的核心抗原。故一般情況下,在臨床上,不做核心抗原的測定。核心抗體分為兩個類型,即IgM型核心抗體和IgG型核心抗體。IgM型核心抗體只在病人患急性乙型肝炎或慢性乙型肝炎急性發作時才在體內出現。而IgG型核心抗體可長期存在於感染有乙肝病毒病人的體內。

  在上述的三對抗原抗體中,一般不查核心抗原,而只查剩下的5項。這5項就是人們常說的“兩對半”。經對兩對半的檢查,如果患者的表面抗原、e抗原與核心抗體三項同時為陽性,其他二項為陰性,那麼該患者就會被確診為“大三陽”;如果患者的表面抗原、e抗體和核心抗體三項同時為陽性,其他二項為陰性,則該患者可被確診為“小三陽”。由此可知,大三陽與小三陽的差別是:在大三陽的患者中,其乙肝病毒的複製指標e抗原為陽性,e抗體為陰性。在小三陽的患者中,其e抗原為陰性,e抗體為陽性。那麼,就病情而言“小三陽”就一定比“大三陽”輕嗎?其實不完全如此。

  當病人由“大三陽”轉為“小三陽”時,有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當患者同時進行乙肝病毒DNA的檢查時,如果此項檢查的結果為陰性,則表示該患者乙肝病毒的複製在下降,乙肝的傳染性也在下降,病情在好轉;如果患者乙肝病毒DNA的檢查為陽性,則表示該患者的乙肝病毒發生了變異,該患者的病情在加重。這類病人的病情有可能在短期內由慢性乙型肝炎發展為肝硬化或發展為慢性重型肝炎等嚴重病症,從而會危及患者的生命。

  由此可見,有的“小三陽”患者的病情比“大三陽”的患者輕,而有的“小三陽”患者的病情卻比“大三陽”的患者重。

 

  在臨床上,很多乙肝“小三陽”患者在求治中都感到很迷惘,因為有的專家認為“小三陽”不需要治療,而有的專家則認為“小三陽”的危害更大,很容易轉化為肝硬化、肝癌,必須儘早治療。那麼,乙肝“小三陽”到底要不要治療呢?

  在乙肝檢查中,若患者的表面抗原(HBsAg)、e抗體(抗HBc)、核心抗體(抗HBc)3項指標同時呈陽性即可被認為患有乙肝“小三陽”。

  首先應明確的是,“小三陽”患者不屬於健康人,應該進行治療,但在治療時須根據患者的感染類型、肝臟的炎症活動情況、肝功能的變化、乙肝病毒DNA是陰性還是陽性採用不同的治療方案。有的專家之所以說“小三陽”不需要治療,是基於目前臨床上對“小三陽”的治療,尚沒有非常有效的藥物,尤其是干擾素對於“小三陽”的治療效果不佳。但對於“小三陽”合併乙肝病毒DNA呈陽性的患者、肝功能反覆波動的患者,則必須進行治療,不過可不必使用干擾素治療。對於乙肝病毒DNA呈陰性、肝功能正常的“小三陽”患者,很多醫生認為不需要治療。但是,通過肝穿刺活組織檢查發現,這些患者中有90%的人,其肝臟有慢性炎症活動,而且有肝纖維化的傾向,部分患者甚至已經出現早期肝硬化。尤其是40歲以上、病程達到10年以上的“小三陽”患者,大多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肝纖維化。因此,對於這些患者應該考慮進行抗纖維化治療。

  總之,積極有效地治療“小三陽”,對預防肝硬化的發生和發展,改善患者的預後以及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由於“小三陽”具有特殊性,不宜用干擾素治療,但可使用中藥治療,因為中藥的副作用相對較小,不會引起病毒變異,且不會產生耐藥性,療效也比較確切。所以,用中藥治療是乙肝“小三陽”患者一個較好的選擇。

 乙肝“大三陽”你瞭解嗎

  

  不可否認,社會上的確存在著“乙肝歧視”現象。一些人聽說誰感染了乙肝病毒時,先是感到驚訝,而後便產生“可別把病毒傳染給我”的擔心。因此,他們視乙肝病人為瘟疫,唯恐躲避不及殃及自己。其實,乙肝並不像人們想象的那麼可怕。“乙肝歧視”現象的產生與人們不能夠正確認識乙肝“大三陽”有直接的關係。那麼,如何認識乙肝“大三陽”呢?

  什麼是乙肝“大三陽”

  在血液化驗檢查中,如果發現乙肝表面抗原呈陽性、e抗原呈陽性和核心抗體陽性就叫“大三陽”。如果乙肝表面抗原呈陽性、e抗體呈陽性和核心抗體呈陽性,就叫“小三陽”。無論是“大三陽”還是“小三陽”,都代表這個人已經感染了乙肝病毒。“大三陽”和“小三陽”的區別在於,“大三陽”提示患者體內的乙肝病毒正在複製(繁殖),故“大三陽”攜帶者有很強的傳染性;“小三陽”提示患者體內的乙肝病毒可能呈非複製狀態,故“小三陽”攜帶者可能沒有或者有較弱的傳染性。

只是“大三陽”的傳染性並不一定總是比“小三陽”強。如果“小三陽”攜帶者血液中的乙肝病毒脫氧核糖核酸呈陽性,其傳染性有可能比“大三陽”攜帶者還要強。因此,無論是“大三陽”還是“小三陽”攜帶者,都要查一查乙肝病毒脫氧核糖核酸。

  “大三陽”攜帶者就是乙肝病人嗎

  經研究證明,如果被檢查者的血檢結果為“大三陽”,但他(她)沒有臨床症狀,肝功能也正常,其那麼他(她)就不能被稱為乙肝病人,而只能說是乙肝病毒攜帶者。也許有人奇怪,“大三陽”攜帶者體內既然有大量的乙肝病毒繁殖,可為何不發病呢?這是因為乙肝的發病,必須有免疫細胞參與,即乙肝病毒進入感染者體內,如果被免疫細胞識別出來,乙肝病毒便要受到攻擊。當免疫細胞攻擊肝細胞內的乙肝病毒時,肝細胞就會受到了破壞,那麼感染者就會出現肝炎的臨床症狀,而成為乙肝病人。但是,如果感染者體內的免疫細胞不去識別侵入肝臟內的乙肝病毒,那麼肝細胞就不會受到攻擊,肝臟內也就不會發生炎症反應,這時,該患者就是乙肝病毒攜帶者。

  █“大三陽”比“小三陽”重嗎

  不管是“大三陽”攜帶者還是“小三陽”攜帶者,如果肝臟內都沒有發生炎症反應,就不能說誰的病情輕,誰的病情重。有人總以為“大三陽”重,“小三陽”輕,其實並不盡然,當小三陽同時伴有乙肝病毒脫氧核糖核酸呈陽性時,則說明該患者體內的乙肝病毒在複製,該患者有很大的傳染性。但是,如果“小三陽”攜帶者體內的乙肝病毒脫氧核糖核酸呈陰性時,就表明該患者比“大三陽”攜帶者的病情要好一些。一般情況下,“小三陽”攜帶者發展為肝炎的概率要比“大三陽”攜帶者低。乙肝病毒攜帶者中的“大三陽”或是“小三陽”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在人體免疫力的作用下,“大三陽”可以悄然變成“小三陽”。據統計,每年約有13%左右乙肝病毒攜帶者中的“大三陽”可轉變成“小三陽”,“小三陽”偶爾也可能轉變為“大三陽”。

  █“大三陽”攜帶者是否需要抗病毒治療

  既然“大三陽”是乙肝病毒繁殖的標誌,傳染性強,發病機會又多,那麼,通過治療使其轉陰多好啊?但醫學專家鄭重指出,“大三陽”攜帶者基本上不需要治療。其原因是目前根本沒有任何能使“大三陽”轉陰的藥物。如果“大三陽”攜帶者總感到自己有問題,非要治療不可的話,可進行肝臟穿刺檢查,如果發現肝細胞存在病變,可在醫生的指導下用藥治療。

  “大三陽”的傳染性有多強

  已經知道,乙肝“大三陽”的傳染性很強,據研究,只要將億萬分之一毫升含有乙肝病毒的血液注射到健康人的血管裡,這個人就會被感染上乙肝病毒。因此,如果在輸血或靜脈注射時,所用的血製品或注射器消毒不達標,就容易引起乙肝病毒感染。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同乙肝病毒攜者僅僅進行握手、擁抱、禮節性接吻、談話等接觸是不能被傳染的。況且,乙肝是完全可以預防的。如注射乙肝疫苗,讓體內產生抗病毒的抗體(抗乙肝病毒表面抗體),就不會輕易感染乙肝了。

  █“大三陽”攜帶者會發展成乙肝患者嗎

  “大三陽”攜帶者是會轉變成乙肝患者的。據統計,我國每年約有2%~3%的“大三陽”攜帶者會發展為乙肝患者。飲酒、過度勞累、濫用藥物等是“大三陽”攜帶者發展為乙肝患者的重要誘因。因此“大三陽”攜帶者在日常生活中如果能夠注意上述事項,將有效地降低發展為乙肝的可能性。

  █“大三陽”攜帶者能發展成肝硬化、肝癌患者嗎

  “大三陽”攜帶者是否會發展為肝硬化、肝癌是許多人所關心的問題。應當知道,肝硬化是在肝炎的基礎上發生的,而肝癌多是在肝硬化的基礎上發生的。“大三陽”攜帶者不是肝炎病人,因此絕大多數不會直接發展為肝硬化或肝癌患者。實踐證明,無端的恐懼、盲目的治療只能增加乙肝病毒攜帶者發展為乙肝病人的可能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