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家治國平天下:淺談中國歷史上的賢相文化

說到賢相,相信每人心中都有不同的評判標準,總體而言,能稱上“賢”,說明在為人和做官方面都是當時乃至後世的楷模。我國幾千年的封建歷史,出名的賢相也就那幾位,下面我把他們放在同一條歷史脈絡上,做一個橫向的比較。從宏觀的歷史角度來,看他們宰相這個特定的“職業”中,做出了怎樣的功績。

齊家治國平天下:淺談中國歷史上的賢相文化

首先我們談談什麼是“相”

第一,“相”在歷朝歷代的稱呼是不同的,中央政府機構設置不同,叫法也多種多樣,在這裡我們就不糾結到底是宰相還是內閣首輔,總之都是朝中重要的大臣。

第二,封建歷史上“相”的作用有多大?《荀子·富國》中這樣評價:“使百姓無凍餧之患,則是聖君賢相之事也。”在古人看來,老百姓要想安居樂業,唯有寄希望於兩個人物,一個是聖君、一個是賢相。可見賢相的地位之高、責任之大。

齊家治國平天下:淺談中國歷史上的賢相文化

第三,歷史上也有靠造反當上皇帝的宰相,放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就有欺君犯上的嫌疑,哪怕功績再高,也不能稱為賢,因此對於有類似攝政,或者造反行為的宰相,我都是不予採納的。

讓我們開始吧!我國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有太多賢相名垂青史,早到齊國的管仲、西漢的蕭何、三國的諸葛亮,再到大唐的“房謀杜斷”,真是江山代有人才出。從時間的角度出發,我們看看誰能在宰相這個職業上脫穎而出,千古留名!

齊國國相—管仲

史書上如果要評價一位丞相做的好,往往會說“可比管仲樂毅”,可見在古人看來,一個最好的文官莫過於管仲那樣的。

管仲最主要的功績是倡導了經濟改革,他最早意識到了經濟活動的重要性,而不是一味的重農抑商。《國語·齊語》中記載管仲的核心經濟觀點是:“遂滋民,與無財”,就是滋育百姓,讓窮人也能提高收入,在那個貴族時代裡重視窮人的死活,已經是開創性的了。

齊家治國平天下:淺談中國歷史上的賢相文化

管仲下令禁止貴族掠奪窮人的土地,大力發展鹽鐵業,平抑物價,無不體現了他思想的超前性和實用性特點。這一切再加上其軍事改革以及外交上的“尊王攘夷”策略,都使得齊國國力迅速攀升,使得齊桓公成為春秋第一霸主。

大漢功臣—蕭何

接下來再看蕭何,如果要評選一個做事最讓皇上放心的宰相,,肯定非他莫屬,不管是排兵佈陣,還是後勤保障,蕭何已經不是讓他怎樣他怎樣的境界,而是劉邦想的到的,他都能做得到,沒想到的也能替主公想到然後做好。不管他在哪裡,第一時間都是保證當地老百姓能吃飽飯,這一點可以說替劉邦掙來了多半的人心,有這樣的人,劉邦成功只是時間問題!

齊家治國平天下:淺談中國歷史上的賢相文化

蜀漢忠臣—諸葛亮

出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雖然丞相最後沒有光復漢業,就算如此,他仍然算得上是歷史上的一位賢相:

一是忠誠,在少主年幼、舉目無人的情況下,身為託孤大臣,絲毫沒有自立之意,他做到了一個丞相最根本的本分!

齊家治國平天下:淺談中國歷史上的賢相文化

二是出色的內政,陳壽總結諸葛亮作為丞相的功績在於:“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可見全都集中在內政方面。無論是清正廉明的蜀國法度、發展川中井鹽的經濟提升,還是對西南少數民族的團結包容,無一不是蜀漢這個三國中最弱的政權得以續命的根本所在。

整個三國時期出名的宰相很多,比如魯肅、周瑜等,但是他們的格局太小,能擔當一國大任的,只有丞相一人。

大明首輔—張居正

所謂打江山難,守江山更難。能夠匡扶王室,施行仁政,延緩王朝衰敗的腳步,才不容易,因此我認為大明王朝真正擔得起賢相二字的只有張居正。

張居正推行的改革主要是以下三點:

1,考成法讓長久汙濁的大明官場整頓一新,在他執政期間,“百官惕息”,“一切不敢飾非”,朝廷號令,“雖萬里外,朝下而夕奉行”,行政效力大大提高。

2,重用戚繼光、加修長城讓邊關得以安寧;同時在邊疆開市互惠,保持與周邊少數民族的貿易往來,使得以前經常扣關的勢力長期不來犯邊;

齊家治國平天下:淺談中國歷史上的賢相文化

3,一條鞭法推動廢除在我國封建王朝施行了兩千多年的人頭稅,大大減輕了人民負擔。

正是他銳意改革,施行自己的理想和報復,才把即將坍塌的明朝大廈又給扶了起來。

結語:這些人都把宰相這個這個職業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給後來人樹立了一個職業標杆,告訴他們身為宰相,只有為國分憂,心懷百姓,才稱得上是賢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