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戰爭如果採用人海戰術、集團式衝鋒還有用嗎?

可樂雞翅hjj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上圖是韓國電影《太極旗飄揚》的意淫圖。


早在重機槍發明的19世紀,人海戰術被宣佈結束了。

在當年的津巴布韋,50名英國殖民地警察用4挺重機槍,打死3000名拿著冷兵器和火槍的非洲祖魯武士,自己毫髮無傷。

剩餘的2000多名祖魯武士,逃離現場。

而在重機槍發明之前,祖魯武士曾經全殲一支1700人的英軍。

當時英軍步槍火力有限,不能對祖魯武士造成短促的毀滅性打擊。

如果說祖魯武士都是步兵,騎兵又是怎麼樣呢?

稍後在埃及和蘇丹,英國人和阿拉伯人的騎兵交手。

2萬蘇丹邁赫迪騎兵,向英軍的重機槍和炮兵陣地衝鋒。

在英軍機槍和火炮的打擊下,邁赫迪軍短時間內傷亡高達1萬5000人。

由於傷亡太大,邁赫迪騎兵軍心大亂,潰不成軍,蘇丹隨後被英國佔領控制。

同樣的事情,也出現在一戰中。

著名的索姆河戰役,經過7天炮火準備,英軍和法軍以人數優勢,對德軍陣地發動猛攻。

然而,他們很快落入德軍重機槍火網中。

尤其英軍以大無畏的精神,採用密集隊形人海衝鋒,被重機槍一排排掃到。

一天之內,英軍近6萬人傷亡。

當時英國媒體這麼報道:戰役第一天,英軍以57470人傷亡的代價推進了僅僅3英里,這是英國陸軍史上最為血腥的一天。

以上這些戰例並不稀奇。

早在一戰之前,德軍就曾經做過實驗,使用2挺重機槍對幾百米陣地前設置的50個氣球進行交叉射擊。短短15分鐘內,氣球被擊破了49個。

大家想想,氣球才多大。如果連氣球都被擊破,更別說一個個人了。

二戰中,人海戰術就很少見了,因為軍隊的火力更強大。

除了重機槍以外,大量的輕機槍、衝鋒槍、半自動步槍甚至自動步槍大量裝備部隊。

由於防禦火力投射量極大,人海戰術除了活靶子以外,不會有其他結果。

各國的步兵戰術都嚴禁以營連規模的人海衝鋒。這種打法徒增傷亡,沒有什麼戰果。

一個步兵班要分為2到3個作戰小組,互相掩護進攻或者防禦。

不過,蘇聯在斯大林格勒也曾搞過人海戰術,但也不是傳統意義的人挨著人去衝鋒,而是士兵相隔至少10到15米反覆衝擊德軍陣地,以減少傷亡。

可惜,在沒有足夠重武器的掩護下,衝鋒蘇軍士兵傷亡巨大,進展很小。

當時蘇軍士兵在斯大林格勒,平均只能活24個小時,軍官只能活3天。

到了現代,人海戰術就更無法奏效了。

今天的火力強度,已經不是以往都能相比的。

90年代的海灣戰爭中,美軍一次高強度空襲,相當於以往發射了數萬發炮彈。

在空襲火力覆蓋區域,即便有千軍萬馬也難以倖存。


薩沙


說到人海戰術一詞,是美軍的發明,自從打了韓戰,才把我們定性為人海戰術,其本意即是,不計人員傷亡,整團整軍地一味衝鋒。真實的戰爭是這樣嗎?我們且以數字來說話。經過中外學者考證,大約的數字為,志願軍加上死亡,被俘和失蹤人員,共損失39萬人,朝鮮方面30餘萬。“聯合國軍”呢?死亡大致在116萬以上,其中美軍6.2萬多人;受傷和被俘137萬人,其中美軍17萬。韓國方面承認的最低傷亡40餘萬,其中失蹤10萬人。網友們可以算一算,到底是誰使用了人海戰術呢?誣衊沒有用,抹黑沒有用,敗了就是敗了,敗了就是要承認嘛。嘴巴硬,內心虛,至今沒拍過一部像樣的韓戰電影,不正為明證嗎?

兩種樣式

過去也沒有人海戰術。充分利用地形,夜暗和坑道,抵消了美軍裝備優勢。現在與過去不一樣,戰場空間越來越透明,戰爭對裝備優勢的一方,變得相對容易,先是制空天電磁權的爭奪,打掉指揮、通信、交通等關鍵節點,爾後劣勢的一方就變為任人宰割的羔羊。戰爭天平向裝備優勢的一方嚴重傾斜,想怎麼打就怎麼打,幾可隨心所欲。海灣戰爭後的幾次戰爭,都是這麼打的。唯一不同的是2008年的俄格戰爭,俄羅斯更多使用了地面力量,不由分說,裝甲鐵流滾滾而動,衝上去即贏得了全面勝利,不過,這也是俄軍在全面佔領了裝備優勢的情況下。

不可以道里計

海灣也好,南聯盟也罷,乃致伊阿戰爭,美軍為首的北約部隊,所取得的是壓倒性的絕對優勢。如果面對勢均力敵的對手,恐怕並不容易。空天電磁網的仗要打,打完之後呢,即會兩敗俱傷,最後的勝負手,還得是陸軍。美軍近年大搞陸軍“特種化”,雷聲大雨點小,動靜並不大。陸軍仍是合成營的概念,其基本的考慮仍是,在可見的將來,仍離不開陸軍的存在。打了十幾次小仗,代表不了未來,說“一小時打遍全球”,空天戰機沒有,高超聲速武器,是人家俄羅斯率先實現裝備,美國研製了多年,一款也沒成功。所以羅列概念沒有用,也許這就是俄格戰爭要告訴我們的戰爭密嗎吧?


魂舞大漠


在國內網絡上,所謂的“人海戰術”長期以來都是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士用於貶低和詆譭我軍的慣用伎倆。按照他們的說法,我軍在國內戰爭和半島戰爭中,都是依靠不計傷亡、不惜人命的人海戰術來達到自己的作戰目的。GMD軍隊和美軍在“斃敵上百萬”之後,扣機槍扳機扣到手軟,由於不忍心多造殺孽,才不得不勝利轉進,一個退到了海峽對岸,一個退到了三八線以南。這樣的奇談怪論流毒甚廣,迷惑了不少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所以很有必要以正視聽。

在冷兵器時代和熱兵器時代初期,人海戰術的確不失為一種克敵制勝的有效途徑,畢竟對手的火力輸出相對有限,冷兵器就不提了,早期的火槍火炮射速太慢、射程太近,難以抵擋密集人海的集團式衝鋒,這也算得上是人類戰爭史上最原始的飽和攻擊戰術。然而隨著連射火器的發明和普及(比如機槍、速射炮),就好比軍艦的宙斯盾系統一樣,成為剋制人海戰術(飽和攻擊)的不二利器。不管是徒步衝鋒的步兵還是鐵蹄滾滾的騎兵,在集火彈幕面前統統人擋滅人、佛擋滅佛。

人海戰術最恐怖的噩夢就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在歐洲戰場上交戰雙方動輒出動百萬規模的兵力激烈廝殺。其實最早進入工業化時代的西方國家才是人海戰術的真正頂級玩家,原因很簡單:只有具備了近代化的運輸工具和後勤保障體系,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高效調動兵力實施人海戰術。同時期的中國儘管人口遠遠多於歐洲列強,但是身為一個落後的農業國,根本沒有跟人家玩人海戰術的資格,紙面上的兵力跟單位時間實際投入戰場的兵力完全是兩碼事。

這個時期重機槍、鐵絲網、戰壕成為收割生命的最快捷方式,例如在索姆河戰役中僅僅一天的時間,英軍的集團式衝鋒在德軍的重機槍陣地面前就傷亡了6萬人,徹底宣告了人海戰術的終結。二戰時期軍事技術更是突飛猛進,使得人類戰爭的形態又邁上了一個新臺階,空中打擊+裝甲集群的空地一體化作戰成為陸戰主宰,輕裝步兵的人海戰術更加邊緣化了。太平洋戰場日軍絕望無助的萬歲衝鋒,除了留下殘缺不全的成片屍首以外,對於戰局的走向沒有起到絲毫作用。

如果現在還有人會相信,我軍是依靠人海戰術來屢屢戰勝擁有優勢裝備、優勢火力甚至優勢兵力的對手的,那麼這樣的人如果不是壞,那就只能自我反思下了。至於現代化戰爭就更不用多說,在這個遠程精確制導打擊大行其道的時代,被發現就意味著被摧毀。還有人想玩人海戰術?生怕對手不知道你的這麼一大群人在什麼具體位置嗎?一堆集束炸彈或者燃料空氣炸彈從天而降,就算有再多的人也只有瞬間灰飛煙滅的下場。肉彈扛不住炸彈,人海擋不住火海。珍惜生命,遠離人海戰術才是王道。


晨曦談兵


早在重機槍發明的時候,人海戰術就已經被宣佈“廢棄”了,只要重機槍不出現故障,子彈充足,那麼“衝鋒”的結果就是“一片片”倒下

日俄戰爭時期俄國獨特的“人海”戰術思想

在日俄戰爭時,蘇聯的人海戰術思想可能是最嚴重的一個,在其他國家紛紛拉“散兵線”的時候,蘇聯卻制定了一個奇葩戰術。

在俄國軍隊看來,戰場上是最需要勇氣的地方,而“衝鋒”則是最能夠震懾敵人的方法。

於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俄國的作戰條例也特別規定了。“步兵大範圍進攻時必須集中兵力,以密集隊形實施衝擊,兵與兵間隔必須保持一步左右!

在後期的二戰中,蘇聯軍隊也延續了俄國的戰爭思想,往往在戰場上,蘇聯士兵都是排成一排,然後向著敵人陣地發起衝鋒。

“火力至上”的現代戰爭

而如果在現代戰爭中,還有軍隊使用人海戰術的話,那麼現代兵器也會讓那個國家的軍人膽寒。

在現代武器中,有一種武器是針對於“小面積多目標”而專門研製出來的武器,那麼就是溫壓彈。

在溫壓彈的爆炸範圍內,所有的有生目標都會因為氧氣被溫壓彈消耗殆盡而窒息。

所有在現代戰爭中,一般都是先攻擊對方的火力點,防空雷達目標,然後消耗掉他們的地面武器,甚至有時候都不需要地面部隊參戰,這一場戰爭就“大致”結束了。

對於戰爭來說,並不是一招鮮吃遍天,單單就轟炸機來說,他可能是現代戰爭中最喜歡“人海”戰術的作戰單位之一了。


瘋狂青史


兔哥回答:首先我們必須要搞明白所謂的人海戰術的概念,也要搞明白集團式衝鋒的概念,這樣對於我們解答問題是有幫助的。人海戰術這個詞由來已久,早期的冷兵器時代人海戰術是取勝的根本保障,雖然我們從一些《演義》《評書》中總是聽到什麼八百破十萬,三千破八萬的戰例,但很多都是杜撰出來的,缺乏嚴謹性。冷兵器時代人是主力軍,人多勢眾是一個客觀規律,人的體能是有限的,靠冷兵器拼殺可是一個力氣活,沒人面對生死不抗爭,這是人的本性所決定的。正是由於人的體能限制了冷兵器的作用,才催生出了熱兵器時代的發展。戰爭是武器裝備發展的溫床和催化劑,人們為了利益發生了戰爭,戰爭創造了人們維護利益的武器裝備的發展。熱兵器從大到小,從粗到精依次出現,並且經歷了漫長的過程,首先出來的是火藥,手榴彈,當然不是現在這種,而是由布包裹的火藥,加入石子,油脂,火炮,火槍;到了一戰時,軍隊採用人海戰術依然盛行,而使人海戰術被改變的是一款步兵武器的誕生,這款武器就是重機槍。機槍從1860就誕生了,加特林機槍使步槍的射擊實現了自動化,而真正改變戰場規則的卻是馬克沁重機槍(1883年),而讓其出彩的戰鬥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正是馬克沁重機槍的出現使衝鋒的人海戰術不靈了,但人海戰術卻一直延續到了現在。




人海戰術很好理解,依靠人多勢眾,以人為主力進行衝鋒作戰,這個戰術不但一戰中沒有被重機槍所阻止,二次大戰中依然沒有阻止其腳步,二戰後期的多次大規模作戰中,人海戰術依然盛行,其實作戰中這樣的情況只所以並沒有隨著武器裝備的發展而變得消失,主要是武器裝備機械化程度和火力打擊威力,以及參戰國家的作戰需要。例如,二戰時期的各參戰國都是利用炮火進行火力打擊,而後開始人海戰術式的衝鋒,特別是蘇聯軍隊,在與德軍的爭奪戰中廣泛採用了這樣的人海戰術,並且起了一個很俄式的名字,“烏拉衝鋒”。烏拉俄語“萬歲”的意思,這樣的衝鋒也是沒辦法的事,要在短時間內佔領一個陣地,也只能是採取這樣的衝鋒,即便是現在,各種打擊火力強大的多了,也不能做到完全把敵人陣地上的有生力量徹底消滅,依然需要去佔領,既然要去佔領就必須要快速,全員一快上顯然更節省時間。現在對一個陣地的佔領不需要人海戰術了,面對高密度的火力打擊人海戰術不好使了,但對於快速機動到陣地,特別是複雜地形環境下的作戰進攻行動依然脫離不了大量的人員投入。即便是不會迎著敵人的火力“烏拉”衝鋒了,也需要在炮火,空中火力的支援年快速進攻,人員依然不會少,否則戰線就會被拉開,對於堅守是一個困難。



現在體系化作戰,陸空立體作戰依然脫離不了人員的作用,只要有人員參與,就無法真正的脫離大量的人員突進。真正改變人海戰術的條件一個是戰爭規模,小規模的局部衝突不需要投入大量有生力量;一個是戰場環境,平原丘陵地形條件下正是陸空一體化作戰便於施展的的好環境,坦克裝甲集群突擊作戰更適合;一個是戰爭一方的作戰意志,打到最後,重武器裝備損失嚴重,又不願意投降亡國,人海戰術必然會出現。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大量人員投入戰場並不單純意味著是採取人海戰術去進攻,這一點必須要說明白,人海戰術的規模並不是固定的,一個團,一個營,陸空火力打擊後必須全員突進,這個戰術上的機動,是戰場上必須要做的,否則如何達成進攻目的。現在的人依然是戰場上的有生力量,也是主要力量,但盲目的不顧生死的人海戰術也發生了改變,改變的主要特徵表現為人海戰術是依靠人員的作用去決定戰鬥的勝負,現在是武器裝備起主要作用,人員利用武器裝備對敵人目標、火力支撐點進行打擊,交替進攻,逐步推進,減少了不必要的傷亡,但這是有條件的,就是對武器裝備的依賴,否則只能是失敗或者是投降。所以說隨著武器裝備的發展,人海戰術落後了,但並不會徹底消失,決定人海戰術出現的是戰爭規模的大小,國家戰局的發展程度,武器裝備的損失程度而決定。





關於集團式衝鋒的概念;集團式的衝鋒定義比較廣,我們把人海戰術式的集團衝鋒刨除,戰爭模式跟據武器裝備發展並投入戰場,作戰模式發生了數次改變,其中的步坦協同作戰模式就是以坦克為作戰核心,人員隨同坦克的一種集團衝鋒作戰模式。這個作戰模式的規模通常都是具有一定規模,如果是一兩輛坦克後面跟著一堆士兵這也是一種集團衝鋒,但應該是搜索前進。後來發展成了以坦克、步兵戰鬥車、自行火炮,遠程火力組成的裝甲突擊集群,這是機械化戰鬥模式的組成部分,後來又加入了直升機,戰鬥機組成了陸地上以坦克裝甲突擊集團和空中作戰飛機構成的立體作的突擊集群作戰模式,也就是現在的作戰模式。最新作戰模式是採用了信息化建設,使戰場更加透明。其實集群作戰模式並不是落後了,不能光看到人海戰術的捱打一面,也要看到達成的目的是否有用。裝甲突擊集群作戰模式的最大特點是戰鬥速度快了,這是最主要的,速度快了人員就必須要跟進,就必須要採取集群突擊作戰,這樣對防守一方的壓力最大,效果也最好,速度也最快,但人員由自行衝鋒變成了乘車作戰或者是以乘車作戰為主。其實作戰模式的改變始終圍繞著一個重點進行,就是時間,從過去的人員兩條腿走路到現在的裝甲突擊集群作戰速度快了很多,再結合遠程火力打擊,空中掩護,地面快速突進,這樣的作戰模式不是一般的實力差的對手所能承受的了的。




不論武器裝備怎麼發展,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快速達成作戰目的,這是戰爭的制高點,也是軍事強國的象徵,而支撐這樣快速能力的一是機械化的作戰裝備,二是信息化的指揮手段,沒有信息化建設就無法實現立體合成作戰模式,沒有高度機械化的武器裝備就實現不了信息化作的戰模式,信息化是建立在機械化基礎之上的。沒有機械化的武器裝備,再高度信息化也脫離不了人海戰術的作戰方式。人海戰術的消失是建立在機械化的基礎之上的,所以,在沒有達到這個目標之前,最好不好定論人海戰術是否有用,因為每個國家的軍事強度不同,沒有機械化裝備的你讓他怎麼辦,要麼投降,要麼就採用人海戰術,當然,打游擊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但打游擊是國破之後才進行的,因此,人海戰術的使用要看一個國家的實力了。



兔哥哨位


自從機槍開始出現並大量裝備部隊後,人海衝鋒的戰術就已經完全不適用了,更不要說武器打擊能力更強的如今了。

早期的機槍還是加特林手搖機槍,存在有射速慢、換彈頻繁等問題,而且較高的價格導致裝備量上不去,因此在這樣的情況下,採用人海衝鋒等戰術,還是能衝破敵軍火力殺傷敵軍的。但是隨著馬克辛機槍等真正的機槍出現後,人海衝鋒戰術就已經成為了歷史,再也無法發揮任何作用。比如一戰中的索姆河戰役,英軍在進攻德軍陣地的戰鬥中,第一天就陣亡2萬人。

而即使是很多人印象中的志願軍,也不是靠著人海戰術在數次戰役中擊敗聯合國軍的。當時志願軍步兵在攻擊作戰中,主要是以三三製為基礎,三人作為一個戰鬥小組,彼此分散開來來降低聯合國軍優勢火力造成的傷亡,再加上靈活多變的戰術和英勇頑強的戰鬥意志,這才能在多次實力不對等的作戰中擊敗敵軍。

到了如今,比機槍強的武器更多了,自行火炮、轟炸機、攻擊機、巡航導彈、火箭炮等等,都具有著很強的攻擊力,在反應速度、毀傷能力、打擊範圍等方面都要比機槍強。在這些武器的攻擊下,任何以密集編隊形式展開進攻的敵人必將遭受重創甚至被徹底殲滅,所以在現代戰爭中還妄圖用人海戰術只會被現實狠狠地教訓。



戰爭之王


題主的問題是:現代戰爭如果採用人海戰術、集團式衝鋒還有用嗎?

幾乎是沒用的!

現代戰爭中貿然使用人海戰術對敵軍陣地發動攻擊,無異於自殺。

現代武器的威力是非常驚人的,別說人海戰術,哪怕是排著散兵線,如果對方的火力沒有被壓制都會付出慘重的代價。

例如,上個世紀80年代的邊境戰爭,強大的炮兵集群可以在兩軍陣地前織起一道無法逾越的火網,曾經多次消滅對方成建制的人員。

當然,炮彈的消耗也是極為驚人的,曾經有一次打著打著炮彈不夠用了,動員附近的民用車幫助運輸炮彈才補上這個窟窿。

由於炮兵實在太強大,戰爭打到最後越軍一旦聽到對面炮火轟擊的聲音,都會嚇得四散逃奔,人海戰術在現代武器面前太脆弱了。

看看現在武器的威力吧。

  • 現代火炮的威力。

以蘇聯的M1943榴彈炮為例,這款榴彈炮設計者為彼得羅夫,從1943年開始服役,直到今天還在很多國家的軍中保留。

該型榴彈炮可以發射高爆彈、穿甲彈、照明彈、榴散彈、化學彈等。

使用榴散彈的時候,產生的彈片可以覆蓋直徑70米的區域,一枚炮彈就會讓足球場這麼大面積的地區變成死亡區域。

使用高爆彈的時候,爆炸的炮彈會產生直徑大約3.5米深1.2米的彈坑,並且產生數千個速度達1000~1500米每秒的高速碎片,對進攻部隊造成威脅。

空投炸彈的威力。

現代戰爭是陸空一體化的戰爭,在面對對方炮兵火力威脅時,同樣也不可避免的是天空將會出現對方強大的轟炸機群。

相對於炮兵發射的炮彈,空投炸彈的威力更強。

美國和許多國家使用的低阻力通用炸彈,可以作為其中的代表。

Mk84是Mk80系列炸彈中最大的一種,它在越戰期間開始服役,破壞力令人吃驚,所以獲得了鐵錘的稱號。

這款炸彈重量為908公斤,裡面裝有429公斤高爆炸藥,爆炸後會形成直徑15米,深11米的彈坑,而炸彈的碎片竟然可以在飛出400米之外時仍然對人具有致命的殺傷。

所以,假如敵軍出動大型轟炸機對沖鋒的士兵進行攻擊,可以一次性向地面投擲幾十枚低阻力通用炸彈,足以對上百萬平方米區域內的人員造成致命的殺傷。


所以,如果現代戰爭中還像以前那樣排成密集隊形對敵方陣地實行人海衝鋒,來多少人就得被消滅多少人。。


歷史風暴


人海戰術、集團式衝鋒在如今的戰爭中用處不是很大,但是具體要看對手是誰?不同的對手可以採用不同的方式,在科技水平不高的對手之間作戰,人海戰術、集團式衝鋒頗有用處;跟科技相差太大的對手作戰,人海戰術、集團式衝鋒一點用處沒有,白白增加傷亡而已!跟美軍作戰,人海戰術顯然過時了,伊拉克戰爭就是最好的例子;敘利亞政府軍跟叛軍作戰,人海戰術明顯有用武之處,畢竟兩者的裝備水平都不高,且實力差距不是很大。

從古至今,軍隊數量的多少不是取得戰爭勝利的決定性因素,只是衡量一個國家的軍事實力需要的參數。在世界戰爭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例不勝枚舉,足可以說明軍隊數量多不代表能打硬戰爭。明朝中後期,一足百數的倭寇橫行江南,沿途殺傷明朝軍民數以萬計,南京數十萬明軍莫能制其橫!戚繼光親率將士百人,千里擊殺這股倭寇,自己卻無一損傷,這就是戰力的問題。清朝晚期,新軍將士的裝備不弱於歐日裂強,數量更是遠超八國聯軍,但是新軍戰必敗,擊必潰,這就是戰心的問題。戰力與戰心是軍隊最關鍵因素,戰力包括軍隊素質、裝備;戰心則是指戰鬥意志。

二戰期間,蘇聯軍隊在裝備、訓練上不及德軍多矣,然則蘇軍有必戰敢死的精神,善於以人海戰術衝擊德軍,並最終擊潰德軍。每當烏拉聲響前,蘇軍戰士就前赴後繼的衝鋒,直至擊潰敵人,佔領陣地。八路軍由於裝備遠遠落後於日寇,往往在彈盡之後與日寇肉搏,也就是拼刺刀。事實上拼刺刀就是冷兵器作戰,想要取得勝利,除了勇氣與戰技外,更多就是比人多,在拼刺技術差不多的情況下,人多的一方勝出。因此在二戰有了蘇聯的烏拉衝鋒和八路軍的三三制衝鋒,這兩種戰術均取得不菲的戰績。

朝鮮戰爭時,敵我雙方裝備實力相差懸殊,但是遠遠沒有達到伊拉克戰爭時的裝備懸殊,因此志願軍用人海戰術、集團式衝鋒戰勝了強大的對手。1990年8月~1991年2月之間美軍發動了海灣戰爭,沙漠盾牌行動、沙漠風暴行動和海上攔截行動均為高科技戰術行動,聯盟軍隊以較小的代價取得決定性勝利,重創伊拉克軍隊。海灣戰爭所展示的現代高科技條件下作戰的新情況和新特點,對軍事戰略、戰役戰術和軍隊建設等問題帶來了眾多啟示。

伊拉克戰爭,是以英美軍隊為主的聯合部隊在2003年3月20日對伊拉克發動的軍事行動。此戰中英美軍隊以高科技裝備為前導,以極小的人員損失擊潰伊拉克百萬雄軍,戰爭不到兩個月伊拉克就戰敗投降!此戰給許多國家上了生動的一課,在未來的高科技戰爭中,人海戰術不再有效,實力的差距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在絕對的科技實力面前,一人滅一支軍隊不再是傳說跟神話!


大秦鐵鷹劍士


人海戰術、集團式衝鋒是一戰時期的戰爭環境衍生出來的詞語,而到了二戰之後的的戰爭環境衍生出來的詞語有摩托化、機械化作戰、閃電戰、空地聯合作戰、步坦協同作戰等,而二戰之後的戰爭環境衍生的詞語有裝甲集群化作戰、立體化、信息化、科技化作戰等,而每次的新詞變化則是作戰模式升級,而從這些詞語中可以看出每一次作戰模式的升級需要的人數其實都是在下降的,而以往的戰爭模式放到今天的作戰環境中還會有用嗎?

答案是幾乎沒用,因為每一次作戰模式的升級就是因為以往的作戰模式有了破解的方法,特別是在武器多樣化的今天。就以伊拉克戰爭為例,伊拉克號稱擁有僅次於美國和蘇聯的世界第三強大的軍事力量,因為其當時其陸軍照搬蘇聯鋼鐵洪流的裝甲集群化作戰模式,但是美軍用飛機進行外科手術式的精確打擊破除了裝甲集群化作戰的模式,而美軍的作戰模式也催生出了信息化、立體化作戰的詞語。

而在現代科技的作用下,武器的性能越來越強悍,武器不僅可以做到百步穿楊,還可以做到百里外斃敵,八百里外一招殺敵不在是夢想,像五常的鎮國級殺器甚至可以做到8000公里外毀城滅國。就算是常規戰爭,這些過期的戰術還這不一定有用,特別是像近十多年來一直流行的特種作戰,雖然人數規模小了,但是武器消耗的錢可遠遠超過以往,特種部隊之所以敢深入敵後去進行斬首行動,很大原因就在於背後的科技的支撐,例如像擊殺拉登時候,先是空中偵察,然後派突擊隊乘坐直升機突襲,而背後各種導彈作為支援,打完之後乘坐飛機就走。,科技凝練濃縮的是實力的增長,它把以往慢節奏的戰爭方式幾十倍速的加快。

所以用以前的方式放到現在基本沒有用了,但也不是不能用,就好比以前的黑白電視一樣,它現在仍然可以用,但是誰會喜歡用呢?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首先,大家要搞清楚,什麼是“人海戰術”?

人海戰術不是叫人赤手空拳去和武裝到牙齒的對手去拼命的戰術,更不是讓沒有經過專業訓練的平民和男女老少去當炮灰,去做無謂犧牲的戰術。

圖片裡展示的這種所謂的“人海戰術”,是純粹的抹黑,是導演極度無知才能拍出來場面,這種場景在現實戰爭中是不可能發生的。


真正的人海戰術,是在雙方在裝備相差不太大的情況下,己方在某些方面又處於劣勢,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採用人數上的絕對優勢,來彌補戰鬥力和裝備的不足的一種戰術,

比方說,我軍進攻,敵人防守,敵人配備了輕重機槍,但陣地必須要拿下,不然整個戰役就要失敗,那就要集中優勢兵力拼死去進攻,哪怕是付出再大的傷亡也要拿下,因為時間不等人,這時候就要集中壓倒性兵力攻其一點,就成了所謂的“人海戰術”。


但如果在最短的時間拿不下,敵人就可能盼來援兵,或者氣候就會發生不利於我軍的變化,或者由於其它方面的原因,必須要拿下,那就不能講代價。

有一部小說叫《團指揮員》,講的是解放戰爭時期的故事。印象最深的是解放軍進攻山東一座城市,司令員對團長說,你的任務就是消耗敵人,我不管你用什麼辦法,死多少人,能讓敵人在一天之內把子彈打完就完成了任務。

這個團長命令士兵在晚上弄出動靜,讓城裡的敵人往外射擊,但到了天亮還沒有把對方子彈消耗完,於是只有忍痛讓士兵前仆後繼往前衝,最後敵人子彈真的打完了,後續部隊一鼓作氣打進城去,司令員打電話誇獎團長,團長對著電話說了句“你混蛋”就把電話扔了。


戰爭是殘酷的,不是請客吃飯約會,是要付出傷亡的,但這種傷亡是可以取得成效的,付出很大代價,取得沒有意義的小勝、或者付出了極大代價卻一無所獲的不叫人海戰術,叫混蛋戰術,找死戰術。

人海戰術是非常有效的戰術

在蘇德戰爭中、斯大林使用的就是人海戰術。蘇聯跟德國軍隊比,沒有制空權,沒有機動部隊或裝甲集群,也沒有優秀的基層指揮員,怎麼辦?人海戰術。

蘇聯在衛國戰爭中付出了2000萬人的代價,其中軍人、傷亡也達到1000多萬,而德軍的傷亡不到400萬。蘇軍經常集中三到五倍的優勢兵力圍毆德軍,以巨大優勢取得戰役勝利。

(當然,《兵臨城下》這種電影是純粹的瞎拍,蘇聯的戰術比電影裡的要強的多,電影中這是送死戰術)

不僅蘇聯,我國在抗戰中也不得不使用人海戰術。

抗日戰爭中日的傷亡更為懸殊,日軍傷亡100多萬,中國軍民的傷亡三千多萬。抗日正面戰場發生的大型戰役如臺兒莊戰役、淞滬戰役,長沙會戰,都是明知道失敗也要打的戰役。

在淞滬會戰、武漢會戰中,國軍都集中了相當於日軍三到五倍的優勢兵力以阻擋日軍,雖然會戰最終失敗,但失敗不是一無所獲,而是阻擋了日軍的前進步伐,打碎了日軍速戰速決半年滅亡中國的計劃,讓抗戰進入了相持階段,達到消耗日軍的目的。



人海戰術還沒有過時

事實上,人海戰術還沒有過時,只不過是分具體情況的。

大家都知道現代戰爭不是拼勇氣的,而是拼科技的。有人說,電子戰,定點打擊,無人機,洲際導彈的廣泛應用,預示著人海戰術的結束,

現代戰爭從海灣戰爭開始進入了一個新時代,對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來說,戰爭像玩遊戲一樣輕鬆。多國部隊連死帶傷不到一千人,而伊拉克軍隊的傷亡達到10萬。

1999年3月科索沃戰爭更是把全世界的軍事專家都看傻了,美國為首的北約部隊對南聯盟進行了兩個多月的空襲,南聯盟士兵連對方的影子都沒有看到就乖乖認慫了。


在使用高科技的今天,打仗用集團作戰過時了,對方不給你機會,陣地戰和攻城戰已經成為歷史。但一個國家要出動地面部隊佔領一座城市。一個國家,還會短兵相接。2001年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到2003年宣佈戰爭結束,美國軍隊只付出了200多人的傷亡,但接下來的數年裡美軍的傷亡超過了4千。

為什麼呢?伊拉克人拿起最落後的武器跟美軍開展了巷戰、游擊戰。其實伊拉克人採用的也是另一種人海戰術,就是不計傷亡,不說代價,在這場後續戰鬥中反美武裝付出的傷亡是美軍的十倍還多,但對美軍的困擾也是不言而喻的,說美國在伊拉克陷入泥潭也不過分。

如果美軍佔領伊拉克的時候,推翻的不是一個獨裁政權,伊拉克人民就會萬眾一心進行反抗。在這樣的情況下,即使美軍擁有世界上最先進的武器,在實行佔領的後期也是用不上的,因為他們不能無差別殺人,那樣就是跟希特勒和日寇沒有區別了。

在此情況下,游擊戰形式的人海戰術也是有用的,儘管它的形式變了,作用受到侷限,但積極意義不可否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