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里出现过无数次的故乡,为何我们却再也无法回去

2015年有一部奥斯卡金像奖提名影片,叫《布鲁克林》。画面明亮,唯美文艺,主题却并不轻松:关于小镇年轻人们的出路。

出生在爱尔兰东南部乡下小镇的姑娘艾莉丝,是一个朴素、安静、谦逊的姑娘,因为没有什么特别的技能,只能在一家杂货店打工。杂货店老板娘刻薄势利,艾莉丝受尽了欺负,工作之余,就是一成不变的教堂祷告,以及没有存在感的无聊交际,生活卑微没有尊严。

二十出头的艾莉丝感到前途一片渺茫。

梦里出现过无数次的故乡,为何我们却再也无法回去


我们为什么要背井离乡?

影片中,艾莉丝穿着一件过时的深绿色风衣站在邮轮上,略皱着眉,心思重重地望着面前一汪无际的大海。风浪之上,比汹涌海浪更吞噬她的,是初次离家面对陌生的恐慌:陌生人的善意和敌意,都一样让人无所适从。游子们一定能从中找到自己当年的影子。

当故乡给不了一个年轻人实现自我的梦想,就会成为他们追寻远方的起点。


梦里出现过无数次的故乡,为何我们却再也无法回去

临行前,艾丽丝又想起姐姐的那句话:“在故乡我可以给你买一辈子的衣服,但是却无法给你一个想要的未来,这是我送你离开的原因。”

生而为人,来这世间一趟,就像一片飘零的落叶,一粒微小的尘埃。当我们被命运抛入茫茫时空,第一次向我们张开怀抱的,是那个后来被我们称作“故乡”的地方。可为何到最后,我们大多数人都选择了颠沛流离的一生?

为了摆脱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为了改变一眼就能望到头的命运,还是为了追求未来的无限可能?……或许仅仅是因为:别无选择。

故乡狭隘自私的人际有多可怕

影片开头,艾丽丝每天天不亮就表情呆滞地出门去教堂,无聊的工作让她整天看起来无精打采,哈欠连天,因此也总被刻薄的老板娘挖苦责怪。势利的老板娘对待顾客和店员的态度却大相迳庭,极尽曲意逢迎,丑相毕露,这一切都使艾丽丝很难受。


梦里出现过无数次的故乡,为何我们却再也无法回去

那位尖酸,刻薄,势利、粗蛮的老板娘凯莉,你是否感觉有点“眼熟”呢?也许在每个人的孩童时期,家隔壁都有一个这样倚老卖老、自以为是的邻居,他们总是用刻薄的眼神指责挑剔你的一切,企图用他们的经验圈住你的思维。“他们一边趋炎附势拜高踩,一边以为自己一抬眼能看死你一辈子,用他们自身的高度预判你飞翔的能力。”


梦里出现过无数次的故乡,为何我们却再也无法回去

确实,艾丽丝没有让老板娘凯莉瞧得上的资本。她不爱打扮,穿着土气,连平时穿的衣服都是当会计的姐姐买的,而当地年轻女孩的唯一出路就是打扮漂亮,最后嫁得好。

总之,她没有光鲜的外表,没有显赫的家世,没有体面的工作,也没有一个小镇人应该有的世俗和圆滑。

当老板娘凯莉听说艾丽丝要去美国,亦是极尽讽刺挖苦:呵,你也要去远方?你可怜的姐姐要负担起养家的责任啦,还有你那可怜的妈妈!……反正等你再回来,我这个小店是不会欢迎你了!

老板娘凯莉,简直是故乡某种邻里街坊的缩影。

记得曾经看过知乎上的一个高赞答案,叫《你是什么时候发誓自己再也不要回到家乡的》,才知道原来在多少游子的心里,那个被叫做“故乡”的地方,竟都是如出一辙:长辈很多,左邻右舍多,亲戚之间虚情假意,说人话不做人事,心胸狭窄,小鸡肚肠,不能吃一点吃亏,见不得别人好。总之一句话:在这个“原生故乡”里,你活着,就是为了要“活给别人看”。

原来,世上竟然有那么多“同是故乡沦落人”。那个叫做“原生故乡”的地方,最终成为我们想爱却爱不起来,想回也回不去的两难。

选择逃避是因为自己不够强大

就这样,艾丽丝拎着一只小皮箱,打开了通往布鲁克林的大门。新鲜的气息扑面而来,她感觉既奇妙又陌生。可没过多久,异乡生活就把她搞得团团转:

梦里出现过无数次的故乡,为何我们却再也无法回去

房东太太是一个古板严格的人,其它几个女孩性格不同,但都很开朗,艾丽丝腼腆害羞,显得格格不入。工作方面也不顺,因为不懂得销售技巧,每天硬着头皮和客人聊,业绩总是倒数。

夜晚,读着家乡姐姐的来信,回忆着家乡的一切,这时又开始思念家乡,躲在房间哭。

圣诞节那天,她答应神父到教堂帮忙,目睹到一群背井离乡几十年的孤寡老人。曾经,他们在家乡没有生存空间,如今,却在布鲁克林修建了道路,大桥和高楼,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一个美好城市,也成为布鲁克林这座城市的一份子。

这次经历给她带来了震撼,她认为自己和这些老人一样没有退路,她决心融入纽约的生活,朝着自己理想的生活前进。

梦里出现过无数次的故乡,为何我们却再也无法回去

痛定思痛,在神父的帮助下,她报了一个记帐的夜校,开始努力一边打工,一边学习新知识。学习让她的生活变得充实,环境的不适和思乡之情也渐渐淡了。


梦里出现过无数次的故乡,为何我们却再也无法回去

另一边,她在上课之余,开始尝试改变自己的形象,参加各种社交活动。在一次聚会上,认识了意大利男孩托尼。托尼的家境一般,干的也是管道修理的脏活,但为人正直善良。每晚,他都会接爱丽丝放学,然后一起坐公交。两人开始了一段甜蜜的感情。

因为努力,工作面貌也焕然一新,业绩不断上升,令主管刮目相看,顺利通过了夜校的考试,拿到了记帐等级的证书。

短短不到一年,艾丽丝拥有了全新的生活,不再是家乡那个自卑的女孩。

她在给姐姐的信中说,在布鲁克林,只要肯努力,肯定会有收获。

这并不是一个丑小鸭变白天鹅的故事,恰恰相反,这正是很多从农村出来的白富美们的真实写照。艾丽丝逃到布鲁克林,以为是家乡的狭隘困住了自己的手脚,等在异国他乡尝尽挫折之后,才明白:家乡外面的世界也并不友好到哪里去,可已然她已没有退路。

当自己强大了,到哪里都能过好;当自己强大了,自己在哪,哪里就是故乡。艾丽丝要寻找的未来,不在家乡,也不一定在布鲁克林,不需要寻寻觅觅,你就是自已的故乡。

正所谓苏老先生所言:此心安处即吾乡。

乡愁太重,可却找不到回去的路


梦里出现过无数次的故乡,为何我们却再也无法回去

想起另外一部电影《杰出公民》,旅欧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丹尼尔·曼托瓦尼,时隔四十年受邀重返故土萨拉斯。

可返乡后,作家却遭到令人无法招架的冲击。为了配合家乡消防队精心准备的表演,被拉在消防车上游行;走在路上会被围观的路人一路跟拍;被安排参加恶俗的电视节目;还有莫名其妙的老乡来认亲,自觉领走作品中的角色:“我父亲就是你小说中的骑自行车那个男孩的原型……”

小镇的粗鄙一览无余地展现在作家面前。

最后,丹尼尔几乎是从家乡仓皇而逃。

丹尼尔在去萨拉斯之前曾说:这一辈子做的最值得的事,就是逃离了故乡萨拉斯。但是,丹尼尔也同样说过,他所有故事的源泉都来源于他个生养他的小镇。他既厌恶它的愚昧,又感激它给予自己的灵感。几十年前,是前者驱使他逃离,而几十年后,是后者使他重返故土。

多少人和丹尼尔一样:梦里无数次出现过的故乡,等到真的回到那熟悉的地方,却立刻起了各种不适反应,恨不得马上离开。

回不去的故乡,大约是所有游子心头最沉重的一把锁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