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裡出現過無數次的故鄉,為何我們卻再也無法回去

2015年有一部奧斯卡金像獎提名影片,叫《布魯克林》。畫面明亮,唯美文藝,主題卻並不輕鬆:關於小鎮年輕人們的出路。

出生在愛爾蘭東南部鄉下小鎮的姑娘艾莉絲,是一個樸素、安靜、謙遜的姑娘,因為沒有什麼特別的技能,只能在一家雜貨店打工。雜貨店老闆娘刻薄勢利,艾莉絲受盡了欺負,工作之餘,就是一成不變的教堂禱告,以及沒有存在感的無聊交際,生活卑微沒有尊嚴。

二十出頭的艾莉絲感到前途一片渺茫。

夢裡出現過無數次的故鄉,為何我們卻再也無法回去


我們為什麼要背井離鄉?

影片中,艾莉絲穿著一件過時的深綠色風衣站在郵輪上,略皺著眉,心思重重地望著面前一汪無際的大海。風浪之上,比洶湧海浪更吞噬她的,是初次離家面對陌生的恐慌:陌生人的善意和敵意,都一樣讓人無所適從。遊子們一定能從中找到自己當年的影子。

當故鄉給不了一個年輕人實現自我的夢想,就會成為他們追尋遠方的起點。


夢裡出現過無數次的故鄉,為何我們卻再也無法回去

臨行前,艾麗絲又想起姐姐的那句話:“在故鄉我可以給你買一輩子的衣服,但是卻無法給你一個想要的未來,這是我送你離開的原因。”

生而為人,來這世間一趟,就像一片飄零的落葉,一粒微小的塵埃。當我們被命運拋入茫茫時空,第一次向我們張開懷抱的,是那個後來被我們稱作“故鄉”的地方。可為何到最後,我們大多數人都選擇了顛沛流離的一生?

為了擺脫紛繁複雜的人際關係,為了改變一眼就能望到頭的命運,還是為了追求未來的無限可能?……或許僅僅是因為:別無選擇。

故鄉狹隘自私的人際有多可怕

影片開頭,艾麗絲每天天不亮就表情呆滯地出門去教堂,無聊的工作讓她整天看起來無精打采,哈欠連天,因此也總被刻薄的老闆娘挖苦責怪。勢利的老闆娘對待顧客和店員的態度卻大相逕庭,極盡曲意逢迎,醜相畢露,這一切都使艾麗絲很難受。


夢裡出現過無數次的故鄉,為何我們卻再也無法回去

那位尖酸,刻薄,勢利、粗蠻的老闆娘凱莉,你是否感覺有點“眼熟”呢?也許在每個人的孩童時期,家隔壁都有一個這樣倚老賣老、自以為是的鄰居,他們總是用刻薄的眼神指責挑剔你的一切,企圖用他們的經驗圈住你的思維。“他們一邊趨炎附勢拜高踩,一邊以為自己一抬眼能看死你一輩子,用他們自身的高度預判你飛翔的能力。”


夢裡出現過無數次的故鄉,為何我們卻再也無法回去

確實,艾麗絲沒有讓老闆娘凱莉瞧得上的資本。她不愛打扮,穿著土氣,連平時穿的衣服都是當會計的姐姐買的,而當地年輕女孩的唯一出路就是打扮漂亮,最後嫁得好。

總之,她沒有光鮮的外表,沒有顯赫的家世,沒有體面的工作,也沒有一個小鎮人應該有的世俗和圓滑。

當老闆娘凱莉聽說艾麗絲要去美國,亦是極盡諷刺挖苦:呵,你也要去遠方?你可憐的姐姐要負擔起養家的責任啦,還有你那可憐的媽媽!……反正等你再回來,我這個小店是不會歡迎你了!

老闆娘凱莉,簡直是故鄉某種鄰里街坊的縮影。

記得曾經看過知乎上的一個高贊答案,叫《你是什麼時候發誓自己再也不要回到家鄉的》,才知道原來在多少遊子的心裡,那個被叫做“故鄉”的地方,竟都是如出一轍:長輩很多,左鄰右舍多,親戚之間虛情假意,說人話不做人事,心胸狹窄,小雞肚腸,不能吃一點吃虧,見不得別人好。總之一句話:在這個“原生故鄉”裡,你活著,就是為了要“活給別人看”。

原來,世上竟然有那麼多“同是故鄉淪落人”。那個叫做“原生故鄉”的地方,最終成為我們想愛卻愛不起來,想回也回不去的兩難。

選擇逃避是因為自己不夠強大

就這樣,艾麗絲拎著一隻小皮箱,打開了通往布魯克林的大門。新鮮的氣息撲面而來,她感覺既奇妙又陌生。可沒過多久,異鄉生活就把她搞得團團轉:

夢裡出現過無數次的故鄉,為何我們卻再也無法回去

房東太太是一個古板嚴格的人,其它幾個女孩性格不同,但都很開朗,艾麗絲靦腆害羞,顯得格格不入。工作方面也不順,因為不懂得銷售技巧,每天硬著頭皮和客人聊,業績總是倒數。

夜晚,讀著家鄉姐姐的來信,回憶著家鄉的一切,這時又開始思念家鄉,躲在房間哭。

聖誕節那天,她答應神父到教堂幫忙,目睹到一群背井離鄉幾十年的孤寡老人。曾經,他們在家鄉沒有生存空間,如今,卻在布魯克林修建了道路,大橋和高樓,用自己的雙手創造了一個美好城市,也成為布魯克林這座城市的一份子。

這次經歷給她帶來了震撼,她認為自己和這些老人一樣沒有退路,她決心融入紐約的生活,朝著自己理想的生活前進。

夢裡出現過無數次的故鄉,為何我們卻再也無法回去

痛定思痛,在神父的幫助下,她報了一個記帳的夜校,開始努力一邊打工,一邊學習新知識。學習讓她的生活變得充實,環境的不適和思鄉之情也漸漸淡了。


夢裡出現過無數次的故鄉,為何我們卻再也無法回去

另一邊,她在上課之餘,開始嘗試改變自己的形象,參加各種社交活動。在一次聚會上,認識了意大利男孩託尼。託尼的家境一般,乾的也是管道修理的髒活,但為人正直善良。每晚,他都會接愛麗絲放學,然後一起坐公交。兩人開始了一段甜蜜的感情。

因為努力,工作面貌也煥然一新,業績不斷上升,令主管刮目相看,順利通過了夜校的考試,拿到了記帳等級的證書。

短短不到一年,艾麗絲擁有了全新的生活,不再是家鄉那個自卑的女孩。

她在給姐姐的信中說,在布魯克林,只要肯努力,肯定會有收穫。

這並不是一個醜小鴨變白天鵝的故事,恰恰相反,這正是很多從農村出來的白富美們的真實寫照。艾麗絲逃到布魯克林,以為是家鄉的狹隘困住了自己的手腳,等在異國他鄉嚐盡挫折之後,才明白:家鄉外面的世界也並不友好到哪裡去,可已然她已沒有退路。

當自己強大了,到哪裡都能過好;當自己強大了,自己在哪,哪裡就是故鄉。艾麗絲要尋找的未來,不在家鄉,也不一定在布魯克林,不需要尋尋覓覓,你就是自已的故鄉。

正所謂蘇老先生所言:此心安處即吾鄉。

鄉愁太重,可卻找不到回去的路


夢裡出現過無數次的故鄉,為何我們卻再也無法回去

想起另外一部電影《傑出公民》,旅歐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丹尼爾·曼託瓦尼,時隔四十年受邀重返故土薩拉斯。

可返鄉後,作家卻遭到令人無法招架的衝擊。為了配合家鄉消防隊精心準備的表演,被拉在消防車上游行;走在路上會被圍觀的路人一路跟拍;被安排參加惡俗的電視節目;還有莫名其妙的老鄉來認親,自覺領走作品中的角色:“我父親就是你小說中的騎自行車那個男孩的原型……”

小鎮的粗鄙一覽無餘地展現在作家面前。

最後,丹尼爾幾乎是從家鄉倉皇而逃。

丹尼爾在去薩拉斯之前曾說:這一輩子做的最值得的事,就是逃離了故鄉薩拉斯。但是,丹尼爾也同樣說過,他所有故事的源泉都來源於他個生養他的小鎮。他既厭惡它的愚昧,又感激它給予自己的靈感。幾十年前,是前者驅使他逃離,而幾十年後,是後者使他重返故土。

多少人和丹尼爾一樣:夢裡無數次出現過的故鄉,等到真的回到那熟悉的地方,卻立刻起了各種不適反應,恨不得馬上離開。

回不去的故鄉,大約是所有遊子心頭最沉重的一把鎖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