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歷史名茶寶洪茶與民國才女張充和

昆明歷史名茶寶洪茶與民國才女張充和

世人只知道合肥四姐妹才華橫溢,尤以四妹為最!四妹張充和文雅嫻靜,工詩詞,擅書法,會丹青,尤長崑曲,通音律,能度曲。卻鮮有人知道,年輕時候的她曾與雲南寶洪茶相遇在雲南呈貢的一座古庵中。

昆明歷史名茶寶洪茶與民國才女張充和

1939年抗戰時期,四妹張充和客居昆明,借住在呈貢的雲龍庵。在這裡遠離戰火的地方,這位“民國最後一位才女”依舊沉浸在有曲、有詩、有茶、有酒的小日子裡。某一日,在品過一盞高香馥郁的寶洪茶之後,張充和展紙研墨,寫下了一首《雲龍佛堂即事》:“酒闌琴罷漫思家,小坐蒲團聽落花。一曲瀟湘雲水過,見龍新水寶紅茶。”

昆明歷史名茶寶洪茶與民國才女張充和

少女時期的張充和

殼牌石油與寶洪茶

再一張黑白照片裡時光倒流,古舊的雲龍庵佛堂,供桌上隱約供有佛像,銅香爐和花瓶也一一擺開。年輕的張充和梳著麻花辮,一襲樸素卻細節精緻的旗袍,腳上是淺色的半高跟鞋,坐在一隻草編蒲團上,偎著一張長桌。再仔細看看,這長桌不過是一塊木板搭在兩隻方形的汽油桶上,油桶上有英文字樣SHE……還有一個很眼熟的扇形標誌,百度了一下,證實這標誌正是殼牌石油SHELL在1930年至1947年期間使用的商標圖案。

長桌上有一隻陶罐,一隻造型古樸雅麗的高足盞,盞裡盛著水果,從果子的大小來推敲,像李子又像梅子。中間的托盤裡有白瓷壺和茶盞。“酒闌琴罷漫思家,小坐蒲團聽落花。一曲瀟湘雲水過,見龍新水寶紅茶。”這裡的“紅”應為“洪”,寶洪茶是雲南本土的高香型中小葉種茶,也是歷史上的名茶。衝瀹寶洪茶,用質地密實的瓷壺正好揚香蘊湯。出身名門的張充和熟捻茶事,當是家傳。

這張照片,後來用作了2010年出版的《曲人鴻爪》的封面。“民國最後一位才女”的曠世風雅人盡皆知,卻少有人知道這是在昆明的呈貢。

昆明歷史名茶寶洪茶與民國才女張充和

根據記載,張充和在呈貢的雲龍庵過得自得其樂,朋友來了,就一起品茶、彈琴、唱曲、寫字、作畫。此時,她正式的工作是和朱自清、沈從文一起為教育部編教材。朱自清負責散文,沈從文負責小說,張充和負責戲曲。都是一干的才子佳人,茶酒詩話即使在戰爭年代也能從荒蕪中生根發芽出來。當時,冰心也寄居此地,與張充和時有互訪,冰心還在雲龍佛堂揮墨寫下一首頗為有趣的:“一杯悶酒尊前過,你低首無言只自推挫。你不甚醉顏酡,你嫌琉璃盞大,你從依我,你酒上心來較可。你現今煩惱猶閒可,你久後思量怎禁奈何。你與我成拋躲,咫尺間天樣闊。”落款:充和女士囑書,冰心謝婉瑩錄於雲龍佛堂,時同客呈貢。

張大千不算是曲人

關於《曲人鴻爪》有不少有趣的段子:有一年,張充和與蘇州女子李雲梅同臺演出《牡丹亭》。李雲梅是某畫家的下堂妾,名聲不好。著名的崑曲訂譜專家王季烈堅決反對張充和與李雲梅同臺演出,竟託人轉告張充和,不要讓李雲梅登臺。沒想到的是平日淡雅的張充和很剛勁地回答:“那麼就請王先生不要來看戲,但李雲梅一定要演。”

1941年,張充和與吳梅先生的高足盧前策劃公演《刺虎》,戲中缺少四個龍套角色。盧前自告奮勇願意飾演其中一個,其他三個龍套則分配給鄭穎孫(時任音樂教育委員會主任)、陳逸民(時任社會教育司司長)、王泊生(時任山東戲劇學院院長)。公演時,鑼鼓音一響,四個龍套上場。臺下觀眾一見這四人原是認識的高官,鼓掌大笑。四個“高級龍套”頓時沒了主意,只得不停向觀眾點頭鞠躬。眾所周知,崑曲史上哪有龍套給觀眾點頭鞠躬的?這一來,掌聲笑聲更是熱烈。當晚演出結束,盧前即興在《曲人鴻爪》的冊子裡寫了一首詩:鮑老參軍發浩歌,綠腰長袖舞婆娑。場頭第一吾儕事,龍套生涯本色多。

1938年張充和在成都的時候,到張大千家參加一個Party。久聞充和美名的張大千請她演了一曲《思凡》。張充和的表演音韻十足,身段婉轉,演完後張大千當場作了兩張小畫;一張畫出張充和演《思凡》時的妙曼姿態;另一張則用水仙花來象徵《思凡》的“水仙”身段。可是,後來在編輯《曲人鴻爪》時,張充和並沒有把它們收錄在內,不管張大千是怎樣一位畫壇大家,她始終覺得張大千不算是曲人。

昆明歷史名茶寶洪茶與民國才女張充和
昆明歷史名茶寶洪茶與民國才女張充和

“我這輩子就是玩!”

張充和曾經自我總結“我這輩子就是玩!”一個玩字舉重若輕,把幾十年的功底和家學薰陶演繹得更加風流隨性。

梁實秋評點“張充和多才多藝”;沈尹默說張充和的書法是“明人學晉人字”;波士頓大學白謙慎教授說:“她的書法,一如其為人與修養,清淡之中,還有一種高雅氣質。而這種氣質在現代社會中越來越少了。”歐陽中石認為:“她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書家,而是一位學者。無論字、畫、詩以及崑曲,都是上乘,很難得。她一貫保持原有的風範,格調極高。像崑曲,她唱的都是真正的、沒有改動過的。書法上的行書、章草非常精到,尤其章草極雅,在那個時代已是佼佼者。”

2004年10月3日張充和在蘇州辦了畫展,開幕式上,老太太語驚四座:“我寫字、畫畫、唱崑曲、做詩、種花養草,都是玩玩,從來不想拿出來給人家展覽啊,給人家看。”

50多年來,在美國耶魯、哈佛等20多所大學教授崑曲和書法,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張充和在2001年6月8日致筆者的信中說:“我的字是‘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在美國還算一個,在中國就算不得了。

昆明歷史名茶寶洪茶與民國才女張充和

1946年,三連襟與三姐妹於上海合影(前:張元和、顧傳玠。後:張允和、周有光、沈從文、張兆和)

昆明歷史名茶寶洪茶與民國才女張充和

張家十姐弟

昆明歷史名茶寶洪茶與民國才女張充和

張充和與夫君傅漢思

名門薰陶出才女

張充和的曾祖張樹聲任晚清大官,父親張冀牖(吉友)是民國時期著名的教育家,上世紀二十年代在蘇州創辦樂益女中,倡導新式教育,飲譽一時。元、允、兆、充姐妹4人,個個蘭心蕙質,分別嫁給了四位名人:崑曲名角顧傳玠、語言學家周有光、文學家沈從文和美籍德裔漢學家傅漢思。

張充和的二祖母是李鴻章的侄女,對她十分疼愛,特別聘請吳昌碩的弟子、考古學家朱謨欽當家庭教師,每日早上八點到晚上五點,教古文,習字。良好的啟蒙教育,為張充和日後的深厚古文學修養奠定了基石。她初中在蘇州的樂益女中,高中先在上海的務本中學,後轉光華試驗中學。後來報考北大聯考時,化名張旋以國文成績第一,算學成績零分,“馬馬虎虎”被北大國文系錄取。

抗戰爆發後,張充和到昆明,與朱自清、沈從文一道編教科書。1940年張充和轉往重慶,供職教育部音樂教育委員會,拜識一大批文化名人,成為書法家沈尹默的弟子。抗戰勝利後,她在北大教授崑曲和書法,結識在西語系執教的美籍學者傅漢思,相愛並結婚,婚後赴美定居,隨夫君在耶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中國書法和崑劇。她先後在美國、加拿大、法國和港臺等23所大學以及各種學術場合講授、示範演出崑曲,包括耶魯、哈佛、普林斯頓和芝加哥大學等世界名校。她精彩的崑劇演出使美國人對崑劇之美感到深深的震撼。

諸多的薰陶,滋養出了張充和多姿多彩的一生,也給予了她不可磨滅的風雅芳華——即使寄居在偏遠的呈貢雲龍庵,也“大有劉禹錫陋室接待鴻儒之樂”。

昆明歷史名茶寶洪茶與民國才女張充和
昆明歷史名茶寶洪茶與民國才女張充和
昆明歷史名茶寶洪茶與民國才女張充和
昆明歷史名茶寶洪茶與民國才女張充和
昆明歷史名茶寶洪茶與民國才女張充和

塵香舊影——“西南聯大時期的人與事”系列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