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影響力堪比宋氏三姐妹的合肥「張氏四蘭」,集才華顏值於一身

民國時代,女權主義興盛,從而湧現出了不少的風雲女性,影響到了時局的變化。這些女性中,有些出自於同一家族甚至是同一家庭,以“姐妹花”的姿態,走上歷史舞臺令得世人矚目,諸如出身實業家庭的嚴氏三姐妹、韓家五姐妹,軍事家庭的蔣家五姐妹,其中最為知名的當屬“宋氏三姐妹”。

民國影響力堪比宋氏三姐妹的合肥“張氏四蘭”,集才華顏值於一身

孫中山革命事業的大金主宋耀如的三個女兒“宋氏三姐妹”,大姐宋靄齡嫁的是國民政府的財政部長孔祥熙,二姐宋慶齡嫁的是“國父”孫中山,三妹宋美齡嫁的是蔣介石,都是近現代中國政壇上舉足輕重的人物。

如果說“宋氏三姐妹”是嫁入了政治圈,那麼民國時期的還有一組姐妹卻是嫁入了文藝圈,她們就是知名的張氏四姐妹。

民國影響力堪比宋氏三姐妹的合肥“張氏四蘭”,集才華顏值於一身

張氏四姐妹,又被叫做張氏四蘭,也有人稱之為合肥四姐妹,她們的曾祖父是淮軍主將、兩廣總督署直隸總督張樹聲,父親是民國教育家、蘇州樂益女子中學校長張冀牖,家庭淵源下,張氏四姐妹自然也就是成就斐然。

張元和(1907-2003)

民國影響力堪比宋氏三姐妹的合肥“張氏四蘭”,集才華顏值於一身

張元和,安徽合肥人,張家四姐妹中的老大,幼年時期接受過中國傳統的啟蒙教育,後又接觸到西方新式教育,可以說是對中西方文化都有著一定的瞭解。張元和除擅長琴棋書畫外,對崑曲尤為獨鍾,父親張武齡還特地為她們姐妹聘請了蘇州昆班的尤彩雲作為她們的崑曲教師。

張元和年僅十歲時就跟隨家人移居到了蘇州,她早年就讀於大夏大學,曾在大學裡組織過崑曲組,因為本人端莊賢淑,極有氣質,被譽為“大夏皇后”。張元和這一生對崑曲念念不忘,也因此結緣,每逢週六或者是週日,她都會和女同學們去看仙霓社的戲,就此對臺上唱戲的顧傳玠痴迷。

民國影響力堪比宋氏三姐妹的合肥“張氏四蘭”,集才華顏值於一身

張元和後來還是和顧傳玠走到了一起,當時這樁婚事在上海曾引起過轟動,被媒體報道為“張元和下嫁顧傳玠”而大肆炒作。顧傳玠後來也放棄了崑曲表演轉而經商,曾任職了上海大東菸草公司副經理。

1949年後,張元和與丈夫顧傳玠去往臺灣,等到顧傳玠去世後,張元和又於1972年移居到了美國。她在國外創辦過曲社,宣傳崑曲,還參與過義演,她也曾多次回到國內,參加各種相關活動。2003年,張元和因病去世。

張允和(1909-2002)

民國影響力堪比宋氏三姐妹的合肥“張氏四蘭”,集才華顏值於一身

張允和,安徽合肥人,張家四姐妹中你的二姐,早年就讀於中國公學、上海光華大學,曾經做過高中歷史老師、人民教育出版社歷史教材編輯,她對崑曲也是極有研究,出任過北京崑曲研習社聯絡小組組長。

民國影響力堪比宋氏三姐妹的合肥“張氏四蘭”,集才華顏值於一身

張允和,詩詞方面很有天賦,名列《中國曆代才女詩歌鑑賞辭典》,他的丈夫是中國語言文字專家、漢語拼音的締造者周有光。張允和先前在父親創辦的樂益女子中學讀書時,和周有光的妹妹是同學,後來經過多次書信往來後,兩人就建立起了感情。

張允和被稱作是“最後的閨秀”,她自己笑稱為“家庭婦女”,1933年與周有光結婚後,她艱辛地操持著家務,以撫養子女為重。抗日戰爭時期,張允和一家曾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1953年他們又受到衝擊,打擊很大。

民國影響力堪比宋氏三姐妹的合肥“張氏四蘭”,集才華顏值於一身

晚年時期,張允和主要專注於寫作,著有《最後的閨秀》、《崑曲日記》等書。2002年,張允和因病去世。

張兆和(1910-2003)

民國影響力堪比宋氏三姐妹的合肥“張氏四蘭”,集才華顏值於一身

張兆和,安徽合肥人,張家四姐妹中的老三,早年曾在中國公學大學部外語系就讀,學習期間成績優異,生性活潑,曾奪得女子全能第一名,她後來嫁給的是自己的老師中國近代知名散文家、歷史文物研究家沈從文。

沈從文是應胡適邀請而成為中國公學的教師,張兆和對她具有無限吸引力,給張兆和寫了多封情書,最終有情人終成眷屬。兩人訂婚後,張兆和進入了青島大學圖書館工作,1933年張兆和與沈從文共同步入了婚姻殿堂,當時兩人結婚非常簡單,都沒有什麼儀式。

民國影響力堪比宋氏三姐妹的合肥“張氏四蘭”,集才華顏值於一身

婚後兩人的感情一直都不錯,張兆和之後曾在北京師範大學附中、師大二附中任過職,還做過《人民文學》編輯。1941年,他開始發表作品,著有短篇小說集《湖畔》、《從文家書》等。後來沈從文曾多次受到衝擊,都是張兆和在身邊盡心盡力地照顧,無怨無悔地跟著丈夫過著艱苦的日子。

1979年後,沈從文的生活得以好轉,張兆和也算是有了好日子。1988年,沈從文去世後,張兆和致力於整理沈從文的文稿,她對崑曲也頗有研究,大力宣傳推廣崑曲。2003年,張兆和因病去世。

張充和(1914-2015)

民國影響力堪比宋氏三姐妹的合肥“張氏四蘭”,集才華顏值於一身

張充和,安徽合肥人,出生於上海,幼年時期過繼給給二房的奶奶當孫女,養祖母特地聘請了名師來教導她,因而她從小接受了良好的傳統文化教育,對於古代典籍有著深入瞭解。養祖母去世後,張充和回到家裡,進入父親創辦的樂益女校就讀。期間,他還與三位姐姐一道創辦了文學社團水社。

張充和和姐姐們在一起時,迷戀上了崑曲,四姐妹成立了幔亭曲社,自娛自樂。1933年,姐姐張兆和與沈從文結婚後,張充和就跟著姐姐姐夫居住在北京。張充和個人才華較為出眾,後來在報考北大時,她雖然數學考了零分,還是被破格錄取。

張充和在北大期間,因為患有肺結核,不得不休學,以致使她最終沒有拿到學位,張充和之後任職了《中央日報》副刊《貢獻》的編輯,開始發表作品,因而引起大眾的關注。抗日戰爭時期,張充和跟隨姐姐張兆和一家漂泊不定,曾在昆明教育部屬下教科書編選委員會、重慶教育部下屬禮樂館工作過。

1947年,張充和在北大教授崑曲時,與時任北大西語系德國籍猶太人教授傅漢思相識,兩人因此結緣,於1948年結為夫妻。1949年後,張充和與丈夫傅漢思移居到美國,兩人後來一起在耶魯大學任教。

民國影響力堪比宋氏三姐妹的合肥“張氏四蘭”,集才華顏值於一身

張充和在美國期間,除了在多所大學任教外,還大力宣傳崑曲和書法,被譽為是“最後的才女”。2015年,張充和因病去世。

《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約撰稿人:菊花茶

菊花茶,本名鄭良,網名菊花茶163,天涯新浪論壇知名歷史作家,資深三國控。曾發表過《華山論劍》、《歷史原來是這樣的》、《三國往事越千年之建安十三年》、《快意恩仇的人生》、《禍起蕭牆》等文集。

短篇不過癮,更多精彩歷史內容盡在夜狼文史工作室最新歷史專欄《一個帝國的生與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