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總是“壞媽媽”不離口,父母別急,這樣迴應或許才是孩子所想

  • 文|全文共2035字,閱讀時間3.6分鐘
寶寶總是“壞媽媽”不離口,父母別急,這樣回應或許才是孩子所想

表姐說女兒甜甜太難管了,起因是到了睡覺時間,催了半天要刷牙洗臉,娃卻無動於衷。好說歹說把她抱到洗漱臺,幫著擠好牙膏,誰知道熊孩子竟然把牙膏塗抹到了媽媽的身上。這下徹底激怒了表姐,她朝孩子的屁股就是幾巴掌。甜甜哇哇大哭,一邊哭一邊喊:“你是壞媽媽,我恨你!壞媽媽!”

在接下來的幾天,無論讓她做什麼,小丫頭都會以“壞媽媽”開頭。聽的次數多了,心煩意亂的表姐終於爆發了:“對,我是壞媽媽!你既然不喜歡我,我也不要你了!”聽到這話的女兒哭著跑回臥室,一整天沒和媽媽說話。

寶寶總是“壞媽媽”不離口,父母別急,這樣回應或許才是孩子所想

表姐說:“我真的太累了,用心去愛她,沒想到卻這麼失敗。你說,以前那個整天粘著我,要親親的小棉襖去哪裡了?”我一邊安慰著無奈的表姐,一邊考慮孩子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行為。

也聽過寶媽們抱怨,自己傾盡全力的照顧孩子,而孩子越大,說的話卻越傷人。時常會把“媽媽壞”、“不喜歡媽媽”等這些帶刺的話掛在嘴邊。於是會思考,自己在育兒的過程中,到底問題出在了哪裡?孩子怎麼就不懂感恩反而記仇了呢?

寶寶總是“壞媽媽”不離口,父母別急,這樣回應或許才是孩子所想

孩子說“壞媽媽”背後的原因

美國心理學家勞倫斯·科恩在解釋這種情況時說道:無力感是一個防衛森嚴的城堡,而主動攻擊對別人進行攻擊是防衛方式之一。

什麼是無力感呢?

《遊戲力》一書中提到,經常受挫的孩子,通常會陷入一種困境,我們稱之為“無力感”。

表姐聽到這個詞時,一臉疑惑:“無力感?受挫?我可沒覺得甜甜無力,你看她跟我作起對來,精力很旺盛啊。”

寶寶總是“壞媽媽”不離口,父母別急,這樣回應或許才是孩子所想

表姐說的很對,孩子在作對的時候,很有力量感。這恰恰是因為具有無力感的孩子為了掩飾內心的孤獨或恐懼,會表現得具有攻擊性,其中就包括語言攻擊。

但其實每一次攻擊,都是孩子心生害怕,在進行逃避罷了。想想我們小時候,是否也有這樣的階段呢?當時是不是也很怕?

寶寶總是“壞媽媽”不離口,父母別急,這樣回應或許才是孩子所想

孩子究竟在害怕什麼?

心理學家埃爾金德說:“孩子們最需要知道的是,他們對父母很重要,永遠都被愛著。”

我們畢竟是大人,在孩子眼裡是具備超強力量的存在。在被父母責備甚至是胖揍之後,他們無力還擊。但又想要發洩心中不滿的情緒,因此會說一些“狠話”。 但寶媽們是否想過,孩子為什麼會心生害怕。

寶寶總是“壞媽媽”不離口,父母別急,這樣回應或許才是孩子所想

首先,孩子害怕被拋棄。勞倫斯·科恩博士曾說過這樣一個故事:他女兒上幼兒園後,某段時間不願意自己穿衣服。科恩博士為此很苦惱,女兒明明能自己穿,但每次她的表現又讓人懷疑她是否真的具有獨立穿衣的能力。

為此,父女倆每天早上都鬧得不愉快。女兒控訴爸爸不關心她,對她的態度變差了。爸爸覺得女兒故意在忙亂的清晨找麻煩,只想偷懶依賴。

經過一段時間觀察,科恩博士發現,女兒對抗的不是穿衣服這件事,而是害怕被拋棄的感覺。只是孩子年紀小,語言能力不強,無法準確將自己感受表達出來,才會用簡單直接的方式來告訴爸爸:我希望你能陪陪我

寶寶總是“壞媽媽”不離口,父母別急,這樣回應或許才是孩子所想

其次,孩子害怕被替代。在電子產品橫行的時代,我們多少次將本該凝視孩子的目光轉移到了電子屏幕上?當孩子看到你聚精會神刷著手機卻對他們視而不見時,他們內心是孤獨和恐慌的。他害怕自己被那個冷冰冰的東西代替,害怕父母愛其他勝過愛自己,害怕得不到父母足夠的關注。

這時孩子的內心獨白是:既然你不愛我,那我就先拒絕你好了。於是他開始反抗你,變得蠻不講理和橫行霸道。

寶寶總是“壞媽媽”不離口,父母別急,這樣回應或許才是孩子所想

最後,孩子渴望關愛。其實家長細細解讀,這些將你拒之千里的話語和行為,都在表達孩子需要更多關懷和幫助,他們渴望被你用心對待。而我們家長,常常就忽視了這些,甚至無視孩子的情感需求,他怎麼會不怕呢?

寶寶總是“壞媽媽”不離口,父母別急,這樣回應或許才是孩子所想

如何正確“解碼”孩子的行為?

《你是我的孩子》中有這麼一句話:父母給孩子的愛,是沒有條件和要求的,僅僅是因為“你是我的孩子”。

當孩子作出反抗、拒絕,甚至是攻擊的行為。我們也能明白這都不是他的本意,而是想要保護自己的盔甲。我們就需要將孩子行為正確“解碼”,給予恰當的回覆。

寶寶總是“壞媽媽”不離口,父母別急,這樣回應或許才是孩子所想

方式一:正確回應孩子的“攻擊”

這世間千萬種喜歡,都帶有一定限制條件。但唯獨父母對孩子的愛,沒有任何附加條件。反過來同樣適用,孩子越想把你推遠,其實越是在試探,你對他的愛,到底有幾分?

所以,當孩子再次說:“壞媽媽”時,我們不妨微笑的看著他,這樣回覆:“哦,是這樣嗎?可是媽媽很愛你哦!”或許,你會看到不一樣的結果。其實,孩子只有確定自己是被愛的,才會用愛來回應你。

寶寶總是“壞媽媽”不離口,父母別急,這樣回應或許才是孩子所想

方式二:翻譯孩子行為背後的情感

比如當你阻止孩子吃太多糖,可能會引爆他的情緒,並朝你大吼大叫。我們試著這樣翻譯孩子的情緒:你為什麼要阻止我吃糖?我好生氣,但我又不知道該以什麼方式表達出來?

你或許可以這樣回應:“是因為我不讓你吃,你感到很難過所以這樣攻擊媽媽嗎?媽媽能明白你很難過,但吼叫是不能解決問題的,要不我們商量一下,看有沒有關於‘吃糖’的其他好方案?”

Tips:當孩子被理解,被正確解碼後,他們往往會平息下來,不再無理取鬧。

枕邊育兒寄語:

面對不合理行為,我們不要覺得受傷,更不要覺得挫敗。

孩子每一種情緒的背後,其實都在向你發送一個渴望被理解的信號。每當孩子說出傷人話語時,要知道,那都不是他真實想法,這些話語背後,都藏著你尚未發現的需求。你家孩子會對你放狠話嗎,你又是如何回應的呢?

【本文圖片均來源網絡,侵立刪】

往期回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