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消費金融能否改寫十萬億行業格局?

對於平安集團來說,成立平安消金的最大意義在於獲得牌照,未來可能會將普惠相關的業務進行整合,並可以為平安系其他子公司撮合和推介用戶

平安消費金融能否改寫十萬億行業格局?

圖/視覺中國

文|《財經》記者 張穎馨 俞燕

含著金鑰匙出生的平安消費金融有限公司(下稱“平安消金”)即將亮相。4月9日,上海銀保監局發佈《關於平安消費金融有限公司開業的批覆》,批准平安消金開業。據《財經》記者瞭解,平安消金將在本月底正式開業。

從2019年11月12日獲批籌建,到2020年4月9日獲批開業,平安消金籌建僅耗時140余天。

上海銀保監局表示,平安消金應於完成企業登記、稅務登記等有關法定手續後1個月內向我局報告,並應自領取營業執照之日起6個月內開業。另據上述批覆內容,平安消金將經營發放個人消費貸款、接受股東境內子公司及境內股東的存款、向境內金融機構借款、經批准發行金融債券等業務。

由於平安消金自籌建之初便與陸金所控股體系緊密相連,因此有消息稱平安消金將主要承接陸金所控股體系內平安普惠、P2P平臺陸金服的相關業務,有行業人士稱平安消金為“‘翻版’平安普惠”。不過,亦有金融業人士告訴《財經》記者,更準確地來說,平安消金的成立,是促其普惠業務轉型,實現普惠業務的合規化和牌照化。

據一位與平安集團有深度接觸的知情人士透露,對於平安來說,成立平安消金的最大意義在於獲得牌照,未來可能以此作為陸金所轉型的一個重要載體。平安集團未來可能會將普惠相關的業務進行整合,比如平安消金、平安普惠、陸金所相關業務等歸屬於普惠事業群。平安消金的重要作用之一,可以為平安系其他子公司撮合和推介用戶。

“翻版”平安普惠?

事實上,關於中國平安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平安集團”)佈局消費金融領域的消息,最早源於2019年7月。彼時,有媒體稱陸金所將退出P2P業務,轉型持牌消金。雖然平安集團與陸金所均未做出正面回應,但市場對此事的關注度持續上升。


直到2019年10月,平安集團在財報中公佈,中國平安擬合資設立全國性科技型消費金融公司,有關事項尚待履行相關監管審批程序。同年11月底,平安消金獲批籌建,落地上海。


根據上海銀保監局最新批覆內容,平安消金註冊資本為50億元人民幣,平安集團為該公司大股東,出資人民幣15億元,佔公司註冊資本的30%。


其他“平安系”股東及出資情況為:融熠有限公司(下稱“融熠公司”)出資14億元,佔股28%;未鯤(上海)科技服務有限公司(下稱“未鯤科技”)出資13.5億元,佔股27%;錦炯(深圳)科技服務有限公司(下稱“錦炯科技”)出資7.5億元,佔股15%。企查查顯示,未鯤科技由陸金所(上海)科技服務有限公司更名而來,其同時是錦炯科技的唯一股東。


與股東等情況一併披露的,還有平安消金的高管團隊:董事長陳東起、董事兼總經理倪榮慶、首席財務官陳立潔、首席產品官李雲初、首席風控官朱智偉等。


《財經》記者注意到,平安消金的核心成員帶有明顯的平安普惠基因。公開信息顯示,陳東起為平安普惠常務副總經理、首席銷售官,畢業於南開大學保險專業,1996年加盟中國平安,曾任中國平安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吉林分公司總經理、河北分公司總經理,此前主要負責管理平安普惠各事業部銷售、新渠道拓展。


倪榮慶則是平安普惠總經理助理、首席產品官。其畢業於武漢大學,1995年加入中國平安,歷任平安人壽上海分公司副總經理、平安養老險上海分公司總經理、平安養老險總公司總經理助理兼東區、西南區總經理、陸金所副總經理等職位。


此外,陳立潔曾任平安普惠企業管理有限公司監事,李雲初曾任平安普惠投資諮詢有限公司電銷模塊總監。


由於平安消金自籌建之初便與陸金所控股體系緊密相連,因此有消息稱平安消金將主要承接陸金所控股體系內平安普惠、P2P平臺陸金服的相關業務,有行業人士稱平安消金為“‘翻版’平安普惠”。不過,亦有金融業人士告訴《財經》記者,更準確地來說,平安消金的成立,是促其普惠業務轉型,實現普惠業務的合規化和牌照化。


“承接平安普惠的業務屬情理之中,但是承接網貸業務,存在不少現實難題,恐怕操作起來不容易。”有網貸行業從業人員告訴《財經》記者。


亦有分析者認為,將陸金服資產端業務剝離至平安消金也未嘗不可。蘇寧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陳嘉寧表示,如果承接,原來由P2P放款的個人消費借款業務,可以轉由消費金融公司來運營和放款。根據陸金服官網,截至2019年6月,網貸業務借貸餘額為984億元。


據一位與平安集團有深度接觸的知情人士透露,對於平安來說,成立平安消金的最大意義在於獲得牌照,未來可能以此作為陸金所轉型的一個重要載體。平安集團未來可能會將普惠相關的業務進行整合,比如平安消金、平安普惠、陸金所相關業務等歸屬於普惠事業群。平安消金的重要作用之一,可以為平安系其他子公司撮合和推介用戶。


“陸金所、平安普惠規模巨大,但是沒有持牌,現在其實是監管對於其持牌經營的明確化。”某持牌消金公司高管告訴《財經》記者,未持牌情況下,容易出現一些合規爭議,比如此前平安普惠就曾因其“小貸+擔保”的展業模式陷入風波。


巨頭帶來的威脅

對於平安消金未來展業,麻袋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蘇筱芮接受《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消金牌照下帶來的一些“緊箍咒”,是平安消金今後運營中需要重點關注的,比如收費方式、年化利率等,需要遵守現有消費金融公司相關規定,從成立伊始就嚴格做好合規工作。

更多的行業人士則關注,平安消金的入局是否會攪動持牌消費金融的既有格局?規模較小的持牌消金機構未來還有多少生存空間?

根據市場諮詢機構科爾尼測算,2019年中國消費金融市場(包括傳統銀行提供的信用卡和無抵押個人貸款,也包括持牌消費金融機構和互聯網金融公司提供的無抵押現金貸和消費貸)規模達11.4萬億元,過去5年的年均增速達33%。

“格局肯定會有所調整,從資本金上就可一窺端倪。”某持牌金融機構高管直言,隨著平安消金這樣的巨頭入局,行業競爭加劇,但也能推動行業進一步發展,促進業務創新。

據《財經》記者統計,在目前已開業的持牌消費金融公司中,註冊資本最大的捷信消費金融為70億元,第二名馬上消費金融為40億元;第三名為招聯消費金融,為38.68億元。上述平安消金註冊資本達到50億元,一舉超過馬上消金和招聯消金,僅次於捷信。

近年來,持牌消金公司增資潮頻起。麻袋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蘇筱芮認為,持牌消費金融機構增資熱持續,一方面是為了符合監管要求,增強機構的抗風險能力;另一方面則是急需擴充註冊資本,以支持市場經營擴大規模。

毋庸置疑,隨著平安消金等公司加入,行業馬太效應加劇,頭部機構對於優質客群的爭搶將更為激烈。不過,有頭部持牌消金公司負責人告訴《財經》記者,“即便競爭加劇,也不會覺得有太大威脅。從資金端看,平安消金短期並不太需要外部的資金,且外部資金肯定高於平安內部,他們應該不會去拿,因此對同業影響並不大;資產端角度,消金市場足夠大,P2P清退後有大量的用戶需要消費金融服務,不可能一家獨大。”

不過,對於規模較小的持牌消金機構來說,恐將面臨不小的壓力。

“對於較小的持牌消金機構來說,生存空間遭到一定擠壓是毋庸置疑的,但在這種擠壓下並不是毫無喘息之地。”蘇筱芮表示,一是由於平安消金抽調了不少內部(如平安普惠)的精幹力量,被市場認為是平安普惠的“翻版”,也就是說,這些較小的持牌消金機構此前已經面臨過這樣的共存狀態;二是部分中小消金機構已經形成自身的差異化定位,例如重點發力某個地區或某個特色消費領域等,跟平安消金這樣的巨頭已形成錯位競爭。

陳嘉寧直言,從消費金融行業整體看,衝擊長期存在,一方面,監管趨嚴,賽道變窄;另一方面,“選手”越來越多,除了平安消金,還有互聯網公司、信託公司、小貸公司等入局,銀行相關業務部門亦在發力。對於較小的機構,最好能夠充分利用好自身的資源和優勢,針對目標客群,差異化設計產品,建立起自己的壁壘,努力成為細分市場的龍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