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盛而质弱:中国传统文化复兴论的软肋

近些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国内思想界、知识界和舆论界迅速掀起了一股复兴国学即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潮。很多学者、公共知识分子、言论界的名人等人物,纷纷登场,或写文章,或发言论,似有中国传统文化将起死回生的架势。

这些人物中,有几个代表,如复旦大学哲学教授王德峰、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陈平、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温铁军等学者,另外还有几位频频亮相于各种新型媒体的公众人物,如金一南、金灿荣、张维为等人。他们的言论在如今自媒体上比比皆是,蔚为大观。


但是,通观这些人的论说,却能发现一个明显的特点,也可说是一种缺陷,叫做“文盛而质弱” !

所谓“文盛”,就是说他们的话语说得很华丽、很生动,很激动人心,令不少人心驰神往,热血沸腾;所谓“质弱”,则是指他们一旦说到实质性的内容,要见真家伙的时候,就显得明显的底气不足,留下很多的空疏和欠缺,往往是一笔带过、轻描淡写,总之是说不出什么真正有实质内涵的解决问题之道。

具体来说,一些治学比较严谨的学者,更注重文化的反思,他们的论述,重点都在于描述现今社会的不如意,从社会整体现象、个人主观意念等方方面面,来阐述当今社会在思想文化上的危机和缺漏,然后就是展望复兴传统文化拯救时局危机的美好前景。另外一些频繁亮相的宣教者,则大谈近年来我国取得的经济成就,预言多久多久的将来,中国会如何如何地繁荣昌盛、傲视全球。

这种话语论说,是非常跳跃的,是断裂的,从现今的危机或者成就直接跳入将来的美景。真有点仙人“点石成金”的味道!

其实,要用传统文化来挽救当今时代的局限,其中有两个非常重要、不可逾越的逻辑环节,即传统文化是什么、传统文化如何补救当今的时代局限。只有在逻辑上真真切切地把这两个问题论证得清楚、充分、明白,他们的救世方案,才能具备初步的理论可行性。

恰恰是在这两个关键的环节上,这些主张复兴传统文化以救时弊的学者和公知们(“公知”本是民族主义者对一些持自由主义立场的学者的一种贬称,但是近几年来,后者的声音和气势已经完全被前者及其追随者所压制,很难出现在公共舆论界。今天能出现在公共舆论界的人物,几乎全部都是民族主义者,他们才是当今的公知),都很少能拿出令人耳目一新、心悦诚服的东西。


首先,他们对传统文化是什么、传统文化的真意何在,往往是轻描淡写、不求甚解的。比如对易学、儒学、朱程理学、阳明心学等传统思想文化的阐释,大多是六经注我、我注六经,人云亦云,了无新意。其次,对传统思想文化如何挽救当今时局,即传统思想文化中有哪些因子和要素与当今社会所需所求能够契合、对接这个重大问题,他们更是缺乏深入细致的思索和论证,只是大而化之地断言传统思想文化能解决当今的时代问题,因此是一种非常主观化的臆想和妄断。


我这样说,并不是空口无凭,我是有依据的,这样的文章、演讲、访谈等,多得不胜枚举,唾手可得。我这里说两个例子。第一个是陈平教授的一段演说视频。这段视频非常短,估计前面陈平教授给一群年轻的大学生描绘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前景。视频从一位女学生提问开始,她提的问题是:请问陈教授,支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基础是什么?陈教授先赞扬了这个问题提得好(说明前面并没有涉及这方面的问题),然后陈教授讲了三条:第一条,老子,说老子的《道德经》如何如何,是除了圣经外,历史上发行量最大的一部书;第二条,孙子,说孙子的军事智谋也就是《孙子兵法》如何如何被外国人重视;第三条才是孔子,也就是用儒家学说来匡扶时弊(大意如此)。整个视频不足五分钟,陈平教授就完成了如何用传统思想文化来支撑民族复兴的大论题的论述。

听到这样的答案,你会觉得可信、可靠吗?先不说老子、孙子、孔子们各自的思想学说本身能否化旧为新,变成今日的文化思想主流意识。单说陈平教授对三位先贤思想学说的评说,是真知灼见的新发现呢?还是拉虎皮作大旗式的广告宣传呢?当然,作为前期研究物理学、后期研究经济学的陈平教授,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研究并非其专长,在演讲中针对听众的提问作出这样概括性的回答,也无可厚非。但是你不能信口开河,而且言之凿凿。老子们的学说,能否成为滋养当今社会现实的思想文化资源,至少是大可存疑的。

这是因为,中华民族自1840年进入近代社会以来,直到20世纪末期,逐渐显露出落后于西方社会的态势。在这一百五六十年的历史时段里,尤其是在1949年前的中国大陆,1949年之后的港台等华夏文化区域,多少的仁人志士、饱学先贤,孜孜不倦、心心念念地上下求索、东西寻觅,要为中华民族找到一些走出泥潭、重新振兴的思想文化依凭。如果老子、孙子、孔子们的学说,真的是救世良方,为什么这些先贤志士却没有发现,并作出如陈平教授类似的论断呢?难道是他们眼界不够、智识不足,没有慧眼识不了“真金”?显然不是。实际情况是,凭借老子、孙子、孔子等先哲们的思想学说,的确救不了近代中国的积贫积弱!

固然,当代中国的现状与近现代中国的处境已不可同日而语,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和进步,中华民族早已今非昔比了。但是,这时候,就能轻而易举、想当然地断定,我国古代诸子们的思想学说能成为匡扶中国现实的治世良方吗?恐怕很难。即使作为一种理论方案的思想文化基础,那也得经过严密的逻辑论证才行,而不是虚妄的宣示!

另一个例子是复旦大学王德峰教授的一个讲座,题目叫“王阳明心学及其现代意义”。王德峰教授是当代中国哲学界非常有名的学者,被誉为“哲学王子”,可见其实力之不凡。“王阳明心学及其现代意义”这个讲座,时间接近五个半小时,是“中智视野文化讲坛”一天的课程。这个讲座我完整地、认真地看了一遍,此后又多次看了其中的节段。从讲课的过程来看,王教授的确是学识渊博、融会贯通,信手拈来,妙趣横生,讲得既生动又深刻。但是,看完之后再仔细回味,仍有“文盛而质弱”的感觉。

王教授的讲座照例从当今社会人的思想和心灵危机讲起,讲到了当今时代人们的心无处安顿,这是为王阳明心学及其现代意义的论说提供必要性论证。然后,概括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特征、内涵及其发展历程。这一部分讲得很精彩,概述了儒、道、佛三家学说的人生观点,即出世与入世、今生与来世的基本看法,认为儒家主张“无所为而为”,道家主张“无为而无不为”,佛家主张“无心而为”。讲座的第三个主要内容,是心学的发展过程,认为心学发端于孟子,之后经过佛学的中国化,发展到禅宗,即心学的第二阶段,之后再到宋明的心学。经过这一番细致的梳理,大概花了四个多小时。最后真正进入正题,讲到王阳明的心学及其现代意义,大约只讲了一个小时,尤其对其现代意义的阐述和论证,几乎是可以忽略不计了。


最后想说的是,只有创造性地对待传统,才有希望和出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