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盛而質弱:中國傳統文化復興論的軟肋

近些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和國際地位的提升,國內思想界、知識界和輿論界迅速掀起了一股復興國學即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潮。很多學者、公共知識分子、言論界的名人等人物,紛紛登場,或寫文章,或發言論,似有中國傳統文化將起死回生的架勢。

這些人物中,有幾個代表,如復旦大學哲學教授王德峰、復旦大學經濟學教授陳平、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溫鐵軍等學者,另外還有幾位頻頻亮相於各種新型媒體的公眾人物,如金一南、金燦榮、張維為等人。他們的言論在如今自媒體上比比皆是,蔚為大觀。


但是,通觀這些人的論說,卻能發現一個明顯的特點,也可說是一種缺陷,叫做“文盛而質弱” !

所謂“文盛”,就是說他們的話語說得很華麗、很生動,很激動人心,令不少人心馳神往,熱血沸騰;所謂“質弱”,則是指他們一旦說到實質性的內容,要見真傢伙的時候,就顯得明顯的底氣不足,留下很多的空疏和欠缺,往往是一筆帶過、輕描淡寫,總之是說不出什麼真正有實質內涵的解決問題之道。

具體來說,一些治學比較嚴謹的學者,更注重文化的反思,他們的論述,重點都在於描述現今社會的不如意,從社會整體現象、個人主觀意念等方方面面,來闡述當今社會在思想文化上的危機和缺漏,然後就是展望復興傳統文化拯救時局危機的美好前景。另外一些頻繁亮相的宣教者,則大談近年來我國取得的經濟成就,預言多久多久的將來,中國會如何如何地繁榮昌盛、傲視全球。

這種話語論說,是非常跳躍的,是斷裂的,從現今的危機或者成就直接跳入將來的美景。真有點仙人“點石成金”的味道!

其實,要用傳統文化來挽救當今時代的侷限,其中有兩個非常重要、不可逾越的邏輯環節,即傳統文化是什麼、傳統文化如何補救當今的時代侷限。只有在邏輯上真真切切地把這兩個問題論證得清楚、充分、明白,他們的救世方案,才能具備初步的理論可行性。

恰恰是在這兩個關鍵的環節上,這些主張復興傳統文化以救時弊的學者和公知們(“公知”本是民族主義者對一些持自由主義立場的學者的一種貶稱,但是近幾年來,後者的聲音和氣勢已經完全被前者及其追隨者所壓制,很難出現在公共輿論界。今天能出現在公共輿論界的人物,幾乎全部都是民族主義者,他們才是當今的公知),都很少能拿出令人耳目一新、心悅誠服的東西。


首先,他們對傳統文化是什麼、傳統文化的真意何在,往往是輕描淡寫、不求甚解的。比如對易學、儒學、朱程理學、陽明心學等傳統思想文化的闡釋,大多是六經注我、我注六經,人云亦云,了無新意。其次,對傳統思想文化如何挽救當今時局,即傳統思想文化中有哪些因子和要素與當今社會所需所求能夠契合、對接這個重大問題,他們更是缺乏深入細緻的思索和論證,只是大而化之地斷言傳統思想文化能解決當今的時代問題,因此是一種非常主觀化的臆想和妄斷。


我這樣說,並不是空口無憑,我是有依據的,這樣的文章、演講、訪談等,多得不勝枚舉,唾手可得。我這裡說兩個例子。第一個是陳平教授的一段演說視頻。這段視頻非常短,估計前面陳平教授給一群年輕的大學生描繪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輝煌前景。視頻從一位女學生提問開始,她提的問題是:請問陳教授,支持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文化基礎是什麼?陳教授先讚揚了這個問題提得好(說明前面並沒有涉及這方面的問題),然後陳教授講了三條:第一條,老子,說老子的《道德經》如何如何,是除了聖經外,歷史上發行量最大的一部書;第二條,孫子,說孫子的軍事智謀也就是《孫子兵法》如何如何被外國人重視;第三條才是孔子,也就是用儒家學說來匡扶時弊(大意如此)。整個視頻不足五分鐘,陳平教授就完成了如何用傳統思想文化來支撐民族復興的大論題的論述。

聽到這樣的答案,你會覺得可信、可靠嗎?先不說老子、孫子、孔子們各自的思想學說本身能否化舊為新,變成今日的文化思想主流意識。單說陳平教授對三位先賢思想學說的評說,是真知灼見的新發現呢?還是拉虎皮作大旗式的廣告宣傳呢?當然,作為前期研究物理學、後期研究經濟學的陳平教授,對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研究並非其專長,在演講中針對聽眾的提問作出這樣概括性的回答,也無可厚非。但是你不能信口開河,而且言之鑿鑿。老子們的學說,能否成為滋養當今社會現實的思想文化資源,至少是大可存疑的。

這是因為,中華民族自1840年進入近代社會以來,直到20世紀末期,逐漸顯露出落後於西方社會的態勢。在這一百五六十年的歷史時段裡,尤其是在1949年前的中國大陸,1949年之後的港臺等華夏文化區域,多少的仁人志士、飽學先賢,孜孜不倦、心心念念地上下求索、東西尋覓,要為中華民族找到一些走出泥潭、重新振興的思想文化依憑。如果老子、孫子、孔子們的學說,真的是救世良方,為什麼這些先賢志士卻沒有發現,並作出如陳平教授類似的論斷呢?難道是他們眼界不夠、智識不足,沒有慧眼識不了“真金”?顯然不是。實際情況是,憑藉老子、孫子、孔子等先哲們的思想學說,的確救不了近代中國的積貧積弱!

固然,當代中國的現狀與近現代中國的處境已不可同日而語,經過近幾十年的發展和進步,中華民族早已今非昔比了。但是,這時候,就能輕而易舉、想當然地斷定,我國古代諸子們的思想學說能成為匡扶中國現實的治世良方嗎?恐怕很難。即使作為一種理論方案的思想文化基礎,那也得經過嚴密的邏輯論證才行,而不是虛妄的宣示!

另一個例子是復旦大學王德峰教授的一個講座,題目叫“王陽明心學及其現代意義”。王德峰教授是當代中國哲學界非常有名的學者,被譽為“哲學王子”,可見其實力之不凡。“王陽明心學及其現代意義”這個講座,時間接近五個半小時,是“中智視野文化講壇”一天的課程。這個講座我完整地、認真地看了一遍,此後又多次看了其中的節段。從講課的過程來看,王教授的確是學識淵博、融會貫通,信手拈來,妙趣橫生,講得既生動又深刻。但是,看完之後再仔細回味,仍有“文盛而質弱”的感覺。

王教授的講座照例從當今社會人的思想和心靈危機講起,講到了當今時代人們的心無處安頓,這是為王陽明心學及其現代意義的論說提供必要性論證。然後,概括了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的特徵、內涵及其發展歷程。這一部分講得很精彩,概述了儒、道、佛三家學說的人生觀點,即出世與入世、今生與來世的基本看法,認為儒家主張“無所為而為”,道家主張“無為而無不為”,佛家主張“無心而為”。講座的第三個主要內容,是心學的發展過程,認為心學發端於孟子,之後經過佛學的中國化,發展到禪宗,即心學的第二階段,之後再到宋明的心學。經過這一番細緻的梳理,大概花了四個多小時。最後真正進入正題,講到王陽明的心學及其現代意義,大約只講了一個小時,尤其對其現代意義的闡述和論證,幾乎是可以忽略不計了。


最後想說的是,只有創造性地對待傳統,才有希望和出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