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元杂剧的思想内涵,来了解元朝文化繁荣背后的要义

从元杂剧的思想内涵,来了解元朝文化繁荣背后的要义

元朝建立既是政治斗争的产物,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经阶段。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大蒙古国后,虽然在对外扩张方面,用蒙古铁骑证明了自己的“武功”。但对内在治理国家层面却出现了很多问题。

尤其是在大蒙古国蒙哥汗去世之后,国家内部矛盾尤其是统治阶级的矛盾越演愈烈。并最终爆发了阿里不哥与忽必烈你死我活的“汗位之争”。

公元1260年忽必烈击败阿里不哥及其支持力量,在“一将功成万古枯”的大背景下即汗位建元“中统”。

从元杂剧的思想内涵,来了解元朝文化繁荣背后的要义

这段历史为元朝诞生埋下了十分重要的伏笔。公元1271年忽必烈依据“大哉乾元”,改“中统”为“大元”。至此元朝在中国历史上画下了浓重的一笔。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大一统王朝,元朝建立之后大力改革政治、军事和经济。

在这种上通下达的政治氛围中,元朝的文化、艺术发展,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尤其是以“元曲”为代表的艺术形式,受到了统治阶层以及黎民百姓的大力追捧。笔者认为元朝其实可以被称为继宋朝之后,中国文化艺术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高峰期。

从元杂剧的思想内涵,来了解元朝文化繁荣背后的要义

“元杂剧”产生与元朝艺术繁荣

元杂剧又称北杂剧,是一种与“南戏”相互辉映的艺术形式。它作为“元曲”中的一个分支,一经出现就表现出了极高的艺术价值。

元杂剧作为元朝民间文化艺术最高成就,不仅可以体现出元朝时期的文化艺术特色,同时它所呈现出的艺术表现,也与当时元朝劳苦大众紧密相连。

从元杂剧的思想内涵,来了解元朝文化繁荣背后的要义

1.文化断层与艺术发展

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以“游牧”为生的蒙古人,始终都没有忘记他们的“游牧”本性。

由于当时的蒙古人并未形成,比较统一的文化和艺术体系,或者说大多数蒙古人都没有接受,以汉族“儒学”思想为基础的人类文明。

所以无论是大蒙古国还是元朝,虽然在政治上形成了统一的国家,但是其经济、文化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在这种前提下就出现了,不重视文化、轻视文人的思想。这其实就是元朝时期,没有出类拔萃的诗、词、文章以及大文豪的主要原因。

从元杂剧的思想内涵,来了解元朝文化繁荣背后的要义

正是在这种历史大背景下,以民间艺术形式为表现的,“元曲”和“元杂剧”应运而生。这种形式的戏曲是以自下而上的方式,通过民间艺人、老百姓口口相传,逐渐得到发展和演变,并最终成为了元朝时期文化艺术方面的最高成就。

2.宋元杂剧合体

元杂剧并不是元朝的原生戏曲形式,它于宋朝时出现并得到一定发展。南宋时期的“杂剧”,主要的表演形式就是“滑稽搞笑”,并且这种类型的“杂剧”,也多出现于“勾栏瓦肆”,被老百姓当做遣和娱乐的方式。

从元杂剧的思想内涵,来了解元朝文化繁荣背后的要义

杂剧经过不断发展在元代时并成了一种“戏曲”形式。从“滑稽搞笑”再到“戏曲”的蜕变,可以说这是杂剧历史上的一次华丽转身。

元杂剧诞生之后主要活跃于大都一带,在元大德年间逐步进入繁盛时期。

其实,元杂剧出现除了与宋杂剧有关系之外,还与当时元大都的繁华景象有关系。笔者认为城市经济发展,对元杂剧的出现起到了一定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生活在大都以及周边地区的老百姓,在茶余饭后去观赏“元杂剧”,在当时也成为了一种流行趋势。

从元杂剧的思想内涵,来了解元朝文化繁荣背后的要义

3.元杂剧的艺术表现

盛行于元朝时期的元杂剧,在宋杂剧的基础上通过不断演化,最终形成了具有元朝特色的“戏曲”形式。这既是文化艺术传承的魅力,同时也是元朝统治时期,民间艺术蓬勃发展的具体表现。

元杂剧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用北曲演唱传统戏曲。虽然在元朝的时候就,“戏曲”也并未受到统治阶级得重视,但由于当时社会正处于“文化饥渴”状态,所以人们为了排解内心的苦闷,以及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才会对元杂剧表现出了如饥似渴的需求。

从元杂剧的思想内涵,来了解元朝文化繁荣背后的要义

元杂剧的发展是元朝文化艺术繁荣的基础

笔者认为元杂剧出现,既与当时的政治特色、统治思想有关系,同时也与人们的娱乐思想有关联。元杂剧是一种集文学创作、音乐配合,及角色设定、故事渲染为一体的戏曲形式。

所以不仅符合当时的审美要求,也与老百姓的思想意识一拍即合。

元杂剧在结构上最显著的特色,就是“四折一楔子”和“一人主唱”。角色设定方面主要包括“旦、末、净、杂”四大类。

配乐主要用琵琶等弦乐,风格上主要以豪放为主。当然不同题材和主题思想的元杂剧,配乐风格、舞台布置以及人物化妆方面也都不一样。

从元杂剧的思想内涵,来了解元朝文化繁荣背后的要义

从这个角度我们不难看出,要想完成一出元杂剧,就需要多个单位、工种、人物一齐配合。按照现代的戏曲形式来看,元杂剧已经具备了相当完善的“戏曲结构”,这也为其在元大德年间达到艺术巅峰做好了铺垫。

笔者认为元杂剧的“戏魂”,其实就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之后的产物。

在当时社会元杂剧之所以会备受民间推崇,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元杂剧的主要内容,多以“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为主。

从元杂剧的思想内涵,来了解元朝文化繁荣背后的要义

关汉卿《窦娥冤》、郑光祖《倩女离魂》,都是当时比较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上乘之作。这两部作品都写出了,古代普通民众的悲哀,同时,也是对当时社会黑暗统治的控诉。只有这样的作品才能走人民心,并且成为一种民间艺术被不断传承。

元杂剧之所以在元朝达到艺术巅峰,其实也与戏曲作家地积极创作分不开。

据《析津志》记载:“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

这既是对元杂剧作者的褒奖和肯定,同时也从另一个侧面,证实了元杂剧在元朝的地位。

从元杂剧的思想内涵,来了解元朝文化繁荣背后的要义

元杂剧思想内涵与元朝文化艺术繁荣

公元13世纪后半期-14世纪中后期,被很多史学家喻为“汉族历史上最黑暗的时代”。因为这个时间段正是元朝统治中国时期。由于当时的元朝实行“四等人”制度,所以对已经归顺的南宋汉人,及其文化都进行了大肆迫害。

笔者认为,政治迫害会对政治、军事、经济造成严重打击,同时也会对文化以及艺术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元杂剧在元朝之所以会兴盛起来,其实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元杂剧所反映出来的思想内涵,与当时社会的黑暗现实不谋而合。

从元杂剧的思想内涵,来了解元朝文化繁荣背后的要义

元杂剧之所以会在这个时期进入鼎盛时代,除了与元朝不重视文化与科举有关系之外,其实还与当时提倡歌舞戏曲的风气有关系。元朝虽然建立了大一统国家,但是其政治和经济发展并不被后世看好。

元朝在文化和艺术方面所做的贡献,主要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比较大。在主流文化和文学方面,也并未出现过类似唐、宋时期的高光时刻。在文化艺术层面唯独可以让人称赞的地方,恐怕也就只有元杂剧这一项艺术成就。

从元杂剧的思想内涵,来了解元朝文化繁荣背后的要义

笔者认为虽然“元曲”和“元杂剧”,是宋朝时期杂剧艺术的升华,但是这也不能抹去,元朝时期对已经形成体系的汉文化的大肆破坏。

虽然元朝时期实行了“兼容并收”的文化统治,但以“蒙古至上主义”为核心统治思想,对文化和艺术发展来说就是一场灾难。

元朝时由于大力推崇藏传佛教,儒学以及儒家思想传承人,在这个时期不仅受到了冷落,而且在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时,最先被迫害的也是儒学和儒家学者。宋朝时期建立起来的传统社会秩序荡然无存。

但以中下层庶民为主要载体的文化得到迅速发展。以“戏剧”和“艺能”,为基础的文化艺术稳步发展。这其实也是元朝时期,元杂剧能够长盛不衰的根本原因。笔者认为元杂剧的形成和发展,其实也是中国历史上文化艺术发展的必然结果。

从元杂剧的思想内涵,来了解元朝文化繁荣背后的要义

元杂剧作为一个时代的产物,不仅符合统治者的统治需要,同时也符合普通百姓的娱乐需求。虽然元杂剧在元朝的时候达到巅峰状态,但随着元朝退出历史舞台,它的影响力和表现形式也在不断淡化。

虽然后人在提到元曲时都会先想到元杂剧,但这也只能说明元杂剧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

元杂剧在最繁荣之时,曾涌现出很多杰出的剧作家和作品。在元朝的的各类文学作品中,只有元杂剧的群众基础最广泛。

因为元杂剧的出现与发展,本身就由“接地气”的艺术特色。虽然元杂剧在文化、艺术曾面,也拥有比较高的地位。但这种可以代表元朝文化艺术繁荣的艺术形式,最终代表的阶层还是老百姓。

结 语

元朝从1271年建立到1368年覆灭,在历史长河中仅留存了短短98年的历史、但这个“短命”王朝统治时期,所创造的以“元曲”和“元杂剧”为代表的,元朝艺术文化及其精神,从元朝建立之初一直流传至清末。

笔者认为元杂剧的诞生与发展,直至最后达到高峰状态,既与时代背景和统治思想有关系有关系,同时也与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有关联。

社会秩序和文化体系受到严重破坏之后,人们的思想需要找到一个可以释放的突破口,这些其实都是元杂剧产生的基础。也是元朝文化艺术方面繁荣的关键要因。

元杂剧中所表现出的思想内涵,以及精湛的艺术精神,虽然与唐宋时期的诗歌文化无法相提并论,但却可以体现出元朝社会思想,以及元朝治下老百姓的思想意识,这也不得不说是一种带有思想的文化艺术形式。

笔者认为元杂剧具有“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朴素主义精神,因为元杂剧中的故事情节,基本上都是以当时元朝社会现实,以及真实百姓生活为依托。它所反映出的所谓的“故事”,其实都真真正正存在于元朝现实生活中。

元朝时期的“文化断层”虽然是文化领域的一场悲剧。但是在“文化断层”的大环境下,却为元杂剧的艺术高峰提供了必然条件。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元杂剧以艺术的的高度去反应黎民百姓的故事,单从这个层面来看就非常值得后人传承。

【参考文献】

周静《元代北曲杂剧与儒学传播研究》

康相坤 《从元代文人地位高低之争看杂剧作家的务实精神》

刘苏敏《从元杂剧中的文人形象看元朝的文人心态》

陈小珏《从元代的杂剧和南戏看末的脚色流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