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27字的词作,背后却是堪比《梁祝》的悲剧,字字催人泪下

短短27字的词作,背后却是堪比《梁祝》的悲剧,字字催人泪下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同时也让百姓流离失所,亲人失散,酿成了无数的人间悲剧。当时有个新科进士韩翃,就经历了与爱人的分别。他的经历,只是那场浩劫的缩影,只不过他的幸运在于最终凭借才华赢回美人。

韩翃是昌黎人,他入长安的目的就是为了登科及第。当时的学子,不仅要在考场上大展身手,更要善于交际应酬,得到名流权贵的赏识,才能为自己造势。这种方式,不但不算作弊,反而是非常流行的习俗。韩翃也是如此,他认识了一个叫做李生的富家公子。

短短27字的词作,背后却是堪比《梁祝》的悲剧,字字催人泪下

李生不但倾慕韩翃的人品,而且还看到韩翃与自己的一位歌姬柳氏眉来眼去,便成人之美,让柳氏跟随韩翃,甚至出资三十万钱让二人成婚。史书记载柳氏“艳绝一时,喜谈谑,善讴咏”,那一定是位让人怦然心动的姑娘。

得到柳氏后,韩翃也没有沉浸在温柔乡,反而一举及第,情场考场两得意。按照当时的规矩,韩翃考中进士后,就应该回乡省亲,告诉父母这个光宗耀祖的好消息。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商量的,韩翃让柳氏留在京城长安,自己独自回乡。

就在这时,安史之乱爆发,叛军长驱直入,唐玄宗弃城而逃,将帝都都留给了安禄山。这样一来,两情相悦的痴男怨女,从此分居两地。韩翃投笔从戎,加入了淄州节度使侯希逸的幕府。柳氏长得漂亮,在乱世可不是好事情,她剪去自己的秀发,躲入法灵寺为尼。

短短27字的词作,背后却是堪比《梁祝》的悲剧,字字催人泪下

安史之乱的形势跌宕起伏,最终还是唐肃宗收复了两京。此时,韩翃依然在侯希逸军中,有军务在身,并不能插上翅膀回到长安。但他派出秘使,带上一囊碎金,到处寻访柳氏。韩翃乃一介书生,这点碎金已是多年的积蓄,但最能代表心意的,还是这首《章台柳·寄柳氏》:

章台柳,章台柳,颜色青青今在否?

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

这首诗到底是诗还是词,其实一直就有争议。哪怕是《全唐诗》,也存在矛盾:卷二四五收录它时,将其定为诗;卷八九〇收录它时,又将其定为词。鉴于它的前三个字已经成为了词牌名,小珏认为将它定为词作。

短短27字的词作,背后却是堪比《梁祝》的悲剧,字字催人泪下

毫无疑问,这里的“柳”字就是一语双关,既是指柳树,指的又是柳氏。章台本来是汉长安中街名,后指繁华盛景之地。韩翃开篇反复咏叹章台柳,其实就是对于柳氏的关切和爱恋,对自己的妻子念念不忘。

“颜色青青今在否?”表面上是在问那婀娜多姿的柳枝现在还如同往昔吗?实际上还是对柳氏的关心,是不是还在等待他的归来。

最后两句是韩翃的感叹,意思并不难理解,依旧是借物咏人。诗人认为,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男子尚且苟且偷生,一个弱女子要想活下去,恐怕已经委身他人了。这并不是韩翃对柳氏没有信心,而是反映了当时残酷的现实状况。

短短27字的词作,背后却是堪比《梁祝》的悲剧,字字催人泪下

这首词和那一囊碎金还是传到的柳氏的手中,面对情郎的忧虑,柳氏泣不成声,她也回应了一首词:

杨柳枝,芳菲节。所恨年年赠离别。

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

这首词的意思并不难理解,柳氏还是以此表明心迹,表达了从一而终的决心。很多人误以为它就是词牌“杨柳枝”的来由,其实,它还是一首《章台柳》,跟词牌“杨柳枝”并没有什么关系。

短短27字的词作,背后却是堪比《梁祝》的悲剧,字字催人泪下

经过这两首词的传递,两位有情人终于得知了对方的近况。本来,随着侯希逸入朝,韩翃也应该和柳氏相会,重续情缘。然而,就在这段时间内,事情又发生了变化。

原来,唐朝在平定安史之乱时,向回鹘请了救兵。郭子仪能够收复二京,与回鹘兵马相助是分不开的。回鹘将领也非常傲气,他们认为自己对大唐有再造之恩,到处抢劫财物,强掳妇女。其中有一名藩将沙吒利就抢到了柳氏,并且非常宠爱。这时候,柳氏才真正是“攀折他人手”了。

短短27字的词作,背后却是堪比《梁祝》的悲剧,字字催人泪下

等到回京之后,韩翃自然悲痛欲绝。他一个普通幕僚,又怎么能与沙吒利相争?他只能终日流泪,吟诵自己的《章台柳·寄柳氏》。后来这首词和背后的故事传遍京城,让唐肃宗也唏嘘不已。虽然皇帝也不愿意得罪回鹘,但还是花费重金从沙吒利手中赎回了柳氏。

终究,这对夫妻还是团圆了。韩翃无疑是幸运之人,他经历了夺妻之恨,经历了堪比《梁祝》的故事,但最终却抱得美人归。其实,他真是幸运无比,在他的晚年,还曾出现了一件幸事。还是因为一首词,让他从默默无闻的下僚,变成了皇帝身边的大红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