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的憂國憂民思想

“以天下為己任”的優良傳統

在我國古代文化傳統中,有著一種強烈的憂患意識和“以天下為己任”的愛國思想。孟子的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肌膚,空乏其身.....”,屈原的“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這裡的所謂“降大任”、“哀民生”,都體現了我國古代傑出思想家和文學家的對國家對民族的高度責任感。到後代,幾乎代代有這種思想意識的反映。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的憂國憂民思想

屈原

在戰亂頻繁、人民深受苦難的東漢末年,建安詩人寫出了許多憂國憂民的表現了浩然正氣的詩篇。詩人曹操在哀嘆生靈塗炭,“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同時,表現出一種要拯黎民於水火的壯志,寫出了“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土暮年,壯心未已”的豪言壯語。

唐朝傑出浪漫主義詩人李白,對祖國大好河山有許多美妙的描寫。同時,他也寫出若干對時世多艱、不能濟世平天下的感慨。在《行路難》的一首詩裡,寫道:“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意思是,立下宏願乘長風破千里浪,普濟蒼生。但在封建專制制度的統治下,實現這一理想是很困難的。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的憂國憂民思想

李白

李白稍後,還有杜甫,一副憂國憂民的赤熱心腸,躍然紙上,在許多詩裡,他都有熱切的訴說。而最為集中體現的,莫過於他的詩

《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杜甫

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

取笑同學翁,浩歌彌激烈。

非無江海志,瀟灑送日月,

生逄堯舜君,不忍便永訣。

當今廊廟具,構廈豈雲缺?

勢藿傾太陽,物性因難奪。

這段的意思是:一年到頭地憂國憂民,常嘆息憂心如焚。同學都譏笑我,為何如此浩歌激昂?並非沒有歸隱之心,過那風花雪月的消閒生活,無奈生逢盛世,不忍棄國家於不顧。當今堂堂宰相大官國之棟樑,並非太少,而小小的我,一介書生,卻偏偏如同葵花向陽一樣,憂國之情矢志不移!即使在十分貧困潦倒的情況下,杜甫也不忘天下貧苦讀書人處境之艱難,發出了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何時眼前突兒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的憂國憂民思想

杜甫

這是多麼寬闊的胸懷!多麼可貴的“以天下為已任”的思想!這是我國古代文化中的優秀傳統精神。

這種思想,到宋朝,集中地反映到了范仲淹的身上。

“能及大小生民"的志向

范仲淹生活於積貧積弱的北宋王朝。面對政治腐敗、危機四伏的現實,他自少年時代起就立下救國救民的志向,做一個“能及大小生民"的良醫和好宰相。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的憂國憂民思想

范仲淹

27歲時,考中進士,被任命為廣德軍(今安徽廣德)司理參軍,開始了他為實現理想而奮鬥的生涯。他掌管獄訟,能秉公執法,為此常與太守爭論,太守以勢壓人,

“數以盛怒臨公,而公未嘗少撓”。回到家中,把爭論的情況記在屏風上,他卸任時,屏風“至字無所容”。後來他任泰州興化縣令,興化本是土地肥沃的地方,但是捍海堤常年失修,潮水不斷湧入,耕地被鹽鹼化,百姓失去生計,四處逃荒。看到成千上萬的人背井離鄉,范仲淹心如火焚,主張立即修復捍海堰。這一主張遭到許多人的反對,在他四處奔走呼號之下,捍海堰終於開工了。但天有不測風雲,開工不久偏偏“遇大風至,即夕潮上,兵民驚逸”,工程遇到困難。此時,范仲淹等人在現場指揮,安定人心繼續修堰。由於築堰工程受挫,反對修堰的呼聲又起。經過范仲淹的力爭,全長90公里的捍海堰。終於完工了,逃亡的人口陸續回到家鄉,生產得到了恢復。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的憂國憂民思想

范仲淹

在營私舞弊成風的官場中,范仲淹始終一塵不染。在廣德、興化等地作小官時,他清廉公正。身居高官以後,仍然自奉節儉,“非賓客不重肉,妻子衣食僅能自充”。當他聽說兒子純仁結婚時要用羅做帷幔,便批評兒子,告誡家人不得改變勤儉的家風。他經常囑咐其家屬,做官的要忠於職守、廉潔奉公,居鄉的不得煩擾州縣。為此他還設置義莊,賙濟困難的族人。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的憂國憂民思想

范仲淹

范仲淹以天下為己任,多次上書要求革除弊政。為此遭到貶抑和誹謗,但他矢志不渝。天聖五年(1027年),他又寫了長達萬言的上書,指出為了天下長治久安,必須做到固邦本、厚民力,為此就要選擇為民興利除弊的州縣長官。還要興辦學校,大力培養人才。這次上書是他後來進行改革的藍本。

先天下之憂而憂

慶曆三年(1043年),范仲淹被任命為參知政事(副宰相)。一天,宋仁宗在天章閣召見宰輔討論興革大事。范仲淹先後奏上《答手詔條陳十事》和《進行所陳十事》。他主張必須改革,認為“變則道,通則治”,並提出十點主張。這十事是明黜陟、抑僥倖、精貢舉、擇長官、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減勞役、覃恩信和重命令。其核心是整頓吏治。整頓吏治要從選擇州縣長官開始,要選賢與能。賢者在位,能者在政,就可以救國救民。因而對現有官吏要嚴格考績,淘汰“非才、貪濁、老儒者”,提拔一批有作為的人。范仲淹的主張被仁宗採納,並於慶曆三年至四年間先後下詔頒行,這就是有名的“慶曆新政”。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的憂國憂民思想

范仲淹主張必須改革

新政頒行後,范仲淹日夜謀慮,盼望政治清明,天下太平。但是,那些被罷免的官吏,因蔭子範圍縮小失去蔭官機會的人,靠請託拉關係的僥倖者等,他們心存怨恨,詆譭新政。新政在許多公卿的反對下夭折了。范仲淹再次橫遭誹謗與排擠,在朝廷已無法施展其抱負,於是要求免除參知政事的職務,去邊疆“分國憂於千里之外”。在以後謫居地方的日子裡,仍然念念不忘興利除弊,不斷上書闡述古今治亂之道。他這種“不以譭譽累其身,不以寵辱更其守”的精神令人敬佩。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的憂國憂民思想

范仲淹

滕宗京是範仲施的贄友,在其被謫於嶽州時,修復了岳陽樓。應滕宗京之邀,范仲淹寫下的名篇《岳陽樓記》。他先寫洞庭“滿目蕭然”的景色,使“遷客騷人”,“感極而悲”。又寫“春和景明” 的洞庭美景,使人“寵辱皆忘”,表達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憂國憂民的高尚情操與抱負。最後兩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范仲淹留給後世的千古名言,也是他一生的追求和崇高人格的體現。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的憂國憂民思想

范仲淹

他的憂國憂民還表現在愛惜人才上。他認為“得人則治,失人則亂”,缺乏人才是國家最大的憂患。因而把興學育人擺在一個重要地位。他走到哪裡,就在哪裡興辦學校。他在蘇州時,曾在臥龍街南頭購置一片土地,準備建宅居住。

陰陽先生說:在這裡建宅

“必踵生公卿"!他聽罷表示:“我一家在此獨享富貴,哪比得上有志之士在此讀書受教育”,遂在這塊土地上改建學校,並請著名學者胡瑗在此執教,不久蘇州府學名冠東南,成為著名的學府。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的憂國憂民思想

范仲淹

他一生以薦賢育人為樂事,在他生命垂危之時,仍然念念不忘“尊崇賢良,裁抑僥倖”。在臨終的《遺表》中關心的是國家的長治久安,絲毫沒有提及個人和家庭的要求。他的好友韓琦稱讚他是“前不愧於古人,後可師於來哲”的人,是位可敬可佩的人。

小結

其實,我們不難發現,在封建社會,在對現實提出改革的設想,在對未來進行新的設計,或寄予美好的期望時,進步思想家總是肩負著歷史的使命。他們往往從“公”字觀念出發,以“天下”的整體來體現自己的憂患意識,憂樂以天下為根本,興亡以天下為責。當然,他們所說的天下,還不是人民大眾的天下,這是他們的侷限性。我們應當繼承這一份優秀的歷史遺產,把這種“以天下為己任”的思想在新的時期發揚光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