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暖相思情:“別處”照亮“故鄉”,故鄉是每個人內心最深的眷戀

如果內心深處有個地方曾讓你魂牽夢繞,留戀它的一草一花,思念它如大山質樸的鄉情,懷念它掩蓋在厚厚塵土下的鄉村生活,或許那個地方只有故鄉吧。

故鄉不僅僅是地理概念,它是每個人內心最深的眷戀。是每一次眼光回望時尋找的落腳之地。有它,便覺心安。

最暖相思情:“別處”照亮“故鄉”,故鄉是每個人內心最深的眷戀

最近讀到一本散文集《人生處處,總有相思凋碧樹》,作者別山舉水。別山舉水本名黃亞洲,因熱愛文字,願徜徉在長長的文字夢裡,只因老家在大別山與舉水河間,感恩故鄉的養育之恩,故取名別山舉水。他是簡書散文專題內第一位簽約的作者,曾出版電子書《生命中不得不談的情》。

從作者的文字中得知,他出生在貧苦的農民家庭,掙扎在社會底層為生活奔波。曾頂著炎炎烈日,含飯奔跑,只為解決一個個空調障礙;曾在磚廠冒著嚴寒,與泥土結伴,與煤礦親密,忍著苦受著累。然而他卻在磨難中堅強地傲立著,因從小偷看小人書的經歷,只有紙上跳動的文字能為他傾訴衷腸。《人生處處,總有相思凋碧樹》共有六輯,分別寫了故園味與情、故人情與思、故土思與戀、故事戀與懷、故里懷與盼、故鄉盼與夢。從字裡行間看出作者實屬感性之人,他的文字多記錄身邊的人和事,質樸平淡卻蘊含韌力,不鑽奇巧卻總有溫情。

最暖相思情:“別處”照亮“故鄉”,故鄉是每個人內心最深的眷戀

日子簡單重複,平凡之中又見不平凡。簡單的生活讓他的眼裡多了幾分細膩,小到生活中的“牙膏”“紅薯”“蘑菇”,在他的筆下賦予了生命的意義。在《紅薯》一文中寫到:小時候因家裡窮,餐餐吃米飯是一種奢侈,紅薯是一種高產作物,雖然穿不暖,但紅薯如救命恩人一般解決了他們的糧食問題。那香噴噴的紅薯,牽動著他的味覺,也牽動著他的目光。就像紅薯眷戀著大地,他也眷戀著生他養他的那片故土。

在《牙膏》一文中寫到:生活無情地摧毀她矯健的身姿,歲月殘酷地剝奪她敏捷的思緒。簡陋,遲鈍,滄桑,衰老,甚至死亡,她什麼都可以不管,什麼都可以放下,什麼都可以失去,唯獨緊緊地揪住一條不放,那就是對我的愛。看到這裡,我內心一揪,天下最偉大的莫過於母愛了。一支牙膏將母愛表現的淋漓盡致,母親即使強忍疼痛,也不捨孩子花三四十為她買支牙膏。在母親的愛裡,沒有自己,只有孩子。

最暖相思情:“別處”照亮“故鄉”,故鄉是每個人內心最深的眷戀

最美的風景是故鄉的人。在《思念》一文中,這樣寫到:聽母親說,這地兒是父親拄著棍子轉了好幾天才選定的。它背靠村公路,那是他的兒子上初中走了三年的路,那是他迎來送往了三年的路,也是他拉著板車,挑著擔兒去街上賣農產品的必經之路。這條路上有他的汗水和希望,有他的失落和遺憾。它面朝舉水,面朝那一灘白茫茫的沙和一汪瘦瘦的水,那水中倒映著的是他兒子去遠方或歸家的身影,那沙上深深淺淺的足印,留著他兒子從異鄉帶回的氣味。不覺讓我淚目,“深深淺淺的足印”寫出了一個老父親對兒子的思念。不禁讓我想到每次在放假回家都會在路口等我的父親,他一直奉行“用心寫字,以情動人”,他筆下的文字讓讀者產生一種共鳴,那就是感動。

作者家中世代務農,平凡簡單的鄉村生活讓他的文字越發飽滿。在《雪》一文中寫到:那深深淺淺的思念,化作一片茫茫的白,無聲地召喚著那些看見它們的生命。鳥兒的叫聲倉促起來,為著肚腹與睡眠,土狗們循著鳥叫歡快地跑來跑去,也為著肚腹與睡眠。行人縮著脖子,咯吱咯吱地走著,咯吱咯吱地笑,偶爾抓起一坨雪,飛快地揚起,雙手紅紅地,一頭鑽進某處熱烘烘的房子,拼起一桌狗肉火鍋,也為著肚腹與睡眠。他筆下的風景不再是單純的自然,而是經過情感的昇華和思想的沉澱,最終成為有內涵的意象。語言質樸有勁,並非華麗矯情,猶如一朵花兒,你覺得它美麗,那是源自它腳下的那片沃土。

最暖相思情:“別處”照亮“故鄉”,故鄉是每個人內心最深的眷戀

劉亮程曾說:“每個寫鄉愁的作家都生活在別處,是‘別處’照亮了‘故鄉’,是別處確認了‘故鄉’。”作者雖一直在外,卻飄零如浮萍,內心在跟自己撕裂較勁,時不時回望來時的路,一筆一筆寫下對故鄉的那份思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