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若出現這4種“特殊情況”,家長該打就得打,可別手軟

教育專家殷紅博曾指出,3~6歲是性格養成的關鍵時期,這一階段能建立決定孩子社會交往和生存水平的關鍵觀念。

雖然現在這個時代已經不建議家長採用“棍棒教育”,但在性格養成的關鍵時期,也要視情況對待。如果孩子出現以下這4種“特殊情況”,家長還是得管教,該打就得打,千萬不能因為一時心軟而讓孩子的問題永久存在。

孩子若出現這4種“特殊情況”,家長該打就得打,可別手軟

孩子出現這4種“特殊情況”,家長該打就得打,可別手軟子

1、過於自私、自我中心傾向嚴重

這類孩子往往會因為受到家人過多的寵愛,而養成了過於自私的性格,對於別人的付出視而不見,固執地認為別人的付出都是理所當然的。自己不能夠站在別人的角度為他人考慮。如果家長不及時糾正孩子的這種過於自私的性格,會讓孩子在以後的人際交往中被孤立,不利於孩子社會性的形成。

孩子若出現這4種“特殊情況”,家長該打就得打,可別手軟

2、說謊話、推卸責任

有些孩子因為怕被家長責罰,所以會習慣性地推卸責任,把自己的錯處推到別人的身上,也可能會通過說謊話的方式來躲避家長的責罵,但這種方式會讓如果不及時糾正,會讓孩子養成說謊話的壞習慣,那麼一個成年人滿口謊言,那就成為人品的問題,在社會中將會步履維艱!

孩子若出現這4種“特殊情況”,家長該打就得打,可別手軟

3、孩子處於3~6歲之間,且屢教不改

很多孩子喜歡與父母做對著幹,而且對於自己的一些錯誤行為也不會及時改正。在父母的多次教導之下仍然是我行我素,如果簡單的說教不能起到明顯的作用,家長就需要動用“鐵血手段”,才能讓孩子明白改正錯誤的重要性。

孩子若出現這4種“特殊情況”,家長該打就得打,可別手軟

4、出現非常惡劣的行為

關於這一點,我們以孩子發脾氣這件事情為例,有些孩子因為自己的需求沒有被滿足,就會朝著家長大喊大叫或者通過扔東西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強烈的不滿。在集體生活中,一個動輒就發脾氣動手打人的孩子,這是非常惡劣的行為,父母一定要及時管教。

孩子若出現這4種“特殊情況”,家長該打就得打,可別手軟

打孩子時,父母要注意這幾點

1、不當眾打孩子

當眾打孩子會讓孩子覺得自己的自尊心受到了嚴重的打擊,孩子並不希望自己的錯誤行為被別人知曉。而家長當眾打孩子的行為其實就像是把孩子的錯誤充分暴露在別人的眼皮底下,那麼孩子就會認為別人對自己已經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很有可能就會產生破罐子破摔的逆反心理。

孩子若出現這4種“特殊情況”,家長該打就得打,可別手軟

2、講清楚道理,告訴孩子下次該怎麼做

我們打罵孩子,最終的目的是讓孩子明白自己到底錯在哪裡,並且能夠明白下次遇到類似情況時,正確的做法是什麼。所以說,家長在打完孩子之後還是需要跟孩子講道理,讓孩子知道自己真正的錯誤所在。小霞的做法會在晚上睡前故事,通過一些相關的行為故事,講給孩子聽。比如孩子撒謊了,我就講《狼來了》的故事,讓孩子真正意識到自己哪錯了,媽媽為什麼要打他!

孩子若出現這4種“特殊情況”,家長該打就得打,可別手軟


更重要的是要讓孩子明白自己依舊是愛著他的,避免讓孩子形成錯誤的認知,將家長的打罵與不喜歡自己這兩樣事情劃上等號。作為父母,一定要讓孩子知對錯,平時給孩子講一些關於好習慣的故事非常必要,這樣孩子才能分得清好壞!犯錯時,自己也會意識到為什麼父母會生氣!

孩子若出現這4種“特殊情況”,家長該打就得打,可別手軟


3、針對孩子的具體行為定規矩

我們經常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因此如果家長髮現孩子的某些錯誤行為屢教不改,就需要定下規矩,也要制定一些必要的懲罰措施,讓孩子能夠明白犯錯誤的後果,不能讓孩子認為我自己犯錯誤了,就是犯錯誤了,並沒有任何的後果需要承擔。那麼家長打罵的教育效果也只能維持一段時間而已。

孩子若出現這4種“特殊情況”,家長該打就得打,可別手軟

所以說雖然我們不支持棍棒教育,但有時候簡單的說教對於有些油鹽不進的孩子來講,並沒有起到非常好的作用,那麼就要需要用到打的這個方式,為了孩子能夠更好地成長,有時候家長也不能心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