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若出现这4种“特殊情况”,家长该打就得打,可别手软

教育专家殷红博曾指出,3~6岁是性格养成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能建立决定孩子社会交往和生存水平的关键观念。

虽然现在这个时代已经不建议家长采用“棍棒教育”,但在性格养成的关键时期,也要视情况对待。如果孩子出现以下这4种“特殊情况”,家长还是得管教,该打就得打,千万不能因为一时心软而让孩子的问题永久存在。

孩子若出现这4种“特殊情况”,家长该打就得打,可别手软

孩子出现这4种“特殊情况”,家长该打就得打,可别手软子

1、过于自私、自我中心倾向严重

这类孩子往往会因为受到家人过多的宠爱,而养成了过于自私的性格,对于别人的付出视而不见,固执地认为别人的付出都是理所当然的。自己不能够站在别人的角度为他人考虑。如果家长不及时纠正孩子的这种过于自私的性格,会让孩子在以后的人际交往中被孤立,不利于孩子社会性的形成。

孩子若出现这4种“特殊情况”,家长该打就得打,可别手软

2、说谎话、推卸责任

有些孩子因为怕被家长责罚,所以会习惯性地推卸责任,把自己的错处推到别人的身上,也可能会通过说谎话的方式来躲避家长的责骂,但这种方式会让如果不及时纠正,会让孩子养成说谎话的坏习惯,那么一个成年人满口谎言,那就成为人品的问题,在社会中将会步履维艰!

孩子若出现这4种“特殊情况”,家长该打就得打,可别手软

3、孩子处于3~6岁之间,且屡教不改

很多孩子喜欢与父母做对着干,而且对于自己的一些错误行为也不会及时改正。在父母的多次教导之下仍然是我行我素,如果简单的说教不能起到明显的作用,家长就需要动用“铁血手段”,才能让孩子明白改正错误的重要性。

孩子若出现这4种“特殊情况”,家长该打就得打,可别手软

4、出现非常恶劣的行为

关于这一点,我们以孩子发脾气这件事情为例,有些孩子因为自己的需求没有被满足,就会朝着家长大喊大叫或者通过扔东西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强烈的不满。在集体生活中,一个动辄就发脾气动手打人的孩子,这是非常恶劣的行为,父母一定要及时管教。

孩子若出现这4种“特殊情况”,家长该打就得打,可别手软

打孩子时,父母要注意这几点

1、不当众打孩子

当众打孩子会让孩子觉得自己的自尊心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孩子并不希望自己的错误行为被别人知晓。而家长当众打孩子的行为其实就像是把孩子的错误充分暴露在别人的眼皮底下,那么孩子就会认为别人对自己已经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很有可能就会产生破罐子破摔的逆反心理。

孩子若出现这4种“特殊情况”,家长该打就得打,可别手软

2、讲清楚道理,告诉孩子下次该怎么做

我们打骂孩子,最终的目的是让孩子明白自己到底错在哪里,并且能够明白下次遇到类似情况时,正确的做法是什么。所以说,家长在打完孩子之后还是需要跟孩子讲道理,让孩子知道自己真正的错误所在。小霞的做法会在晚上睡前故事,通过一些相关的行为故事,讲给孩子听。比如孩子撒谎了,我就讲《狼来了》的故事,让孩子真正意识到自己哪错了,妈妈为什么要打他!

孩子若出现这4种“特殊情况”,家长该打就得打,可别手软


更重要的是要让孩子明白自己依旧是爱着他的,避免让孩子形成错误的认知,将家长的打骂与不喜欢自己这两样事情划上等号。作为父母,一定要让孩子知对错,平时给孩子讲一些关于好习惯的故事非常必要,这样孩子才能分得清好坏!犯错时,自己也会意识到为什么父母会生气!

孩子若出现这4种“特殊情况”,家长该打就得打,可别手软


3、针对孩子的具体行为定规矩

我们经常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因此如果家长发现孩子的某些错误行为屡教不改,就需要定下规矩,也要制定一些必要的惩罚措施,让孩子能够明白犯错误的后果,不能让孩子认为我自己犯错误了,就是犯错误了,并没有任何的后果需要承担。那么家长打骂的教育效果也只能维持一段时间而已。

孩子若出现这4种“特殊情况”,家长该打就得打,可别手软

所以说虽然我们不支持棍棒教育,但有时候简单的说教对于有些油盐不进的孩子来讲,并没有起到非常好的作用,那么就要需要用到打的这个方式,为了孩子能够更好地成长,有时候家长也不能心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