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數據符合市場預期 多地發放消費券效果顯著

本報記者 孟珂

4月17日,國家統計局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新聞發言人毛盛勇在國新辦發佈會上表示,一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8580億元,同比下降19.0%。其中,3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6450億元,下降15.8%,降幅比1月份至2月份收窄4.7個百分點。

對此,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吳琦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隨著復工復產和促進消費措施的推進,3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較前期已有明顯回升,這表明前期促消費政策的效果正在顯現。

蘇寧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付一夫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整體上看,一季度消費數據大體符合市場預期,主要原因在於疫情期間居民普遍居家隔離,線下的餐飲、旅遊、酒店、體育賽事、文藝演出等領域的消費都受到一定衝擊。不過,隨著國內疫情防控形勢的整體向好與復工復產的穩步推進,居民消費已於3月份出現了回暖跡象,預計二季度消費市場的回暖之勢將得以延續。

值得關注的是,近期為促進國民消費,杭州、南京、青島等地陸續推出不同形式的消費券,規模從數千萬元到億元不等。毛盛勇對此表示,我國部分地區政府試行了發行消費券的政策,從浙江、江蘇等地來看,推出消費券政策以後,對擴大當地居民消費、促進市場活躍還是起到了比較好的作用。

“發放消費券相當於政府或企業向民眾轉移購買力,是在特定期限內用於特定領域的消費,從而在短期內迅速提升居民的邊際消費傾向,刺激相關領域消費的復甦,進而帶動企業生產經營好轉,緩解壓力。此外,發放消費券還可以顯著改善經濟低迷時期低收入家庭的生活狀況,併為後續促消費、擴內需的長期政策落地打下較好的基礎。從目前來看,發放消費券對於消費市場的提振作用是立竿見影的。”付一夫說。

吳琦表示,發放消費券,應在兼顧公平與效率的基礎上,分階段、結構化。一是關注餐飲、文娛、旅遊等受衝擊較大的行業;二是不同地區也有不同的考慮,目前沿海多,內陸少,與地方財政、互聯網巨頭支持有較大關係。

此外,付一夫表示,疫情期間,由於普遍的居家隔離導致居民線上消費需求全方位井噴,網購、在線教育、在線醫療、直播、短視頻、遊戲等領域也受到諸多關注,這也促使企業加快自身數字化轉型、開拓線上業務,比如結合自己的業務特點,與5G、工業互聯網等數字化服務提供商合作,將自身單個企業的資源以網絡化形式融入整個產業集群當中,擴大產業集群內企業間的協同效應,實現技術、產能與訂單等資源的共享,並在提升經營管理效率的同時,降低各方面成本等。這不僅可以為企業發展注入動力,還能助推國民經濟的轉型升級。

談及為促進消費還可以採取哪些措施,吳琦認為,進一步促進消費,需要從供給和需求兩側綜合施策,一是加快推進消費行業復工復產,在疫情低風險地區,減免審批環節、破除行政梗阻,為企業復工復產提供良好政策環境,同時引導企業加快線上線下融合創新。二是穩定和保障就業、增加居民收入,在消費券外,可以考慮發放“現金券”作為輔助。

付一夫認為,促消費、擴內需需要從多個維度發力。從需求端看,應從切實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完善農村等地的社會保障制度、改善三線以下城市和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下功夫;從供給端看,應豐富消費市場的商品品類,提升商品服務質量,從而調動民眾消費的積極性;從消費環境上看,政府部門還應著力構建公平競爭的營商環境,推動國內消費品與國際標準對標,在支持企業培育新品牌等方面落實政策,強化監管,完善知識產權保護措施,嚴厲打擊假冒偽劣等。

“從下一階段來看,隨著生產生活秩序逐步恢復正常,前期壓抑的一些消費行為後階段會得到一定程度的回補,消費會逐步企穩回升。”毛盛勇指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