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采卓然、政績突出,卻是劇中最大反派----夏竦

夏竦阻礙新政的代表人物,范仲淹歐陽修的對頭,也是《清平樂》的最大反派。

劇中,夏竦和宮中教習賈玉蘭有私情。短暫的歡愉後,夏竦目送情人乘車離去。車上的賈玉蘭深情款款唱了一首小曲兒:

鎮日無心掃黛眉,臨行愁見理征衣。尊前只恐傷郎意,閣淚汪汪不敢垂。

停寶馬,捧瑤卮,相斟相勸忍分離。不如飲待奴先醉,圖得不知郎去時。

文采卓然、政績突出,卻是劇中最大反派----夏竦

這首曲子言語平實卻情真意切,正是夏竦創作的《鷓鴣天》。

當時,韓琦、富弼、蘇舜欽和文彥博正在清風樓小聚,聽到歌聲專門打開窗戶細聽,而且對這首詞評價頗高。“這‘不如飲待奴先醉,圖得不知郎去時’,柔腸百轉,把不忍別離寫到了骨子裡去。”

文采卓然、政績突出,卻是劇中最大反派----夏竦

文采卓然、政績突出,卻是劇中最大反派----夏竦

詞是好詞,可惜政治立場不同。欣賞完小曲兒,蘇舜欽對夏竦一通嘲諷:“可惜啊,我終於入朝為官,一見其人,哼,竟是個諂媚權相、斂財好色的胖子。”

文采卓然、政績突出,卻是劇中最大反派----夏竦

胖子無辜受到暴擊

順帶提一句,蘇舜欽是貨真價實的美男子,書上說他“狀貌其偉,儀表堂堂,冠絕一時”。歐陽修說他“眾奇子美貌,堂堂千人英。”蘇舜欽不僅有才華長得帥而且為人正直寬厚,借他的嘴嘲諷夏竦再合適不過。《清平樂》處處都是編劇的小心機呀!


下面,我們正式介紹下夏竦其人。

文采卓然、政績突出,卻是劇中最大反派----夏竦

演員無辜,但就選這個圖吧

夏竦保守派代表人物,史書上說他“明敏好學,才術過人,但是生性貪婪,喜歡玩弄權術,時人稱之為奸邪小人。”

他的政治手段又多高呢?丞相呂夷簡因為害怕他,一直不敢用他。直到呂夷簡罷相之後才向皇帝推薦他做樞密使,不是呂惜才,而是為自己留條後路----是呂夷簡都不敢得罪的人。

但是滿腔熱血的歐陽修們不怕,他們連上十一道奏疏反對夏竦做樞密使。皇帝被迫收回成命,改任夏竦為濠州知州。夏竦懷著滿腔的怨恨悻悻離京。


隨著慶曆新政的實施,新政觸動了一大批官僚和守舊派的利益。這些人漸漸聚集在夏竦周圍,等待時機,準備反攻。

他們利用“朋黨”攻擊范仲淹、歐陽修“以國家爵祿為私惠”。反對派人多勢眾,在輿論戰中取得先機,到最後連仁宗也開始懷疑。

隨著新政的展開,越來越多的官員因為利益被觸動,站到改革的對立面。“朋黨”風波愈演愈烈。范仲淹不堪重負,不得已退出朝廷中樞。

而夏竦和他的同黨們正醞釀一個天大的陰謀,打算給與改革派致命一擊。

文采卓然、政績突出,卻是劇中最大反派----夏竦


陰謀的中心是石介。

《清平樂》的定檔片花裡有四句話:皇帝龍興,徐出闈闥。晨坐太極,書開閶闔。

文采卓然、政績突出,卻是劇中最大反派----夏竦

這十六個字是出自石介的《慶曆聖德頌》。

石介,為人正直高傲,因為對宋代儒學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被後人譽為“宋初三先生”之一。但是在當時,他各方面都沒有那麼突出,不過是“一眇小丈夫”。然而就是這個“一眇小丈夫”,在死後卻掀起了改變宋朝政治走向的巨浪。

在新政初期,石介熱情洋溢的寫了《慶曆聖德頌》,傳誦一時。就在這篇文章裡,他大罵夏竦奸人,讓夏竦狼狽不堪。夏竦有多恨他呢?據說夏家有一個牌位,上面寫“夙世冤家石介”,夏竦日夜祈禱,就盼將石介置於死地。

夏竦還派了一個女間諜,潛入石介家中,偷偷模仿石介筆記,偽造石介寫給富弼的書信。書信中起草了廢立仁宗的詔書。“假詔書”一出,朝野震驚。仁宗皇帝是不太相信但是總有芥蒂,富弼也無法在中央任職了,於是到河北避風頭。石介被罷官,回了山東老家。緊接著歐陽修也接到命令,去邊疆籌備軍資。

范仲淹、富弼、歐陽修、石介這些改革派的輿論代言人離開政治中心,慶曆新政遭到沉重打擊。


慶曆五年,備受迫害和打擊的石介,在老家病逝,年僅四十一歲。石介已死,夏竦對他的迫害卻沒有停止。夏竦散佈“石介假死,富弼勾結契丹”的流言,要皇帝下令開棺驗屍。

要不說“寧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在中國,沒有比死後還要開棺露屍更大的羞辱了。杜衍宣讀開館的詔書,官員們個個噤若寒蟬。幸好有同僚龔鼎臣,以全家性命擔保證實石介確實已死去。

書上看到這裡,很是感動,龔鼎臣並非石介好友知己,卻為了大義不惜得罪夏竦,壯哉!

這次開棺不成,夏竦並不放棄,2年後再次要朝廷開棺驗屍。負責開棺的官員呂居簡說:朝廷無辜開人棺木,我們如何面對千秋萬代的後世子孫?最終呂居簡提議參與發喪的所有人員聯名作保,石介才免於開棺。

歐陽修為石介不平,作詩:“我欲哭石子,夜開徂徠編,開編未及讀,涕泗已漣漣。”今日讀來,依舊能感受到他心中的悲痛憤怒。

元代政治家脫脫編《宋史》,肯定夏竦的文學和政治才能,亦評價他:黨惡醜正,幾敗國家,謂其尤者哉。

士大夫們相信,人生短暫,唯有道德精神長留世間。是對是錯,歷史自有公斷。

今日,為士大夫們長嘆!


文章資料參考《歐陽修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