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園區|武漢“千億元級”產業園區建設項目復工;上海“園區經濟”出新招 “小而美”模式壯大AI等產業


每日園區|武漢“千億元級”產業園區建設項目復工;上海“園區經濟”出新招 “小而美”模式壯大AI等產業

【中經雲端·特別報道】

  1、武漢“千億元級”產業園區建設項目復工

  武漢東湖綜合保稅區保稅光電子產業園項目施工現場2020年4月7日機器轟鳴、一片忙碌,這個“千億元級”產業園區建設項目當天正式復工。

  武漢東湖綜保區光電子產業園項目總建築面積21.2萬平方米,由1棟20層廠房、6棟4層廠房和3棟4層倉庫等業態組成,集保稅區、出口加工區、物流園區、港口功能於一身。

  承建方中建二局西南公司相關負責人稱,疫情期間,項目復工面臨材料短缺、價格高、運輸難等問題,混凝土、水泥、鋼筋量能否運到現場,能否滿足施工需要,是建築企業最關心的事。中建二局多措並舉,積極協調施工資源,提前一週敲定了26家材料供應商,保障生產物資供應穩定。

  為了保障建設人員安全返崗,中建二局就近組織勞動力,定點包車接送返崗工人,實行分期分批返崗。現場管理上,加強防疫措施,每天對辦公區、生活區、主要通道進行不少於3次消毒,並在施工現場設置隔離觀察區,配備至少可供使用兩週的防疫物資,工人用餐採取分散配送制,最大限度減少人員聚集。

  2、上海“園區經濟”出新招 “小而美”模式壯大AI等產業

  “園區經濟”是上海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的一大特色,繼臨港、張江、外高橋、閔行開發區等一批知名“品牌園區”之後,上海新近推出26個“小而美”的特色園區,聚焦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生物醫藥、航空航天、新材料、智能製造等新興領域。

  記者2020年4月7日下午探訪了上海馬橋AI(人工智能)創新試驗區,這塊園區致力建設上海的“人工智能未來小鎮”。

  紫光集團旗下企業紫光雲技術有限公司的副總裁李廣武告知,與其他AI園區不同的是,馬橋這是一塊新的地方,可以打造“AI全場景展示”,他們計劃在這裡建設算力、科創、人才培訓、雲平臺等方面的多個人工智能中心。

  達闥機器人有限公司是一家從事機器人核心零部件“智能柔性執行器”(SCA),即“機器人關節”的研發、生產製造與銷售公司。在達闥機器人有限公司的馬橋園區車間裡,一批機器人林立,這些機器人有的服務於醫療,有的可以送貨,有的能清潔消毒,還有的能智能安防。

  達闥機器人有限公司董事長汪兵介紹,這次疫情期間,企業緊急定向研發了基於雲端智能大腦的醫療護理等一批機器人,服務於一線方艙醫院。

  汪兵表示,這次疫情加大了社會對服務機器人的需求量;接下來,伴隨復工復產、學校開學等,很多場所都需要人機共存的消毒機器人,企業也將加快推出相關服務機器人。

  雖然人工智能前景可期,但產業壯大並非“一日之功”。上海馬橋人工智能創新試驗區建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史宏超表示,人工智能產業的發展需要綜合環境、技術、人才等多重因素,做產業的心態“不能著急”。

  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產業園區和結構調整處處長曾文慧說,“上海這些年已湧現一批‘王牌園區’,為何要集中推出這些特色‘小而美’園區?主要是為了聚焦新業態、新產業。”

  她表示,園區產業發展是“慢工出細活”,需要一批人一批企業幾十年耕耘出產業生態,有了特色園區的載體,政府作為“店小二”也可以量身定製相關政策,以提升對新產業、新業態的服務。

  3、合肥高新區:綠化施工忙 春來喜“梳妝”

  春來萬物蘇,植綠正當時。為搶抓春季綠化黃金時節,優化園區人居環境,改善城市生態功能,在確保疫情防控到位的前提下,合肥高新區高新城創公司(重點工程管理中心)全面啟動春季綠化工作,計劃2020年春實施綠化項目17項,新增及提升綠化面積約20萬平方米。

  全面推進 綠化總面積約20萬平方米

  日前,皖水路(方興大道-雞鳴山路)綠化施工現場,道路一側挖機不停地揮動著“機械臂”挖掘、平整土地,另一側已經平整並挖好樹穴的土地上,工人們將一棵棵行道樹扶正、栽植、培土、壓實……一道道工序井然有序,忙碌的場景讓春日的高新區活力湧動、熱氣騰騰。

  “2020年春,我們將對園區皖水路、長安路、天堂寨路等14條2019年底建成通車的道路進行綠化美化,全面提升道路景觀效果。”高新城創項目負責人介紹。該批道路綠化目前正在進行地形整理和行道樹栽植,計劃栽植行道樹約2300株。樹種選擇上,主要採用適宜本地的鄉土樹種,同時結合不同苗木景觀特性進行優化配置,著力打造春有花、夏有蔭、秋有色、冬有型的道路綠化景觀。

  除主次幹道外,高新城創此次春季綠化還包括復建安置點、河道等景觀綠化,綠化總面積約20萬平方米,總投資約2850萬元。

  嚴抓細管 提升施工質量與綠化效果

  隨著氣溫不斷回升,園區新修道路、復建安置點、河道等各項目栽植現場,綠化工人們栽植苗木、修剪樹枝、施肥澆水,到處都是一派熱火朝天的植綠場景。

  此次春季綠化,高新城創以“增綠添彩”為重點,提前謀劃、優化設計,嚴格施工、嚴控驗收,全方位保障綠化施工質量和景觀效果。綠化設計上,堅持因地制宜、適地適樹,優選欒樹、無患子、烏桕等本地樹種,同時配置早櫻、海棠、桃花、美人梅等花灌木及色葉植物,豐富植物配置和季相變化;施工招標上,通過項目推介、打包招標等創新方式“招大引強”,優化施工隊伍,有力保障項目實施;過程管控上,推進精細化管理,實施“日巡查、日調度”制度,嚴防疫情、嚴格施工,每步工序全程驗收,抓嚴抓實抓細過程管控。

  目前,17項綠化工程已全面開展,14條道路已栽植行道樹500餘株,新增綠化面積約10萬平方米;城西橋家園復建安置點已完成喬木栽植,正在進行花灌木栽植;小西河河道等綠化工程都在緊張有序地進行中。春季綠化整體已完成工程量約40%,預計5月初可基本完工。

  4、浙江自貿區三週年:以制度“探路”擴開放之門

  海風吹拂下,位於浙江省舟山市的馬峙錨地,一艘載滿貨物的輪船剛一停下,便開始進行加油操作。得益於中國(浙江)自由貿易試驗區(以下簡稱“浙江自貿區”)的“申報無疫放行”制度,這艘船在到達加油錨地前,已由舟山海關全部辦理完成相關審批手續。

  作為中國惟一一個由陸域和海洋錨地組成的自貿區,浙江自貿區自2017年4月1日掛牌以來,在推進以油氣全產業鏈為核心的大宗商品投資便利化貿易自由化的建設中,以“最多跑一次”改革為牽引,撬動投資貿易、通關監管、政府管理、法治保障等領域改革。

  “不同稅號保稅船用燃料油混兌”“申報無疫放行”“船舶全程無紙化通關”……浙江自貿區管委會副主任夏文忠表示,浙江自貿區發揮改革“試驗田”作用,走首創性、差異化改革探索之路,探索出制度創新成果116項,“全國首創”52項。

  特色探索:以油氣全產業鏈為中心

  一路發展而來,浙江自貿區圍繞油氣投資貿易便利、高端相關產業集聚、法治環境規範、金融服務完善等目標,不斷推出創新化制度成果。

  以“不同稅號保稅船用燃料油混兌”為例。長期以來,由於受到相關政策因素制約,國內一直無法實現不同型號保稅船用燃料油混兌調和,導致國內保稅船用燃料油成本長期高於新加坡,制約了該行業的進一步發展。

  對此,2018年,浙江自貿區對接商務、海關等部門,推動浙江自貿區內的企業以物理混兌調和方式開展保稅船用燃料油混兌調和加工貿易業務。

  “作為浙江自貿區改革創新的重大舉措,‘不同稅號保稅船用燃料油混兌’有效拉近了舟山與新加坡等地的油品價格,提升了國際競爭力。”舟山中外運報關有限公司報關業務三部經理朱麗華表示,該舉措將舟山從單純的油品倉儲基地升級為油品儲運、調和加工基地,對浙江自貿區油氣全產業鏈建設具有深遠意義。

  “新”字當頭:走在改革前沿

  回首來時路,浙江自貿區以“為國家試製度,為開放搭平臺,為地方謀發展”為初衷,從市場主體出發,在制度上進行著首創性、集成性、特色化創新。

  制度創新帶來的一系列發展動能則讓當地諸多企業嚐到了甜頭。浙江海港國際貿易有限公祠船舶燃供分公司負責人李娜告訴記者,正是浙江自貿區首創的“申報無疫放行”制度,使得受油船加油時間縮短為原來的三分之一,“這種模式下,平均每艘國際航行船舶可節約通關時間4小時,節約成本6萬元。”

  在嘉能可亞洲董事總經理郭進展看來,三年裡,浙江自貿區對保稅燃料油加註等方面優化簡化流程,逐步完善貿易融資等配套服務,營商環境不斷優化,企業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制度紅利。

  “在浙江自貿區52項‘全國首創’中,第一家、第一單、第一例貢獻著制定國家標準、對接國際最高標準的意義。”浙江自貿試驗區政策法規局大宗商品交易高管吳鋼良說,這些“全國首創”把握國家給予的惟一性特殊政策,進行具備落地承載力和效率的“第一單”測試,推出具有制定國家標準意義的“第一例”辦法、規範等,從而有效對接國際最高標準,推動國內保稅船用燃料油管理等領域標準化進程。

  國際知名諮詢機構畢馬威企業諮詢(中國)有限公司對其制度創新成果第三方評估報告中提到,浙江自貿區發揮在一線接觸市場主體的作用,將改革目標的實現和企業反映現實問題的解決相結合,實現了“讓看得見炮火的人參與決策”。

  經驗“拷貝”:互取所長穩發展

  在其他先進地區已有創新成果的基礎上,浙江自貿區以“建設成為東部地區重要海上開放門戶示範區、國際大宗商品貿易自由化先導區、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資源配置基地”的戰略定位,對較為成熟的治理模式再升級,從而“為我所用”,不斷釋放著制度紅利。

  譬如,告別了繁雜的多窗口申報通關,如今的國際貿易“單一窗口”標準版從線下走到線上,實現浙江自貿區船舶全程無紙化通關,李娜說,這大大提高了通關效率,節省了企業的時間成本。

  而該項制度創新是基於廈門、廣東自貿區等船舶進出口岸無紙化通關流程經驗之上,結合自身實際,形成“船舶全程無紙化通關”的模式。

  “我們既會向全國推薦自我探索的有益經驗,也會吸收其他自貿區的制度創新成果,進行再創新。”吳鋼良說,這樣一種互取所長的制度創新模式,成為浙江自貿區三年來得以穩步發展的源泉。

  聚焦油氣特色、升級他人經驗,三年時間,浙江自貿區以制度創新“探”改革新路,從“不產一滴油”發展為初步形成“萬億級油氣產業格局”。而未來,這裡將澎湃出更為宏偉、持久的發展新動能。

  5、黑龍江自貿區掛牌半年創新成關鍵詞

  變面對面為屏對屏,黑河自貿片區與創禾(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簽訂中俄跨境中草藥數據平臺建設戰略合作協議,與山東木合纖維有限公司簽訂跨境木漿上下游產業綜合體項目協議;圍繞木材、能源、總部經濟、現代物流等產業領域,綏芬河片區達成20項在線簽約,簽約總額超過10億元。

  網上辦、一次辦、不見面、雲服務……面對新冠肺炎疫情,黑龍江自貿試驗區三大片區多維度發力,啟動復工復產加速鍵。截至目前,規上企業復工率哈爾濱片區達到96.5%以上,黑河片區達到90%以上,綏芬河片區達到100%。

  復工復產創新工作方式

  哈爾濱片區開通企業復工復產服務專線,企業可通過撥打電話、微信留言和掃描二維碼的方式諮詢和提問,服務人員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24小時全方位對接企業,精準服務。

  黑河片區政務服務大廳推出網上辦、掌上辦、預約辦、快捷辦、我幫辦、郵政辦、錯時辦等“七辦”工作措施;片區新註冊內資企業314家、外商投資企業3家;推進園區企業“網格化管理”,管委會各部門“一對一”落實包保責任制;始終保持黑河口岸通道運行,保障抗疫物資進口。管委會對企業進出境車輛“雙向消毒”,對進境俄方司機“進出監測”,確保中俄黑河國際通道的安全運行。

  綏芬河片區出臺《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支持中小企業健康發展的政策意見》,制定了給予企業財稅政策支持、加大融資支持力度、減輕企業生產經營負擔等6方面21項具體措施。

  創新優化營商環境

  記者從省自貿辦瞭解到,中國(黑龍江)自貿試驗區正式掛牌半年來,初步形成全省共建的良好氛圍。總體方案89項試點任務明確了成員單位責任分工,提出了落實方案。

  省財政廳、哈爾濱海關、人民銀行哈爾濱中心支行等10餘個部門結合總體方案責任分工,相繼出臺了支持自貿試驗區建設的配套措施和支持政策。哈爾濱片區出臺了“黃金30條”,黑河片區出臺《自貿片區十條招商政策》《互市貿易九條優惠政策》,綏芬河片區制定了《促進經濟發展扶持辦法》,各片區向精準招商引資、培育特色產業聚焦發力。

  對標最高標準,黑龍江自貿試驗區營商環境得到大幅提升。省政府印發《黑龍江省在自由貿易試驗區推進“證照分離”改革全覆蓋試點實施方案》,對所有涉企經營許可事項按照直接取消審批、審批改為備案、實行告知承諾、優化審批服務等4種方式,實行全覆蓋改革。哈爾濱片區率先引入第三方評估機構,開展對標世行10項一級指標、45項二級指標的營商環境評價和整改工作,是黑龍江省對標中國營商環境評價指標體系和世行評價體系打造營商環境第一例。在開辦企業、辦理施工許可、獲得電力、登記財產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效果。黑河片區創新中俄跨國外商投資企業登記註冊便利化審批服務,俄羅斯公司在境外通過視頻驗證方式完成註冊手續;同時按照“虎躍計劃”部署,開展“互聯網+簽約”“不見面”招商,與外省10多家企業就對俄油氣、生物木漿、俄糧加工、中藥材進口進行網上籤約,投資億元以上項目7項。綏芬河片區在准入、管好、服優上下功夫,政務服務中心可辦理政務服務事項583項,“一網通辦”246項,片區新註冊內資企業305家、外商投資企業4家;大力推行“不見面”和“屏對屏”招商,與北京、上海、浙江等地企業視頻連線“隔空”簽約千萬元項目13個、億元以上項目5個。

  打出組合拳實現制度創新

  截至目前,黑龍江省已複製推廣國家202項改革試點經驗176項,複製推廣率為87.1%。從提升沿邊開放水平角度,深入挖掘創新點,提煉黑龍江省首批制度創新實踐案例。

  省商務廳提出“推動跨境經濟合作試驗區建設”,以省政府名義出臺《黑龍江省支持跨境經濟合作試驗區(試點)建設政策》,為我國跨境經濟合作積累寶貴經驗。哈爾濱片區開展“企業登記4.0版智能審批”,企業自主申報,全程無人工干預審批。黑河片區提出“跨境電力貿易與加工利用新模式”,在國內率先從單純的電力進口轉化為電力進口加工利用。綏芬河片區創新俄籍自然人互市貿易跨境人民幣結算新模式,成功辦理了黑龍江省首筆俄籍自然人和委託中方代理人代辦跨境人民幣支付業務,並在互市貿易、陸海聯運、跨境結算、通關服務等領域形成了階段性創新成果。

  6、海南自貿區(港):“引資”與“引智”的新“合奏”

  海南自貿區(港)建設兩年來,不斷向海內外拋出橄欖枝。與過去不同的是,海南在引進企業落戶的同時,還廣發“英雄帖”誠邀人才匯聚。

  海南在兩年間大手筆招商,招商局集團、淡馬錫集團、普華永道、阿里巴巴等一大批國內外知名企業搶抓機遇加速佈局。截至2019年年底,進駐海南的33家企業被認定為總部企業。

  記者注意到,海南自貿區(港)建設背景下的招商引資有新思路,對內與央企及行業龍頭企業進行戰略合作,對外加大全球招商力度。

  海南省國資委介紹,目前已有23家中央企業在瓊設立30家區域總部或業務子公司。2019年內新註冊央企完成結算營業收入800億元(人民幣,下同),在海南投資超百億元。

  中國旅遊集團是首家將總部落戶海南的央企,集團董事長萬敏表示,企業正深化與海南合作,進一步擴大投資促進消費。他說,中旅集團將制定年度行動計劃,擴展旅遊消費形式,參與海南自貿港和國際旅遊消費中心建設。

  海南自貿區(港)建設之初就明確加大全球招商力度,積極引進符合中國國情、符合海南實際、符合高質量發展要求的產業項目和市場主體,形成資本增量。據悉,2019年海南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338家,增長102.4%;實際使用外資15億美元,已連續兩年翻番。

  愛瑪客是全球餐飲、設施、制服外包服務領軍企業。“海南發展高端服務業的產業定位與公司發展方向契合,希望能尋求機遇。”愛瑪客服務產業(中國)有限公司業務增長高級總監石斌介紹,集團2020年在海南成立分公司,投身餐飲、設備設施服務市場,“未來將考慮進一步擴大投資,設立面向東南亞地區的區域總部”。

  吸引企業投資興業,核心競爭力在於優化營商環境。兩年來,海南對照世界銀行營商環境評價指標,為企業來瓊投資提供便利。

  “2020年3月16日下午4點提交材料,第二天上午8點拿到營業執照,下午完成銀行開戶,不到24小時就開展業務。”洋浦乾程仕達貿易公司會計陳文英說,新公司一天之內營業已是國內最快水平。洋浦正在打造海南自貿港先行區示範區,已提前在企業開辦時間、口岸通關效率上與國際一流標準主動對標。

  如今,“企業不叫政府不擾,企業有事政府來跑”逐漸成此間共識。在位於海口大英山CBD的全球貿易之窗大廈內,有專人團隊協助外企提供通關、審批、金融、法律、翻譯等一站式服務。仙谷集團中國區總負責人康津晟說,企業能減少外出辦理業務的時間,在大廈內就對接到很多公共服務與合作商機。

  此輪海南開放,亮點還在於招商的同時大規模引才。“招商是重要引擎,引才是關鍵保障,二者缺一不可。”中國南海研究院海南自貿區(港)研究中心主任於濤說,此前海南曾出現招商火熱但人才缺乏的情況,只有源源不斷提供人才保障才能留住企業。

  2018年,海南出臺《百萬人才進海南行動計劃(2018-2025年)》,保障人才落戶、安居、購房、購車、子女入學、配偶就業、醫療保障等一系列權益。截至2019年底,海南重點用人單位共引進人才8.6萬餘人、同口徑增長4.15倍,7716名外籍人才來瓊工作。

  從外語教師到航空駕駛員,從企業高管到旅遊從業者,引進人才深度融入海南發展。曾受僱於英國溫莎野生動物園和荷蘭哈爾德韋克海豚館、有著31年海洋哺乳動物工作經驗的英國人史蒂夫·赫恩來到海南富力海洋歡樂世界擔任動物運營總監,“我喜歡海南,珍惜這段工作經歷,希望海南繼續改善相關配套措施,促進外籍人才生活便利度。”

  一週前,海南啟動新一輪“引智”行動,提供3萬個崗位面向全球招募人才。

  2018年落戶海南的島外人才張帆笑稱自己是新“闖海人”,他樂當自貿區(港)建設者,“海南未來充滿潛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