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和宋朝,皆亡於異族,為何後來人更偏愛明朝


明朝和宋朝這兩個王朝的結局在我國的封建王朝中是比較類似的,這兩個王朝在後期都出現了政權南移,而且皆亡於異族入侵,宋亡於蒙元,明亡於後金,既然它們的結局如此相像,為何後人更偏愛於明王朝呢?

明朝和宋朝,皆亡於異族,為何後來人更偏愛明朝

筆者認為最主要的原因是這兩個朝代的氣節不同。宋朝宋太祖是武將出身,而且國家的成功建立是由於他後期發動政變奪取而來的,於是宋太祖自己就有點心虛,他擔心日後宋朝的結局會同他類似,害怕有如同他一樣的武將發動政變奪取政權。因此趙匡胤掌權之後,首先是大力削弱了武將的地位,推行重文輕武政策。

明朝和宋朝,皆亡於異族,為何後來人更偏愛明朝

重文輕武固然有積極的作用,它使社會走向了文治,符合社會的發展進程。然而它也使得武將地位被削弱了許多,這直接導致了國家的武將人才凋零,大幅度降低了軍隊的戰鬥力。此外,由於文官的地位穩壓武將,出現了許多文官陷害武將的現象,岳飛,楊家將均是遭遇如此陷害。

明朝和宋朝,皆亡於異族,為何後來人更偏愛明朝

本來武將就凋零,在位有才能的武將還不受重用,宋朝還拿什麼去跟別人拼,再加上統治者優柔寡斷,一旦外來異族侵華,宋朝的統治者只能多以和親,割地以求苟且偷生,“弱宋”也是這麼由來的,宋朝由於缺乏強烈的民族氣節,因此後人便更偏愛於後來者。

那麼,明朝的民族氣節到底有多強呢?明朝從朱棣開始,他便把國都北遷,作為北拒匈奴的第一道防線。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朱棣作為先驅者,為後世奠定了明王朝君主死守社稷的民族氣節。

明朝和宋朝,皆亡於異族,為何後來人更偏愛明朝

隨著南明最後一位皇帝被絞殺於緬甸,明王朝也畫上了句話,但是回顧明朝的歷屆君主,那麼多的皇帝當中,竟然沒有一位是投降之君,可算是真的履行了朱棣的君王死社稷。正是懷著這份氣節,明朝末年在國家內憂外患的局面下,仍然選擇咬牙堅持,堅決不屈服於異族,不割地也不和親。這也是明末統治者再怎麼荒唐,但是王朝仍然受後來人偏愛的原因。

雖然兩個朝代都是滅於異族,但是兩個朝代所表現出來的民族氣節是截然不同的,宋朝出現了許多和親割地的現象,而相比之而言的明朝,更加代表著漢民族鋼鐵般的不屈意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