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春风一杯酒——细说国人与酒的不解之缘

引言

酒可以说是世界上最神奇的一种饮料,作为世界三大饮品之一,

它不如茶的清新甘洌,不如咖啡的馥郁甘醇,甚至会让初次接触的人觉得难以下咽,但却仍然以自己独特的口感征服了整个世界的味蕾。虽然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酒带给人的感受,多半是乙醇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暂时性麻痹效应但不可否认的是,每个国家,每个地区,每个时代几乎都会有属于自己的酒以及酒文化,借助酒,人类创造出了绚丽的历史篇章。

桃李春风一杯酒——细说国人与酒的不解之缘

▲酒窖

通过酒,往往最能让人品味到某个国家、地区,以及时代的历史沉淀、文化及风情。中国是酒的故乡,中华五千载文明,国人与酒,更是结下了剪不断、理还乱的“累世之缘”,在璀璨中华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文将从酒的文化起源入手,细说历史上国人与酒的不解之缘,并希望总结出酒以及衍生的酒文化对国人性格以及文化积淀的影响。

酒之源起: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

酒的起源太远太远,以至于我们早就不记得,到底是谁发明了酒。在中国古代,流传着一个“猿人造酒”的故事。相传猿人会把吃不完的野果、野谷储存在洞穴里。久之,野果变质发酵,就产生了酒精。但有明确史料记载的,认可度最高的应该是“仪狄造酒”。据《战国策》记载:

“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

商朝时我国的酿酒工艺已经趋于成熟。能够酿制出“贞酒”、 “令酒”、 “日酒”、 “温酒”等10多种不同风格的酒。

桃李春风一杯酒——细说国人与酒的不解之缘

▲古人酿酒

而到了周朝,酒的内涵发生了重要的变化。据《周礼•天官冢宰》记载,周代王室设立了专门的酿酒作坊和掌管饮酒之礼的机构及其专职官吏,共计630余人。 《诗经》中内容涉及酒的达50多篇。如“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耿耿不寐,如有隐忧。微我无酒,以敖以游。”、“叔于狩,巷无饮酒。岂无饮酒?不如叔也。洵美且好。”等诗句。将酒和百姓或忧或喜的情绪联系起来。

屈原的《九歌》中多次也提到酒,如“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其中提到的“桂酒”是一种用于祭祀的上品酒。就是在这个时期,酒被赋予了两个独特的意义——代表仪式感和抒发特殊情绪。

桃李春风一杯酒——细说国人与酒的不解之缘

▲屈原塑像

随着时间的推移,酒和历史相互缠绕,这两个意义被不断地延续和升华。人们开始品尝到酒的精致和细腻,也逐渐产生了为世人所认同的中国十大名酒。

酒之缘结:乌衣宴会,远追王谢高躅

在国人对酒的推崇背后,是酒对各个行业、各个阶层日益深化的影响。在社会分工日益明确,社会分化日益明显的社会进程中,如果说还有什么共同点可以把各个阶层,各个行业的人联合在一起,那应该就是酒了。有人以文立身,有人以武起家,有人坐拥天下,有人茅舍疏篱。他们之间或许难以相互理解,但却都对酒却往往都有莫名的亲近感。

(1)文人良师: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池台

文人好酒,因为酒可以给他们带来前所未有地启发和突破,也可以任他们倾吐怀才不遇的心酸。提到文人好酒的典例,大家最先想到的,应该就是诗仙李白了吧。杜甫说“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而李白自己也有“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出将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的经典名句。以致于民间有

“李白一分酒气,一分才气”的说法。可以说,酒激发了李白的才华,也烘托了李白骄傲、潇洒、任性的形象。

桃李春风一杯酒——细说国人与酒的不解之缘

▲诗仙李白

无独有偶,隐者陶渊明同样是“嗜酒”的存在。他不仅嗜酒,还乐于醉酒,往往“饮酒辄尽,期在必醉。”而王羲之那空前绝后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同样是醉后之作,酒醒之后,连他自己也再写不出。

有人说,酒是可怕的,因为它能削弱人的意志和理性。但很多杰出的文艺作品恰恰就是在感性和激情的主导下诞生的。

(2)征人良友: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征人好酒,因为酒可以化解他们对这种的恐惧,也可以慰藉征途的孤苦和相思。将军好酒,尽管也会担心因酒误事,却仍然不免一饮为快。关于征人好酒的典例,我以为莫过这两句。它们之所以经典,就因为特别准确地反映了征人的心态。一首是《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怕死”可以说是人的本能。正所谓:“蝼蚁尚且偷生”。如果必须要披挂上阵,面对战争的残酷,他们更倾向于用酒来浇灭恐惧。

桃李春风一杯酒——细说国人与酒的不解之缘

▲将军宴饮

另一首是《渔家傲》:“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征途远,铁甲寒。在“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的征途上,酒还能疏解乡思的冷,能够给人提供继续坚持下去的勇气及力量。

(3)帝王良佐:金杯同汝饮,白刃不相饶

帝王好酒,并不都是为了酒池肉林的放纵和欢乐,也要恩威并用的机智与果决。中国有句古话,“无酒不成席”。在中国传统的聚餐活动中,酒是必不可少的。或许源于历史赋予酒的神圣感和仪式感,酒常常能伴随着一些重要的场景,形成一种莫名的威压。比如《鸿门宴》中的“壮士能复饮乎?”又比如宋太祖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还有曹操和刘备的“青梅煮酒论英雄”,朱元璋的“金杯同汝饮,白刃不相饶。”几乎所有的历史“名片场”都少不了酒,这也是酒的独特魅力所在。

桃李春风一杯酒——细说国人与酒的不解之缘

▲杯酒释兵权

酒之援用:绿螘新醅酒 ,红泥小火炉

然而,酒不仅仅是只属于王侯将相、迁客骚人的饮品。事实上,相比于茶和咖啡,酒是一种非常“亲民”的存在,甚至对于为柴米油盐挣扎的江渚渔樵,乡野村夫等很多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民众而言,酒的意义更为重大。在缺衣少食的时候,酒用它的滋味、温度和药性,守护着一个最广大、最普通的群体——平民百姓。

桃李春风一杯酒——细说国人与酒的不解之缘

▲今人演绎卓文君当垆卖酒

(1)抵御严寒:鸣笙起秋风,置酒飞冬雪

大家都知道,古代没有“温室效应”,其冬天比现在要冷,而现代人御寒的常用“武器”棉花则是明清时期从美洲传到中国。在没有棉衣的情况下,御寒只能用动物皮毛制成的“裘”。但这种由野生兽皮制成的裘皮大衣在古代无疑是件顶级奢侈品,普通家庭根本想都不用想。

平民百姓穿的多数是由麻布制成的“褐”,这种衣料夏天粗糙不透风,冬天御寒效果差。一到冬天,人们大都处于像“卖炭翁”那样的“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的境况下。而喝酒也算是一种比较实用有效的御寒方法。《汉书·食货志》中记载:

“一酿用粗米二斛,曲一斛,得成酒六斛六斗。”

在寒冷的冬日里,自制的米酒是农酒较为易得的东西。当天寒地冻的时候,一家人拿出酿制的米酒,往日的辛酸以及劳累就可以暂时忘却在脑后了。

桃李春风一杯酒——细说国人与酒的不解之缘

▲米酒

(2)调味食材:及时佐春酒,调味作和羹

在古代,盐、梅、酒是最先出现的三大烹饪调味品。据史料记载,在黄酒基础上制作的料酒很早就作为调味品进入了中国人的厨房,酒精可以和食物中的脂肪发生反应,从而起到为荤菜解腻、增香的效果。

料酒在我国的应用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人们经过长期的实践、品尝后发现,以黄酒为酒基配以香辛料精制而成的料酒最好,用其烹饪的菜更为鲜美醇香。

在那个没有太多调味品的时期,作为调味品酒的出现,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饮食生活。

桃李春风一杯酒——细说国人与酒的不解之缘

▲黄酒冬酿

而从另一个侧面来看,酒同样是文化的调味品,而文化也为酒增光添彩,赋予其更多的意蕴、内涵,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酒文化。

(3)增益健康:秋山僧冷病,聊寄三五杯

“酒为百药之长”,有活血、止痛、散寒、助阳的功效。在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有一篇为《汤液醪醴论》,从理论上论述了酒与防病健身的关系;而且后来还有记载治疗臌胀的“鸡矢醴”方,黄酒作为一种助药力的常用药引,在各种民间方剂中屡见不鲜。

桃李春风一杯酒——细说国人与酒的不解之缘

▲黄帝内经

或许正因为这些,平民对酒的喜爱一点都不比社会上层少。“绿螘新醅酒 红泥小火炉”也成了人们心中非常温馨、安适的生活情景。

结语

中国人不一定嗜酒,但几乎没有不爱酒的。比起西方酒品的花哨和浪漫,中国传统的酒往往是质朴而浓烈的,深受中国古文化影响的几个周边国家也是如此。想到中国的酒,就想到日本一首民歌《北国之春》里唱道:

“家兄酷似老父亲,一对沉默寡言人;可曾闲来愁沽酒,偶尔相对饮几盅?”

其实不只是父子之间,受儒家文化的影响,相较于西方,国人往往更倾向于压抑和隐藏自己的感情,而不善于表达和宣泄,而酒则更像是国人之间一种流淌的,无声的语言。就像《学会吃饭》中说:“我们不是因为饿而吃,而是因为焦虑、空虚、叛逆、悲伤。我们想寻求慰藉,或是喜悦。”酒也是如此。

桃李春风一杯酒——细说国人与酒的不解之缘

▲古人小酌

我们喜欢酒,因为酒是太神奇的一种饮料。它可以居庙堂之高,也可以处江湖之远。它陪伴得意的人,也陪伴失意的人,陪伴达官显贵人,也陪伴平民百姓。中国的酒也是世界上“溶解度最大”的液体,它能溶解喜,也能溶解愁。能溶解“莫使金樽空对月”的洒脱,也能溶解“醉里挑灯看剑”的失落。能溶解“一尊还酹江月”的豪情,也能溶解“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凄婉。能溶解“血色罗裙翻酒污”的喧嚣,也能溶解“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的清雅。

正因为它溶解了很多很多,才如此让人沉醉。

《周礼》

《战国策》

《汉书·食货志》

《内经·素问》

《宋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