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春風一杯酒——細說國人與酒的不解之緣

引言

酒可以說是世界上最神奇的一種飲料,作為世界三大飲品之一,

它不如茶的清新甘洌,不如咖啡的馥郁甘醇,甚至會讓初次接觸的人覺得難以下嚥,但卻仍然以自己獨特的口感征服了整個世界的味蕾。雖然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看,酒帶給人的感受,多半是乙醇代謝過程中產生的暫時性麻痺效應但不可否認的是,每個國家,每個地區,每個時代幾乎都會有屬於自己的酒以及酒文化,藉助酒,人類創造出了絢麗的歷史篇章。

桃李春風一杯酒——細說國人與酒的不解之緣

▲酒窖

通過酒,往往最能讓人品味到某個國家、地區,以及時代的歷史沉澱、文化及風情。中國是酒的故鄉,中華五千載文明,國人與酒,更是結下了剪不斷、理還亂的“累世之緣”,在璀璨中華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本文將從酒的文化起源入手,細說歷史上國人與酒的不解之緣,並希望總結出酒以及衍生的酒文化對國人性格以及文化積澱的影響。

酒之源起:蕙餚蒸兮蘭藉,奠桂酒兮椒漿

酒的起源太遠太遠,以至於我們早就不記得,到底是誰發明了酒。在中國古代,流傳著一個“猿人造酒”的故事。相傳猿人會把吃不完的野果、野谷儲存在洞穴裡。久之,野果變質發酵,就產生了酒精。但有明確史料記載的,認可度最高的應該是“儀狄造酒”。據《戰國策》記載:

“昔者,帝女令儀狄作酒而美,進之禹,禹飲而甘之。遂疏儀狄,絕旨酒。曰:“後世必有以酒亡其國者”。

商朝時我國的釀酒工藝已經趨於成熟。能夠釀製出“貞酒”、 “令酒”、 “日酒”、 “溫酒”等10多種不同風格的酒。

桃李春風一杯酒——細說國人與酒的不解之緣

▲古人釀酒

而到了周朝,酒的內涵發生了重要的變化。據《周禮•天官冢宰》記載,周代王室設立了專門的釀酒作坊和掌管飲酒之禮的機構及其專職官吏,共計630餘人。 《詩經》中內容涉及酒的達50多篇。如“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耿耿不寐,如有隱憂。微我無酒,以敖以遊。”、“叔於狩,巷無飲酒。豈無飲酒?不如叔也。洵美且好。”等詩句。將酒和百姓或憂或喜的情緒聯繫起來。

屈原的《九歌》中多次也提到酒,如“蕙餚蒸兮蘭藉,奠桂酒兮椒漿。”其中提到的“桂酒”是一種用於祭祀的上品酒。就是在這個時期,酒被賦予了兩個獨特的意義——代表儀式感和抒發特殊情緒。

桃李春風一杯酒——細說國人與酒的不解之緣

▲屈原塑像

隨著時間的推移,酒和歷史相互纏繞,這兩個意義被不斷地延續和昇華。人們開始品嚐到酒的精緻和細膩,也逐漸產生了為世人所認同的中國十大名酒。

酒之緣結:烏衣宴會,遠追王謝高躅

在國人對酒的推崇背後,是酒對各個行業、各個階層日益深化的影響。在社會分工日益明確,社會分化日益明顯的社會進程中,如果說還有什麼共同點可以把各個階層,各個行業的人聯合在一起,那應該就是酒了。有人以文立身,有人以武起家,有人坐擁天下,有人茅舍疏籬。他們之間或許難以相互理解,但卻都對酒卻往往都有莫名的親近感。

(1)文人良師:一曲新詞酒一杯 ,去年天氣舊池臺

文人好酒,因為酒可以給他們帶來前所未有地啟發和突破,也可以任他們傾吐懷才不遇的心酸。提到文人好酒的典例,大家最先想到的,應該就是詩仙李白了吧。杜甫說“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而李白自己也有“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出將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的經典名句。以致於民間有

“李白一分酒氣,一分才氣”的說法。可以說,酒激發了李白的才華,也烘托了李白驕傲、瀟灑、任性的形象。

桃李春風一杯酒——細說國人與酒的不解之緣

▲詩仙李白

無獨有偶,隱者陶淵明同樣是“嗜酒”的存在。他不僅嗜酒,還樂於醉酒,往往“飲酒輒盡,期在必醉。”而王羲之那空前絕後的“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同樣是醉後之作,酒醒之後,連他自己也再寫不出。

有人說,酒是可怕的,因為它能削弱人的意志和理性。但很多傑出的文藝作品恰恰就是在感性和激情的主導下誕生的。

(2)徵人良友: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飲琵琶馬上催

徵人好酒,因為酒可以化解他們對這種的恐懼,也可以慰藉征途的孤苦和相思。將軍好酒,儘管也會擔心因酒誤事,卻仍然不免一飲為快。關於徵人好酒的典例,我以為莫過這兩句。它們之所以經典,就因為特別準確地反映了徵人的心態。一首是《涼州詞》:“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怕死”可以說是人的本能。正所謂:“螻蟻尚且偷生”。如果必須要披掛上陣,面對戰爭的殘酷,他們更傾向於用酒來澆滅恐懼。

桃李春風一杯酒——細說國人與酒的不解之緣

▲將軍宴飲

另一首是《漁家傲》:“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征途遠,鐵甲寒。在“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的征途上,酒還能疏解鄉思的冷,能夠給人提供繼續堅持下去的勇氣及力量。

(3)帝王良佐:金盃同汝飲,白刃不相饒

帝王好酒,並不都是為了酒池肉林的放縱和歡樂,也要恩威並用的機智與果決。中國有句古話,“無酒不成席”。在中國傳統的聚餐活動中,酒是必不可少的。或許源於歷史賦予酒的神聖感和儀式感,酒常常能伴隨著一些重要的場景,形成一種莫名的威壓。比如《鴻門宴》中的“壯士能復飲乎?”又比如宋太祖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還有曹操和劉備的“青梅煮酒論英雄”,朱元璋的“金盃同汝飲,白刃不相饒。”幾乎所有的歷史“名片場”都少不了酒,這也是酒的獨特魅力所在。

桃李春風一杯酒——細說國人與酒的不解之緣

▲杯酒釋兵權

酒之援用:綠螘新醅酒 ,紅泥小火爐

然而,酒不僅僅是隻屬於王侯將相、遷客騷人的飲品。事實上,相比於茶和咖啡,酒是一種非常“親民”的存在,甚至對於為柴米油鹽掙扎的江渚漁樵,鄉野村夫等很多生活在社會底層的民眾而言,酒的意義更為重大。在缺衣少食的時候,酒用它的滋味、溫度和藥性,守護著一個最廣大、最普通的群體——平民百姓。

桃李春風一杯酒——細說國人與酒的不解之緣

▲今人演繹卓文君當壚賣酒

(1)抵禦嚴寒:鳴笙起秋風,置酒飛冬雪

大家都知道,古代沒有“溫室效應”,其冬天比現在要冷,而現代人禦寒的常用“武器”棉花則是明清時期從美洲傳到中國。在沒有棉衣的情況下,禦寒只能用動物皮毛製成的“裘”。但這種由野生獸皮製成的裘皮大衣在古代無疑是件頂級奢侈品,普通家庭根本想都不用想。

平民百姓穿的多數是由麻布製成的“褐”,這種衣料夏天粗糙不透風,冬天禦寒效果差。一到冬天,人們大都處於像“賣炭翁”那樣的“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的境況下。而喝酒也算是一種比較實用有效的禦寒方法。《漢書·食貨志》中記載:

“一釀用粗米二斛,曲一斛,得成酒六斛六鬥。”

在寒冷的冬日裡,自制的米酒是農酒較為易得的東西。當天寒地凍的時候,一家人拿出釀製的米酒,往日的辛酸以及勞累就可以暫時忘卻在腦後了。

桃李春風一杯酒——細說國人與酒的不解之緣

▲米酒

(2)調味食材:及時佐春酒,調味作和羹

在古代,鹽、梅、酒是最先出現的三大烹飪調味品。據史料記載,在黃酒基礎上製作的料酒很早就作為調味品進入了中國人的廚房,酒精可以和食物中的脂肪發生反應,從而起到為葷菜解膩、增香的效果。

料酒在我國的應用已有上千年的歷史,人們經過長期的實踐、品嚐後發現,以黃酒為酒基配以香辛料精製而成的料酒最好,用其烹飪的菜更為鮮美醇香。

在那個沒有太多調味品的時期,作為調味品酒的出現,極大地改善了人們的飲食生活。

桃李春風一杯酒——細說國人與酒的不解之緣

▲黃酒冬釀

而從另一個側面來看,酒同樣是文化的調味品,而文化也為酒增光添彩,賦予其更多的意蘊、內涵,在此基礎上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中國酒文化。

(3)增益健康:秋山僧冷病,聊寄三五杯

“酒為百藥之長”,有活血、止痛、散寒、助陽的功效。在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黃帝內經》中有一篇為《湯液醪醴論》,從理論上論述了酒與防病健身的關係;而且後來還有記載治療臌脹的“雞矢醴”方,黃酒作為一種助藥力的常用藥引,在各種民間方劑中屢見不鮮。

桃李春風一杯酒——細說國人與酒的不解之緣

▲黃帝內經

或許正因為這些,平民對酒的喜愛一點都不比社會上層少。“綠螘新醅酒 紅泥小火爐”也成了人們心中非常溫馨、安適的生活情景。

結語

中國人不一定嗜酒,但幾乎沒有不愛酒的。比起西方酒品的花哨和浪漫,中國傳統的酒往往是質樸而濃烈的,深受中國古文化影響的幾個周邊國家也是如此。想到中國的酒,就想到日本一首民歌《北國之春》裡唱道:

“家兄酷似老父親,一對沉默寡言人;可曾閒來愁沽酒,偶爾相對飲幾盅?”

其實不只是父子之間,受儒家文化的影響,相較於西方,國人往往更傾向於壓抑和隱藏自己的感情,而不善於表達和宣洩,而酒則更像是國人之間一種流淌的,無聲的語言。就像《學會吃飯》中說:“我們不是因為餓而吃,而是因為焦慮、空虛、叛逆、悲傷。我們想尋求慰藉,或是喜悅。”酒也是如此。

桃李春風一杯酒——細說國人與酒的不解之緣

▲古人小酌

我們喜歡酒,因為酒是太神奇的一種飲料。它可以居廟堂之高,也可以處江湖之遠。它陪伴得意的人,也陪伴失意的人,陪伴達官顯貴人,也陪伴平民百姓。中國的酒也是世界上“溶解度最大”的液體,它能溶解喜,也能溶解愁。能溶解“莫使金樽空對月”的灑脫,也能溶解“醉裡挑燈看劍”的失落。能溶解“一尊還酹江月”的豪情,也能溶解“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悽婉。能溶解“血色羅裙翻酒汙”的喧囂,也能溶解“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的清雅。

正因為它溶解了很多很多,才如此讓人沉醉。

《周禮》

《戰國策》

《漢書·食貨志》

《內經·素問》

《宋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