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余华和张艺谋告诉你活着的意义

电影《活着》改编自作家余华的同名小说。影片中讲述了主人翁徐福贵,在输光家产后痛改前非,以表演皮影戏谋生,当时正好国共内战,福贵与春生等友人在半路表演时被国民党抓去当壮兵,国军战败后成为共军的俘虏,替解放军拉大炮和唱皮影戏,并且等待回家的机会。虽然女儿凤霞因高烧而成了哑巴,但幸好全家团圆。在四十年代,赢得福贵家产的龙二被扣上反革命运动而处死。到了六十年代,全国大跃进,没日没夜的炼钢,但是儿子有庆却不幸地被车压死,而肇事者正是当年与福贵共同共死的好友春生。后来凤霞嫁给万二喜,福贵的皮影因是四旧而被迫烧毁,福贵与妻子家珍一直谨慎的过日子,并且期盼孙子的诞生,不料凤霞却在生产时大失血而死。

《活着》:余华和张艺谋告诉你活着的意义

张艺谋通过这个小人物的经历来映射出当年中国的历史背景,他试图通过镜头传达一个渺小的小人物在这种荒谬年代下的悲惨命运。整个故事由一次次儿女的死亡,来突显出福贵与家珍的存在,也就是电影名“活着”。这部电影改编自余华的小说《活着》,两者在呈现上有些不同,小说中的福贵是个老农人,电影里的福贵则是由风流少爷变成小小市民,两者呈现的方式不一样,表达的本质也是不同的。

《活着》:余华和张艺谋告诉你活着的意义

整部电影的场景,开始在一个喧闹的赌场,这可所谓的象征着人生就像一盘赌局,有失也有得。福贵在一开始时,以房抵债,也因此败光家产。电影里,有一段对话,可以视为整部电影的重点,在国共内战时期,福贵与春生见到战场上大片的尸体时,春生说:“咱们得活着回去。”福贵回应:“回去得好好活。”在那样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中,能够活着就已经是一件极奇不容易的事,活着是上天给你的一种恩赐,所以我们必须好好的活着。

《活着》:余华和张艺谋告诉你活着的意义

在影片中,有许许多多命运的安排,令人难以承受。被国军抓走当壮兵,好不容易活着,却得承受失去儿子的悲痛,而肇事者竟是曾与自己同生共死的老朋友春生,命运的安排实在是令人感到荒谬。福贵的人生观和人生态度是只要活着,不管活得好不好,因为活着就有明天,生活会越变越好,这或许是一个借口,是一种自我安慰,来减轻生活中的种种苦难,让活著有一些些的理由与价值。因为只要活着,就会有无限希望,无限可能,哪怕是苟且偷生着。

《活着》:余华和张艺谋告诉你活着的意义

这部《活着》电影中,最让我感动的一幕则是福贵、家珍、二喜带着馒头到有庆和凤霞的墓地,分别准备饺子和照片给有庆和凤霞。当馒头问家珍为什么给凤霞看那么多照片时,家珍告诉馒头,这是她和凤霞之间的小约定。死去的人虽然已经离开,但是说过的话、承诺过的事,会一直存在并活着的我们回忆中。影片中,充斥着死亡与离别的悲剧,大时代中所有的悲情,都压在福贵这样的小市民身上,虽然都不太合理,但却充分展现活着的无奈。

《活着》:余华和张艺谋告诉你活着的意义

存在的意义,只为活着,这是福贵表现出来的人生观及态度,他对于命运的安排,竟然没有想要反击的想法,甚至连丝毫的抱怨也没有,只有麻木的接受不都是悲剧时代下的产物因为,只要活着,就有机会,不管活的是好、是坏,只要活着,情势也许有逆转的机会,因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

《活着》:余华和张艺谋告诉你活着的意义

电影的各种修改最终也改变了原著的主题,二者之间都有想展现的东西,电影讲的是在时代夹缝中的活着,原著讲的则是在命运的戏弄下的活着。原著中的富贵是悲惨的,同样也是坚强的,在经历了这么多打击之中却在阴影中走出来,这并非简单的事。我甚至觉得电影都不该取名为《活着》,因为跟原著对比起来这是一个美好的结局,而不像原著那样,给人带来一种绝望。原著里,那些人都死了,都死于荒诞的意外,其中有些人甚至都还没有在这世上活够。反而这个老骨头能从开头活到结局。活着是多么不容易,在这世界上,每分每秒都有人正经历着死亡,我们能活着,是一件极好的事,人们就是为了活着而活着,就算遇到再多的苦难,也要像富贵那样,不能放弃,老实的面对现实,未来。

《活着》:余华和张艺谋告诉你活着的意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