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外企全部都撤離中國,我國的工業門類還能保持完整嗎?

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取得這樣的成就僅僅用了三十多年的時間,這個速度可以說是奇蹟了,堪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在中國改革開放初期,國內的發展和世界先進國家有很大的差距,為此我國政府開始大力招商引資,吸引國外企業來華投資。

如果外企全部都撤離中國,我國的工業門類還能保持完整嗎?


(北京航空食品公司是改革開放後首家獲批的中外合資企業)

實事求是的講,外企入華確實極大地推動了我國經濟和民族商業的發展。外企不光帶來了大筆的資金,還將許多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也帶入國內,對我國經濟發展起到了非常大的正面作用。

舉個例子,中國汽車工業就是在外企的帶動下發展起來的。

2019年,中國乘用車共計銷售2144.4萬輛,雖然比起2018年有所下滑,但仍舊是全球最大的汽車消費市場。

很長時間以來,合資車企一直佔據了國內汽車市場的主流,但自從2010年之後,厚積薄發多時的自主汽車品牌開始迅速崛起,長城、吉利、廣汽、上汽已經成長舉足輕重的行業巨頭。

民族汽車企業的崛起讓每個中國人都感到自豪,但平心而論,中國車企能有今天的繁榮,離不開外企的催化。

1984年10月,德國大眾公司和中方代表在北京聯合成立了上汽大眾公司,拉開了外國企業進軍中國市場的序幕。

如果外企全部都撤離中國,我國的工業門類還能保持完整嗎?


(上汽大眾)

當時之所以同意引進外資,是想用市場換技術。雖然在日後的合作過程中,外資在技術方面並非是傾囊相授,但不可否認的是,我國汽車人還是從外企哪裡學到了許多寶貴的經驗,也為我國培養了許多汽車人才。

而且隨著大量世界知名汽車零部件供應商的入華,大大降低了汽車製造的難度,也為我國民族汽車工業的崛起提供了機會。

其實不只是汽車領域,在其他許許多多領域,外資公司的進入都極大的刺激我國本土企業的發展,這也證明了當年我國政府開放市場引進外企的正確性。

不過隨著近幾年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國的人工成本越來越高,並且土地成本也是直線攀升,大大增加了外企的運營成本,於是乎許多企業邊將一些勞動密集型工廠轉移到其他國家,以降低成本。

對於外企的撤離,許多人都表示擔憂,但其實絕大多數外企並沒有撤離中國的打算,一些外企的撤離的原因是不適應中國市場已經人力成本太高。

當年這些外企進入中國就是貪圖中國的人力成本便宜,所以將一些低端製造業引進中國,但如今中國工人的工資越來越高,這些低附加值產業已經無法獲利了,因此必然會去尋找新的代工國家。

如果外企全部都撤離中國,我國的工業門類還能保持完整嗎?


(阿迪和耐克在中國設廠就是為了降低人工成本,現在中國人工工資上漲,這兩家企業就只得轉移生產基地了)

由於這些外企本來就不屬於什麼高科技領域,起碼他們在中國的工廠沒啥科技含量,就是單純的代工,因此它們的離開不也會對國內經濟和就業造成重大影響,更不會衝擊我國的工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