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歲前寶寶有這5個“壞毛病”,是智力發育的表現,家長可以慣著

寶寶一天天長大,對周圍的事物充滿了好奇,曾經什麼都依賴家長的小寶寶,成了搗蛋大王,讓人頭疼不已。很多家長看到寶寶有一些“壞習慣”的時候就急著糾正,其實,3歲前的寶寶如果出現這樣五個壞習慣,家長不用過多幹涉,慣著反而能讓寶寶變得更聰明。


3歲前寶寶有這5個“壞毛病”,是智力發育的表現,家長可以慣著


一、吃手、咬東西

所有健康的寶寶都會在一定階段內表現出吃手、咬東西、吐泡泡等行為,這是孩子的口欲期到了,這段敏感期的起止時間表現在不同寶寶身上是不一樣的,有些寶寶從3個月開始,到一歲多結束。有的孩子可能更早開始和結束。

從生物學角度來看,寶寶嘴和口腔的神經發育早於手部,他們用嘴感知事物得到的信息比手更方便快捷。所以家長在養育這一階段的寶寶時,不要抑制他,保證安全的情況下,讓寶寶吃個夠,對各方面的發展都有好處。


3歲前寶寶有這5個“壞毛病”,是智力發育的表現,家長可以慣著


認識到孩子處於口欲期,家長應準備好適合寶寶咬的物品,洗淨殺菌,放在寶寶夠得到的地方讓寶寶去咬,感受這些材質的軟硬、細糙。在孩子抓取這些東西的過程中,同時刺激了手部神經發育,順利開啟用手認識世界的大門。


3歲前寶寶有這5個“壞毛病”,是智力發育的表現,家長可以慣著


二、亂扔東西

寶寶從一歲左右開始,手部神經發育到了一個新階段,他們有更大力量抓握物品,甚至開始喜歡扔東西,許多父母覺得寶寶開始調皮了,其實這樣動手不僅刺激了寶寶肌肉的發育,也能鍛鍊手、眼、腦的協調能力好處多多。

家長要確保玻璃、金屬製品遠離孩子的活動範圍,講清楚哪些物品是可以扔的,如毛絨玩具、小皮球。最好做投擲類的親子游戲,規則是把軟玩具扔進遠處的盆裡。既促進了寶寶生長髮育,又融洽了親子關係,寶寶很愛這樣的家長。


3歲前寶寶有這5個“壞毛病”,是智力發育的表現,家長可以慣著


三、到處亂爬

古人說“七坐八爬”,生活中也有寶寶7個月就會爬了,爬行可以使身體得到一個全面的鍛鍊,充分參與爬行的寶寶在平衡、手腳協調方面更強。上學後,這樣的寶寶注意力更容易集中,學習效率高。

寶寶會爬之後,家長最好圈定好寶寶的爬行環境,床的周圍插上護欄,地上鋪無毒的厚泡沫墊,周圍擺放色彩鮮豔的玩具,鼓勵寶寶爬行,帶著寶寶每天爬一爬。但要注意喝完奶後需消化一段時間再爬,否則易引起嘔吐。


3歲前寶寶有這5個“壞毛病”,是智力發育的表現,家長可以慣著


四、用手抓飯

給寶寶添輔食的時候,家長都不能接受寶寶用手抓,尤其是看到油膩黏糊的小手和衣服,更是崩潰。其實抓飯的時,寶寶體會到自己吃飯的樂趣,培養了吃飯的興趣,說明就快可以學習獨立吃飯了。而且從小自己嘗試吃飯的寶寶,相對來說更習慣吃飯,不容易挑食、厭食。

家長可以給寶寶準備一些小勺,讓寶寶儘量用嘗試用勺子,逐漸停止抓飯,並且學著自己吃飯。


3歲前寶寶有這5個“壞毛病”,是智力發育的表現,家長可以慣著


五、伸手就拿別人的東西

1歲左右的寶寶對世界充滿了好奇,有時候坐電梯旁邊有人玩手機,就伸手去夠。別的小朋友吃零食,寶寶也要去分一杯羹。這種現象從10個月左右開始到接近兩歲,各個寶寶時長不等。

很多家長覺得孩子沒禮貌,想要制止,其實小寶寶是沒有搶的意識的,就是單純覺得這個東西好玩好吃。家長要循序漸進的教導,幫孩子建立“物權意識”,讓他漸漸明白“別人的東西不能拿”。


3歲前寶寶有這5個“壞毛病”,是智力發育的表現,家長可以慣著



寶寶成長中每到一個階段,就會出現引起家長重視的行為,每種行為的產生和停止都有其特定的成因和規律,家長們只要把握好時段因勢利導,一定可以幫寶寶順利度過人生的每個階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