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的我們》:只期待後來的你能快樂,那就是後來的我最想的

好不容易找到可以陪伴自己一輩子的人,都說好了要去哪裡哪裡了,結果卻在半路上因為一塊錢的車費而爭吵不休,最後分道揚鑣,各自奔向不同的方向。這樣遺憾嗎?

當然遺憾!憑什麼費勁氣力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人,卻要在半路上因為一些不必要的小事丟掉它。這跟挎著竹籃子去打水有什麼差別呢?電影講的,就是這麼一個淺顯得不能再淺的道理,但偏偏是這樣一個人人都懂得的道理,它被放在真實事件中卻難於實踐,這便是最大的遺憾。

《後來的我們》:只期待後來的你能快樂,那就是後來的我最想的

我們生來就孤獨。這樣一個孤獨的個體從赤身裸體來到這個世界上,就曉得了要尋找母親的抱抱,因為懷抱溫暖,所以渴求懷抱。我們從被懷抱的嬰兒漸漸長大,長大到可以在冰冷的地面上自己攀爬,再到不需要大人的攙扶便可以擺動雙腿走路,到可以穩穩地走步了,學會跑步了,我們從小渴望的溫暖的母親便離我們越來越遠了。

這種越來越遠的距離有可能是現實物質的量上的,也有可能是心靈上的。儘管我們都知道,母親,這樣一個偉大的存在,絕不忍心讓我們孤自生活在這個混沌的社會里。但是時間這把劍無情地把我們和母親剝離開,儘管母親的愛從未更改,隨著時間它也會日漸深化。但我們必須長大了,必須獨自去尋找自己了。

《後來的我們》:只期待後來的你能快樂,那就是後來的我最想的

於是我們漸漸學會照顧自己,自己一個人吃飯,一個人睡覺,一個人工作學習,一個人冷靜思考,一個人做決定,一個人出門遠行。18歲之後,你就不得不遠行了。而且18歲只是一個大致的社會定下來的年齡分界線。也許十八歲之前,我們就不得不獨自背上行囊遠行了。

路上我們也許遇到很多同樣孤獨的個體,我們會互相打招呼,也許會互相幫忙照顧。在這條遠行路上的每一個路過的人啊,有些人他變成了室友、有些人成為了朋友、有些人很難得的發生心電感應,愛情的種子悄咪咪地在心裡發芽,而後我們成為了戀人。然而有些人,註定永遠只是路人甲乙丙丁……

這些個各種各樣的相遇情境,有些充滿著粉紅色的泡泡,有些卻似乎佈滿刺人的荊棘。某些相遇的過程啊,只要站在開始的地方就可以一眼望見結局,而有些卻坎坷、曲折,讓人哭笑不得、無可奈何。有些人在生命裡,相遇相知,過了很久,才成為戀人,原以為牢靠如牆,未及大雨滂沱,它自轟然倒塌,心痛,遺憾,忍著,只能忍著。


《後來的我們》:只期待後來的你能快樂,那就是後來的我最想的

還能做什麼呢?

沒法子了吧。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