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最有名的“大街”原來在這裡!文化底蘊深厚,匯聚百年老店


溫州三十六坊 昨天

鹿城區歷史文化街區

對於中國人來說,最熟悉的一條路,莫過於“解放路”。

能夠有資格被叫做解放路的,往往曾經是當時、當地最繁華熱鬧的一條街。

溫州城的解放路也是如此,明清時期它叫“大街”,後來分別叫“南大街”和“北大街”。有趣的是,國內很多城市的“解放路”前身,都叫過南北大街,比如西安。

2020年,溫州的解放街即將迎來新的“煥顏”:五馬-墨池歷史文化街區實施改造工程,解放街改造提升被列入其中。

南北大街通南北

南北大街,顧名思義,是貫穿城市南北走向的主要道路。

翻開明清時期溫州古地圖,你會發現古城有兩條平行的南北向大街,一條是解放街,一條是信河街。

溫州最有名的“大街”原來在這裡!文化底蘊深厚,匯聚百年老店

解放街是溫州古城中最長、也最古老的主要街路,南起古城瑞安門(俗稱大南門),北至望江門(俗稱雙門,今朔門),縱貫城區南北。

民國初期,大街分為兩段,以廣場路東口為界,分別稱為北大街和南大街。

新中國成立後,在政府主持下,附近的居民代表組織了修路委員會,翻修南北大街的道路。修建竣工後,1950年7月,《浙南日報》上刊登了一條消息:《南北大街翻了身,從此改名解放路》。

新得名的解放路以打鑼橋口為中心,向北稱解放北路,向南稱為解放南路。2000年8月,兩條路合併改稱“解放街”至今。

後來,解放路往南慢慢延伸,一直到賣麻橋,都被稱為解放南路。

路長、巷多、底蘊深

解放街不僅路長、巷多,交通便利,周邊還有著一批歷史悠久的街道巷弄,是歷史文化街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北宋時期,溫州知州楊蟠規劃的三十六坊中,解放街周邊就佔了九個坊:

有問政坊(七楓巷)、棠陰坊(倉橋街)、墨池坊、德政坊(縣後巷)、道愛坊(縣前頭)、榮親坊(晏公殿巷)、雙桂坊(紗帽河)、簡訟坊(大簡巷),以及至今仍然保留坊名的康樂坊、墨池坊等。

而南北大街貫通的兩座城門,也有深厚的文化底蘊:

望江門坐落在古城的正北面,因望北為江而得名。望江門原名“拱辰門”,唐時有雙城門,五代錢元瓘任溫州刺史時,拆除拱辰門的雙城門,只存其一。又以朔方指北方,別稱朔門。南宋建炎四年(1130)宋高宗駐蹕溫州,御駕儀衛就是自拱辰門入城,御駕依次由大街(今解放路)、五馬街,通過譙樓(沿今公安路)到達州治(今廣場路小學)。

瑞安門則與南宋的另一位皇帝有關。南宋鹹淳元年(1265),原永嘉郡王趙禥即帝位,是為宋度宗,升溫州為瑞安府(府治仍在溫州),“瑞安府”為溫州稱府之始,比寧波升府早123年。宋度宗登基後,還把舊城門改名“瑞安門”。因瑞安門坐落在城南,所以溫州更喜歡稱這裡叫“大南門”。

溫州最有名的“大街”原來在這裡!文化底蘊深厚,匯聚百年老店

▲1877年,從積穀山俯瞰溫州南門外

南北百貨一條街

“南大街北大街,南北百貨一條街。”

在老溫州人的記憶中,曾經的南北大街,就是繁華的代名詞,經濟繁盛、店鋪林立。

由於解放街南北分別設有瑞安門、望江門,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自清末以來,一直是溫州城區的商業街道。

溫州最有名的“大街”原來在這裡!文化底蘊深厚,匯聚百年老店

▲1877年,甌海關稅務司公署近景

據《溫州通覽》記載,清光緒二年(1876),根據《煙臺條約》,溫州開闢為對外通商口岸以後,英、美、法、日等國的商人、傳教士便紛紛來溫經商或傳教,而國內的上海、寧波等地商家也頻頻與溫州工商界加強往來,或採購物資,或推銷商品,或開設店鋪,關係日趨密切。

當時溫州對外交通專靠輪船和汽船,而望江門外,正是輪舟輻輳之處,又是管理口岸的“甌海關”駐地。查看民國時期的地圖,會發現望江門外各類碼頭一字排開,各種貨物都要通過這個城門進入城內。

溫州最有名的“大街”原來在這裡!文化底蘊深厚,匯聚百年老店

▲上世紀50年代南北大街

南北大街的南端是瑞安門,出此門向南行,沿著“七鋪河路”,經過物產豐盈的下河鄉,可以直達瑞安縣城。下河鄉的農民和瑞安的民眾到溫州來購買商品或進行交易,一般都由瑞安門內的南大街進入城區。

因此,南北大街遂成為交通頻繁、商業興盛的主幹街道。

到了上世紀20年代,隨著外國商人不斷湧入,一批白牆青瓦、歐陸風格的建築街面和“益泰源”、“協大祥”、“大生堂”等名店便應運而生,併成為今天百年老街的歷史景觀。

百年老店與中國第一張個體工商業營業執照

這裡匯聚諸多百年老店:

【縣前頭湯圓】縣前頭湯圓原名叫“鄭德大”湯圓店,始於1901年。1958年和另兩家湯圓店合併,改成如今眾人皆知的名字。他家的湯圓潔白晶瑩、滑糯爽口、皮薄餡大、餡心香馨。

溫州最有名的“大街”原來在這裡!文化底蘊深厚,匯聚百年老店

【長人餛飩店】長人餛飩始於1930年。最早是樂清人陳立標挑著擔子叫賣進溫州的,因陳立標個子很高,他的餛飩人稱“長人餛飩”。長人餛飩皮薄餡多,蓋料豐富,湯清味鮮。

【許大同毛筆店】許大同毛筆店創建於清光緒二十六年(1906)。許大同筆店創始人許進芳(1887-1961),原籍平陽,光緒二十六年(1900) 剛滿13歲,經族人引薦離鄉到永嘉城區新同文毛筆店,學習制筆手藝。1906年他在康樂坊大簡巷口開設毛筆店,取名“許大同”。此時適逢辛亥革命前夕,孫中山先生倡導天下為公,走向共和,實現大同。

而改革開放以後,中國第一張個體工商業營業執照,就來自溫州市解放北路的一戶人家。

1980年12月11日,章華妹從當時的溫州市工商局領到了編號為10101的營業執照。營業執照上的住址,寫的是解放北路83號。

出生在解放北路的章華妹,和她拿到的始於解放北路的全國首張個體工商業營業執照,是中國改革開放政策下,眾多溫州商人創業打拼的一個縮影。

發生在解放街的老故事:

1.“張寶琛禁菸,自吃紅丸,別人吃紅湯丸(圓)”

這個故事刊登在當年的溫州本地報紙上。這句溫州獨有的俚語,與成語“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有同樣的含意。

抗日戰爭時,張寶琛在溫州當偽專員。他本人是吃鴉片的,但“上峰”命令他要“厲行禁菸”,所以不得不裝模作樣,搞了一陣“禁菸”運動。他自擬一張禁菸告示,字如碗大,張貼於南北大街、五馬街,尤以原“金三益”牆上那張最顯眼。告示用溫州方言寫成:“販賣鴉片和吃鴉片的,捉牢後,本專員就請他吃紅湯丸。”(意即槍決。丸,系圓)可是,張寶琛自己煙癮上來時,便偷偷地在房間裡吞“紅丸”(一種毒品)。

當時的老百姓深諳箇中奧秘,便用這句俚語,揭露他的真面目。

2.“攔街福”

“攔街福”是一度流行的溫州民間的獨特風俗,從明清以來便有了。

關於“攔街福”的由來,一種說法是,相傳明時倭寇在我國浙東南沿海猖獗犯境,明將戚繼光盡殲犯境之敵,使溫州城區免受戰禍蹂躪。溫州人民為慶祝勝利,在農曆二三月間在各街巷舉行祝福活動,並逐漸沿襲成溫州一年一度的民間盛會。每年,市區主要街道及附近小巷均安排日期,輪流舉行祈福活動。

溫州最有名的“大街”原來在這裡!文化底蘊深厚,匯聚百年老店

▲攔街福老照片

“攔街福”每年二月初一從康樂坊開始(取“康樂安寧”之意),到三月廿一日在第一橋結束(取“第一”之意)。在這過程中,以二月初一的康樂坊、三月初一的百里坊、三月十五的南北大街與鐵井欄、五馬街等的規模最為盛大。是日,街上張燈結采,並有木偶戲演出,小康之家與殷富商戶還邀請“說書”、“鼓詞”藝人在門前搭臺演唱。

在“攔街福”的五十天中,郊區農民都挑著新鮮的瓜果蔬菜、雞魚肉蛋,到城裡叫賣。溫州一些著名的大商店,如五馬街的“許雲章”、“金三益”、“五味和”及南北大街的“錦彰”、“東桂芳”等更是不失良機,老闆都會陪著笑臉,接待顧客。

《鹿城人文景觀》沈克成 湯章虹 著

《翻修南北大街 居民協助下工程進行順利 南段竣工北段一月後完成》 李啟鈐、《南北大街翻了身 從此改名解放路》陳龍,原載《浙南日報》

《溫州解放路——一條街串起根與魂》 來源《錢江晚報》記者 汪子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