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口:綠色引擎驅動數字經濟“突飛猛進”

長城網訊(蔡建剛 蔡俊傑 薛茜 謝傑)隨著數據中心行業在數字經濟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數據中心的用電需求和清潔能源利用率成為政府、社會和行業十分關注的話題。

近年來,張家口依託充足的綠色能源,以數據中心行業為代表的數字經濟產業發展迅猛。2015年,張家口市被確定為國家唯一一個可再生能源示範區。目前,可再生能源達1330.98萬千瓦,到2020年底將達到2000萬千瓦,預計年發電量達370億千瓦時以上。因此,在建設大數據中心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

順勢而為 大數據“邂逅”綠色能源

自2012年6月阿里巴巴正式落戶張北縣,7年多的時間裡,張北的雲計算產業實現了從無到有、從有到強的跨越式發展。張家口的大數據簽約項目已經超過30個,已經投入運營數據中心項目5個。其中,張北縣運營項目4個,懷來縣運營項目1個。與此同時,在大數據的運用上,張家口轄區內還實現了智慧民生、智慧城管,建起了扶貧雲,實現了農村電商全覆蓋。以張北、懷來為代表的大數據產業集群正搭載張家口地區的新能源綠色引擎高速穩健發展。

张家口:绿色引擎驱动数字经济“突飞猛进”

由國網冀北電力負責建設運營的國家風光儲輸示範工程光伏區。冀北電力 供圖

2016年5月,國網冀北電力結合大數據產業發展規劃,未雨綢繆,協同阿里巴巴集團、億利集團,以配電網技術創新引領“源-網-荷”協調發展,在全球首次提出柔性變電技術設想。2017年9月,10千伏交直流配電網及柔性變電站示範工程開始現場勘測、定位,正式將柔性變電設想變為現實!一年後,該項目正式投入商業運行。

該工程建設有10千伏光伏直流升壓站一座、10千伏柔性變電站一座。其中,10千伏柔性變電站的核心設備電力電子變壓器具有4個交直流端口,在配電網中如同一個“縱橫交錯江河中的碼頭”,通過接入張北縣德勝村2.5兆瓦光伏扶貧發電,滿足了阿里張北數據中心綠色用能需求,實現了發電、電網、客戶等多利益主體的共贏。

“四方機制” 破解新能源消納瓶頸

目前,張家口市註冊數據中心建設、運維企業已有16家。懷來秦淮數據中心等6個數據中心項目已經投入運營,服務器規模達35.1萬臺。

為結合國家可再生能源示範區建設,解決數據中心用電問題,讓大數據產業發展享有成體系的扶持和優惠政策,張家口供電公司創新機制,2017年10月在張家口市政府的倡導下,國網冀北電力勇開先河,提出“政府+電網+發電企業+用戶側”四方交易機制,將各大數據中心納入可再生能源電力交易系統,通過市場化交易可享受0.37元/度的優惠電價,極大程度降低了數據中心的用電成本,為清潔能源消納提供了良好範例。該交易機制在國內尚屬首例,標誌著張家口開啟了國內可再生能源電力市場化交易的先河,同時打破了清潔能源應用成本居高不下的瓶頸。

张家口:绿色引擎驱动数字经济“突飞猛进”

張北柔性直流工程±500千伏張北換流站工程鳥瞰圖。鄒明 攝

以秦淮數據集團為例,秦淮數據在張家口地區已部署4個數字產業園區,全部投產後,年均可消納約30億千瓦時。現有已建產業基地均已通過“四方交易”機制購買綠色清潔能源,提升綠色能源使用佔比,有效地消納當地“棄風棄電”能源。

傾情服務 激發數字經濟潛能

2016年—2019年,為保證雲計算產業在張北縣的順利發展,冀北電力在當地分別建設了張北東220千伏變電站,攬勝樓、雲計算和中都三座110千伏變電站為大數據客戶提供了34條10千伏專線供電電源,28萬千瓦時供電負荷,極大地提高了企業用電可靠性,保證了大數據設備不停電要求。

近幾年,阿里巴巴集團等雲計算產業逐步在張家口地區發展成熟,受電網容量和資源影響,電網建設步伐難以滿足此類大客戶的用電接入需求。張家口供電公司召集發展、營銷等專業力量,成立大數據服務組,主動對接大數據企業,為其提供專屬服務。為大客戶制定合理的供電方案,充分與客戶進行溝通,有計劃、有階段地為客戶提供專線接入方案,在保證大客戶正常運行生產的情況下,做到專線資源利用最大化。有效實施大數據項目“綠色通道”機制,建立大客戶專用微信群,24小時為客戶提供“面對面”“一對一”服務,切實讓大客戶感受到供電企業卓越的“電力獲得感”。

张家口:绿色引擎驱动数字经济“突飞猛进”

為張北柔直工程安裝主通流回路導線。冀北電力 供圖

如今,浪潮、航信長城網絡、懷來互聯互通等數十家企業已經先後落戶張家口,騰訊計劃投資300億元在懷來建設華北信息技術產業總部基地,京東集團計劃投資118億元在宣化建設數據中心及物流運營中心項目。通過規模發展,預計到2020年,張家口將形成投資過千億元、服務器規模達到150萬臺的全新大數據產業集群。

可再生能源的使用不僅讓張家口更加“風光無限”,更是一種不竭的綠色能量,促進張家口經濟結構的升級。政務雲、工業雲等大數據平臺建設正在積極推進,在大數據、物聯網、電商服務、醫療健康、現代服務業等領域持續構建數字經濟生態鏈,智慧城市將在眼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