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淪為“草莓族”,家長有很大責任,多半是這幾種行為造成的!

自從孩子出生後,大部分家庭都把精力投入到照顧孩子上。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許多家長髮現自己孩子已經變成了“草莓族”。變成“草莓族”的孩子長大後膽小,往往沒有面對困難的勇氣,非常依賴父母,而且在對待一些事情時往往變得非常自私。

孩子淪為“草莓族”,家長有很大責任,多半是這幾種行為造成的!

什麼是草莓族?

草莓族剛開始出現是在上世紀80年代,這類人群也就是我們口中的“80後”,當時人們對80後的評價是:抗壓能小、難以接受失敗的挫敗感,表面上雖然光鮮亮麗,但內心卻非常幼稚。而現在“草莓族”一詞已經逐漸成了沒有獨立能力、不會自己做主的寶寶的代名詞。這種寶寶被稱作是“草莓寶寶”。

他們從小因為優越的生活環境缺乏生活的獨立性,習慣了一切由父母安排。喜歡根據自己的意願來解決一些問題,遇到挫折自己卻不能很好地進行解決。常常以自我為中心,稍有不快或違背自己意願的聲音就大發脾氣。

孩子淪為“草莓族”,家長有很大責任,多半是這幾種行為造成的!

孩子為什麼會成為草莓族?

“草莓寶寶”的出現其實跟如今的家庭構造有著直接的關係!如今的家庭構造基本都是4+2+1的模式。一家只有一個寶,六個人的關心都聚在一個人的身上時,如果父母過分關心孩子的生活、學習和工作,並努力幫助他們避免各種麻煩,這樣一來孩子的動手、動腦能力都會大大的減弱,自主性也會低,孩子自然無法獲得應對失敗帶來的壓力和焦慮的能力。未來總會有不可避免的困難。如果孩子缺乏處理挫折的經驗和能力,他們很容易被困難打敗。這種家庭環境下就非常容易造就“草莓寶寶”。

孩子淪為“草莓族”,家長有很大責任,多半是這幾種行為造成的!

如何避免孩子成為“草莓族”?

1、培養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草莓族孩子最大的特點就是害怕失敗,面對挑戰一味的退縮,主要源於家長的過度保護。適當的挫折教育,讓孩子學會平靜地面對失敗和挫折。只有孩子體驗過失敗的滋味,想辦法克服失敗,才不會一味的退縮。

但是家長要注意,挫折教育不是給孩子製造麻煩,而是要給孩子體驗失敗的機會,在孩子經歷失敗的同時,培養孩子的強大內心,教會孩子勇敢面對挫折,如何面對失敗。

孩子淪為“草莓族”,家長有很大責任,多半是這幾種行為造成的!

2、高質量的親子陪伴

有專家曾說:“父母的陪伴是拯救草莓寶寶的關鍵所在”。父母的陪伴會直接的影響孩子的習慣和性格的發展方向。

很多父母以為只要在寶寶身邊就是陪伴,對孩子來說,豐富的互動和交流才是高質量的陪伴。高質量的陪伴往往強調家長隨時關注孩子的心理變化,並做出正確的反應。

父母高質量是幫助孩子確立自信和安全感的來源。當孩子具有安全感和自信的時候,自然就會脫掉“草莓寶寶”的枷鎖。

孩子淪為“草莓族”,家長有很大責任,多半是這幾種行為造成的!

3、給孩子獨立的空間

家長過度的監督容易導致孩子失去獨立能力,不利於他們能力的發展。

因此,當家長與孩子相處和交談時,家長應該經常給孩子留下思考的空間,並且給他們提出自己想法的機會。父母通常可以根據談話的內容提問,比如:“你認為哪個更好?”“你的想法是什麼?”通過這種啟發式的方法可以引導孩子逐漸進行思考。

除此之外,當孩子思考問題時,父母不應該過於熱情或過於不耐煩,應該給孩子留出足夠的時間去思考。並且不要輕易地告訴他們結果。只有這樣孩子們才可以不斷地提出問題、思考問題。

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有些事情需要孩子獨立完成。如果孩子對某事感興趣,就應該鼓勵他獨立完成,正確引導孩子學會迎接和挑戰挫折。只有這樣才不會使他們變成“草莓族”。

孩子淪為“草莓族”,家長有很大責任,多半是這幾種行為造成的!

草莓寶寶多是家長的無死角關懷造成的,孩子是獨立的個體,家長要學會給孩子足夠的獨立空間,不讓孩子產生依賴心理,正確引導孩子面對和體驗挫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