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甘和許三觀:傻人自有傻福

由美國作家溫斯頓.格魯姆於1986年創作的《阿甘正傳》以及1995年中國作家餘華推出的《許三觀賣血記》,都在文學界掀起不小的波瀾,並風靡至今。

阿甘和許三觀生活在不同的國界,有著不同的身份,但卻出奇地有許多共通之處。

比如性格、遭遇。

看過《阿甘正傳》的人都知道,阿甘是一個傻子,而在我的眼裡,許三觀也是一個傻子,但也正是因為他們是“傻子”,所以他們總有“傻福”:阿甘在無形中成了那個時代的“弄潮兒”;許三觀無數次接近死亡卻又幸運地活著。

阿甘和許三觀:傻人自有傻福


一、所謂的“傻子”

阿甘在生理層面上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傻子”;

在故事開頭,阿甘就說自己腦中所想與旁人所見有“天壤之別”,

“我這一生對周遭事物屁都不懂。一件事莫名其妙地發生了,接著發生另一件,然後又有另外一件,就這麼一件又一件,大部分沒什麼道理可講”。

記得總統問及戰爭的傷勢,阿甘毫不猶豫脫下褲子露出屁股上的槍傷;在面對媒體的熱議以及古奇上校的抱怨時,阿甘的回答竟是“我不知道啊”“可我是想做對的事情”。

可見阿甘不但糊塗,且對自己的痴傻行為渾然不覺。

此外,在學習打橄欖球、練習演講等過程中,阿甘也顯示出自己白痴傻氣的一面,因為他“總是記不得我該怎麼做”。


阿甘和許三觀:傻人自有傻福


論智商,許三觀固然屬於正常人;但觀其行為,我們卻能隨時體會出那股天然的傻氣。


許三觀被痴呆的爺爺喊作“我兒”,他總是不厭其煩地、樂此不彼地糾正道:“爺爺,我不是你兒。”

痴呆的爺爺是個“傻子”,而許三觀和爺爺的對話也宛如是個“傻子”。

更重要的是許三觀有時候會一連糾正了四遍,明知此舉無用,卻是還是花費時間去這樣做。

聽到一樂並非親生的消息,許三觀對著鏡子觀察了半天,看眼睛都是眼睛,看鼻子都是鼻子,於是寬慰道:“都說一樂長得不像我,我看著還是有點像。”

至於他樂呵呵地幫別人搬自己的家、缺糧時用嘴給家人“炒菜”等行為,更是傻氣十足了。

其實阿甘和許三觀都是時代風雲下的普通人。

孟子云 “知人論世" ,想要了解一個人物,首先要認識其身後的時代環境。

阿甘生活時代是在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之間。這一時期, 美國發生了越南戰爭、兵外交、登月等大事件,是戰爭與發展並存的時期。

許三觀生活在20世紀50年代至90年代之間,此時的中國處於重要的探索與變革時期。

兩人都是生活在國家不安定的一個階段,國家的動盪對他們的命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正如前文所說的那樣,在變幻的時代風雲之下,阿甘更像是一位時代的“弄潮兒”,而許三觀面臨的卻是一個又一個沉重的苦難。

所以,阿甘和許三觀兩個“傻子”的形成,實際上也只是那個時代在那代人身上留下的烙印之一罷了。


阿甘和許三觀:傻人自有傻福


二、“傻子”與“傳奇”

阿甘的一生可謂是傳奇的一生,因為他有很多頭銜和豐富的人生經歷。

例如:大學橄欖球明星、越南戰爭英雄、世界級乒乓球運動員、摔跤選手、國際象棋大師、商業大亨等。


阿甘作為大眾眼中的焦點人物,他一直生活在“社會”的各種場域之中。

除此之外,他的活動地點也隨著頭銜的變化而不斷變化:從地球內部到外太空,從文明社會到原始森林,充滿了冒險與刺激意味。

所以,用“傳奇”二字來形容阿甘的一生是完全不為過的。


相比阿甘,許三觀的人生顯得簡單、平凡許多。


許三觀自始至終是絲廠的一名送繭工,一生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家鄉度過,生活場域相對狹窄。

那為什麼說普通的許三觀的人生也可以稱之所“傳奇”的一生呢?


因為許三觀作為一個普通人,憑藉著多次賣血經歷,成就了不平凡的一生。

許三觀前前後後共賣血了十次。

除了第一次賣血是出於好奇心,許三觀之後的每-一次賣血行為都帶有鮮明的目的性:為一樂還債,看望林芬芳帶家人吃上一頓飽飯,給下鄉的兒子生活補貼,招待二樂的隊長等等;之後更加瘋狂的十天四次賣血則是為了給病人膏肓的一樂籌醫藥費。

“賣血的速率一一次 比一次的間歇更短,一次快似一一次”

面對生命遇到的重重關卡,許三觀沒有放棄過,儘管知道賣血對自己的身體不好,但卻不讀一切地去賣血。

很多人讀過餘華的另一部小說《活著》,富貴的兒子有慶就是因為抽血過多而死的。

所以說許三觀是用無限接近死亡的方式換取活著的機會。

就是這樣普通而偉大的行為,讓他普通的一生變成“傳奇”。

阿甘和許三觀:傻人自有傻福


三、“傻人”與“傻福”

儘管阿甘和許三觀兩人都是“傻人”的形象,但是兩人的故事卻是喜劇收尾。

阿甘在中年時成了百萬富翁,和珍妮有了一個健康的孩子。

許三觀的三個兒子長大成人後,他過上了無憂無慮的生活。

阿甘說:

“我仍舊跟大家一樣有夢想,偶爾我也會想到,要是換個情況,人生會是什麼樣兒”。

“我可以回顧過去,然後跟自己說,起碼我的人生過得並不乏味”。

阿甘有夢想,這就是阿甘的福氣。

周星馳說過:人若是沒了夢想,那跟鹹魚有什麼區別?

普通的話蘊含著大道理:人的有夢想。

有了夢想,人的生命之樹才會茁壯成長;有了夢想,人的飛翔之翅才會奮力扇動。

許三觀沒有夢想,因為他隨時隨地都要面對生活的苦難。

在生存尚且是問題的時候談夢想是一種痴心妄想。

面對生活的種種苦難,許三觀從不坐以待斃,而是通過賣血來改變命運。

他賣血來娶媳婦,他賣血來拯救兒子,他賣血來養活全家,他用了一種普通人能用的普通方式來應對生命的災難。

“活著”成了許三觀的信仰,而有信仰正是許三觀的福氣。

有信仰,多麼普通的三個字眼,對於現代人來說卻是那麼的難得。

現在的人生活越來越好了,早已不需要通過賣血才能吃上飯,才能活著了。

可是很多人卻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吃飯,自己為什麼要活著?這就是缺乏信仰的表現。

沒了信仰,就會對自己的人生價值感到困惑,就會像是失去了前進方向的人,只能宛如傻子一般徘徊在原地。

阿甘和許三觀:傻人自有傻福


阿甘和許三觀只是虛擬的文學人物,可他們的傳奇經歷、生活方式以及生活態度都值得我們去深究學習。

有時候我甚至願意成為像阿甘和許三觀那樣的“傻子”,畢竟能做一個有夢想、有信仰的人總比做一個沒有夢想、沒有信仰的“聰明人”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