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教育“魔化”从最简单的吃饭说起

有一次和朋友出门逛街,见面后发现她闷闷不乐。我便问她发生了什么事,朋友告诉我说,她和母亲吵架了。

起因是因为一顿饭,中午吃饭一家人吃饭的时候,她觉得今天的红烧肉做得偏咸了,味道不理想,就开始在饭桌上当着大家的面数落母亲,说猪肉那么贵,做得这么难吃真是浪费。当时的母亲听了,虽然心有不愤,但是碍于事实,也只是婉转地说不小心盐放多了来给自己圆场。朋友见母亲又狡辩,也无可奈何,不经意说了一句,你又不用上班,连在家做个饭都做不好。就是这么无意中的一句话,突然点起了母亲无名的怒火,一向温顺的她竟然当着丈夫和朋友的面摔筷子走人,撂下一句:那以后你们自己做吧。

就因为这么一个小故事,母亲开始罢工不再煮饭,令朋友抱怨连连,只能和父亲连吃外卖了事。她嫌弃外卖不干净,但是却依旧没有搞明白:母亲为什么生气了?

她又不用上班,把饭菜做好难道不是她的工作吗?为什么连这么小的事情都做不好呢?

别把教育“魔化”从最简单的吃饭说起

背着孩子做饭的女人

听了朋友执拗地“反省”之后,我知道原因,但是和她是说不清的,一向养尊处优五指不沾阳春水的人,是无法想象做饭也是一件技术活儿。

对于不会做饭的人而言,他们只能肤浅地从美食视频中看到一道菜品是如何简单、快速地被制作出来,而不知道烹饪,尤其做好一家人的饭菜是一件多么难的工程。你得照顾每个人的口味,每天得规划菜品的配比,避免浪费,要掐好时间在家人下班的时候刚好吃到热饭,太早了会凉,太迟了被数落,还要一个人处理杯盘狼藉的残局,待在那油腻腻的空间里将一切归置整洁.....

说实在话,很多时候不想结婚,就是不想让自己的人生变成一个煮饭婆,并不是因为烹饪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根据很多生活经验,那个甘愿在背后默默付出的“煮饭婆”,往往得不到别人的理解,升米恩斗米仇,饭做久了,被亲人视为理所应当的义务,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我的外婆就是最好的例子。在我们庞大的家族中,外婆是一个传统的家庭主妇,每天的工作,就是整理家务,负责大家的一日三餐。在我小时候的记忆里,若论起家里人排位,外婆绝对处于生物链的最底层。因为我们每一个人,甚至是小孩子都有资格对外婆指手画脚,地位卑微的原因,就在于大家一致认为外婆是“最没用”的,因为她都不用工作,整天只是待在家里,却连一顿简单可口的饭都做不好。

别把教育“魔化”从最简单的吃饭说起

妈妈的手

在家里人看来,煮饭不就是灶台里烧点火加点水米,菜放在柴米油盐里炒一炒的事,又不是下地种庄稼直不起腰的活儿,怎么会连这么简单的事情都做不好呢?也正是因为这种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底气,我们一直视外婆的付出为理所当然,习惯于在饭桌上抱团点名批评,直到长大步入社会,第一次开始尝试做饭,第一次在生病时不知道怎么忌口,第一次在外卖堆里想念家乡味的时候,我才发现,比工作更难的事,就是做出好吃的菜;比金钱更宝贵的事,就是有人做好饭等你回家吃饭。也是在生活实践的磨练中,渐渐发现外婆的不可或缺。

朋友的母亲,我的外婆都是传统的中国女性,相夫教子,做饭居家。这一类人,因为甘居于后位,把爱都奉献给了自己的家人身上,没有更多功夫去实现自己的价值,常常就容易被人忽略,甚至看轻。很多人把所谓的家庭教育,看成是饱读诗书,在大范围内高谈阔论,却很少在生活上的细枝末节中身体力行。譬如最简单的一顿饭,有多少丈夫,对妻子默默付出道过一声谢;有多少父亲,在妻子被孩子质疑饭菜不可口时驳斥过一句,甚至被赞美过一句。

别把教育“魔化”从最简单的吃饭说起

真的,别说什么大道理,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其实所谓的家教,并不在于富有或者文化水平多高,而是父母这面镜子,在孩子面前是否表现出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扶持的状态。一顿寻常的晚餐,一次关于“今天的菜盐放多了”的态度,就可以折射出一个家的家风了,对孩子的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

有时候作为一个女主人,面对“饭做得不好吃”的指责时,如果男主人实在不识相不会帮忙圆场,那么请记住千万别那么“贤惠”,做包子状默默低头认错,卑微不语,一定要硬气点回:爱吃不吃,不喜欢吃以后别吃类的话驳回去,强硬的态度,一来告诉大家你的付出不比任何挣钱的工作低廉,告诉孩子要尊重别人的劳动果实;二来有底气的表态,是对那些不懂得感恩的人的一教训,尤其要从小塑立孩子感恩的意识。

其实,家庭教育的方法千千万万个,父母的态度是最重要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