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把教育“魔化”從最簡單的吃飯說起

有一次和朋友出門逛街,見面後發現她悶悶不樂。我便問她發生了什麼事,朋友告訴我說,她和母親吵架了。

起因是因為一頓飯,中午吃飯一家人吃飯的時候,她覺得今天的紅燒肉做得偏鹹了,味道不理想,就開始在飯桌上當著大家的面數落母親,說豬肉那麼貴,做得這麼難吃真是浪費。當時的母親聽了,雖然心有不憤,但是礙於事實,也只是婉轉地說不小心鹽放多了來給自己圓場。朋友見母親又狡辯,也無可奈何,不經意說了一句,你又不用上班,連在家做個飯都做不好。就是這麼無意中的一句話,突然點起了母親無名的怒火,一向溫順的她竟然當著丈夫和朋友的面摔筷子走人,撂下一句:那以後你們自己做吧。

就因為這麼一個小故事,母親開始罷工不再煮飯,令朋友抱怨連連,只能和父親連吃外賣了事。她嫌棄外賣不乾淨,但是卻依舊沒有搞明白:母親為什麼生氣了?

她又不用上班,把飯菜做好難道不是她的工作嗎?為什麼連這麼小的事情都做不好呢?

別把教育“魔化”從最簡單的吃飯說起

揹著孩子做飯的女人

聽了朋友執拗地“反省”之後,我知道原因,但是和她是說不清的,一向養尊處優五指不沾陽春水的人,是無法想象做飯也是一件技術活兒。

對於不會做飯的人而言,他們只能膚淺地從美食視頻中看到一道菜品是如何簡單、快速地被製作出來,而不知道烹飪,尤其做好一家人的飯菜是一件多麼難的工程。你得照顧每個人的口味,每天得規劃菜品的配比,避免浪費,要掐好時間在家人下班的時候剛好吃到熱飯,太早了會涼,太遲了被數落,還要一個人處理杯盤狼藉的殘局,待在那油膩膩的空間裡將一切歸置整潔.....

說實在話,很多時候不想結婚,就是不想讓自己的人生變成一個煮飯婆,並不是因為烹飪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根據很多生活經驗,那個甘願在背後默默付出的“煮飯婆”,往往得不到別人的理解,升米恩鬥米仇,飯做久了,被親人視為理所應當的義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我的外婆就是最好的例子。在我們龐大的家族中,外婆是一個傳統的家庭主婦,每天的工作,就是整理家務,負責大家的一日三餐。在我小時候的記憶裡,若論起家裡人排位,外婆絕對處於生物鏈的最底層。因為我們每一個人,甚至是小孩子都有資格對外婆指手畫腳,地位卑微的原因,就在於大家一致認為外婆是“最沒用”的,因為她都不用工作,整天只是待在家裡,卻連一頓簡單可口的飯都做不好。

別把教育“魔化”從最簡單的吃飯說起

媽媽的手

在家裡人看來,煮飯不就是灶臺裡燒點火加點水米,菜放在柴米油鹽裡炒一炒的事,又不是下地種莊稼直不起腰的活兒,怎麼會連這麼簡單的事情都做不好呢?也正是因為這種站著說話不腰疼的底氣,我們一直視外婆的付出為理所當然,習慣於在飯桌上抱團點名批評,直到長大步入社會,第一次開始嘗試做飯,第一次在生病時不知道怎麼忌口,第一次在外賣堆裡想念家鄉味的時候,我才發現,比工作更難的事,就是做出好吃的菜;比金錢更寶貴的事,就是有人做好飯等你回家吃飯。也是在生活實踐的磨練中,漸漸發現外婆的不可或缺。

朋友的母親,我的外婆都是傳統的中國女性,相夫教子,做飯居家。這一類人,因為甘居於後位,把愛都奉獻給了自己的家人身上,沒有更多功夫去實現自己的價值,常常就容易被人忽略,甚至看輕。很多人把所謂的家庭教育,看成是飽讀詩書,在大範圍內高談闊論,卻很少在生活上的細枝末節中身體力行。譬如最簡單的一頓飯,有多少丈夫,對妻子默默付出道過一聲謝;有多少父親,在妻子被孩子質疑飯菜不可口時駁斥過一句,甚至被讚美過一句。

別把教育“魔化”從最簡單的吃飯說起

真的,別說什麼大道理,人們常說,父母是孩子的鏡子。其實所謂的家教,並不在於富有或者文化水平多高,而是父母這面鏡子,在孩子面前是否表現出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扶持的狀態。一頓尋常的晚餐,一次關於“今天的菜鹽放多了”的態度,就可以折射出一個家的家風了,對孩子的影響也是潛移默化的。

有時候作為一個女主人,面對“飯做得不好吃”的指責時,如果男主人實在不識相不會幫忙圓場,那麼請記住千萬別那麼“賢惠”,做包子狀默默低頭認錯,卑微不語,一定要硬氣點回:愛吃不吃,不喜歡吃以後別吃類的話駁回去,強硬的態度,一來告訴大家你的付出不比任何掙錢的工作低廉,告訴孩子要尊重別人的勞動果實;二來有底氣的表態,是對那些不懂得感恩的人的一教訓,尤其要從小塑立孩子感恩的意識。

其實,家庭教育的方法千千萬萬個,父母的態度是最重要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